【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深深的眼窩、湛藍的眼睛、白皙的皮膚,一副典型歐洲人的長相,然而他一張口,卻是一股子地地道道的大碴子味,「哎呀媽呀又漲粉絲了,這可咋整,謝謝各位的喜愛吧,我也不會啥,有時間就和大家嘮嘮嗑吧」。
他就是快手上最炙手可熱的主播之一——彼得大叔董德升。他做直播,種莊稼、走親戚、逛市場、講段子,生活中的瑣碎在他眼裡都是別樣的精彩,他的快樂溢出屏幕感染了萬千觀眾。
土生土長東北人
董德升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居住在黑龍江省遜克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100年前,他的曾祖母從俄羅斯來到中國定居。而今,董德升的家族已經在這個邊境小縣城生活了五代人,他們一點點褪去俄羅斯的印記,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紮根。
董德升是俄羅斯族,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人口約有一萬五千餘人。
有人曾給他拍過一部紀錄片——《彼得洛夫的春節》,通過記錄彼得大叔一家的習俗變遷,描摹出中國土地上俄羅斯族百年發展的時空軌跡。
紀錄片中,放鞭炮、貼春聯、走親戚,彼得大叔一家的年味十足。根據董德升介紹,祖輩還保留著一些俄羅斯習俗,但到了他們這一代,基本沒有了。說起自己會做的蘇聯菜,董德升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只有蘇伯湯和土豆泥兩樣。
「在中國紮根了,中國現在改革開放,條件還不錯,挺好的。你現在讓我回去,我都不回去,我在中國已經待習慣了。」
彼得大叔的奇幻漂流
董德升開始被人熟知還要從2009年說起。
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憑藉著自己的「洋面孔」成為一部影視劇中的群眾演員,從而開啟了他的群演之路。
2016年,董德升因為一檔真人秀節目意外走紅。兩年之後,他開始玩起了快手。
一年四季,春種秋收,董德升的日常與其他農民並無不同。一會兒帶著自家狗子去地裡「巡視」,一會兒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剝玉米,一會兒拿著個魚竿去湖邊釣野魚,一會兒又開始研究自家房上的鳥窩構造......
然而,正是這些瑣碎得不能再瑣碎的日常,溫暖了一個又一個觀眾的心。彼得大叔是個很有儀式感的人,每次視頻快要結束前,他一定會揮揮手和大家說「再見」。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彼得大叔,那非「快樂」莫屬。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人們被欲望所裹挾。生活裡好像到處都是無處安放的焦慮,買房買車、升職加薪、結婚生子,接踵而至的是各種冰冷赤裸的現實掣肘,你沒有天分,你不夠努力、你毫無背景......
於是越來越多人和快樂漸行漸遠,被所謂的人生理想壓得喘不過氣來。
所以,當人們眼前出現這樣一個「甘當鹹魚」的中年大叔,有滋有味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享受著煙火氣十足的恣意人生,那些傷痛和不忿好像也被治癒了,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片刻的安寧。
快樂、簡單、知足、爽朗,彼得大叔身上的點滴成為了人們可望不可即的田園嚮往,現實社會缺失的東西,人們在彼得大叔的身上找到了。也許這正是他為何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一頓酒、一餐飯、一群人,就足以讓大叔笑個滿懷。他那露出八顆牙的笑容,讓多少失意的人感到慰藉。聽著他說「雷一個」「兄弟」,屏幕這端的你仿佛也暢懷許多。
我的願望是做個農民
「我的理想是當個農民,長大以後和我爸一樣開拖拉機。」當年小學畢業的時候,董德升在作文裡這樣寫道。
現在,他在家鄉有15垧地,兒女雙全,生活美滿。實現了童年的願望,彼得大叔很知足,也很滿足。
近年來,從客串群演到上真人秀,再到進駐快手,隨著彼得大叔逐漸走紅,他也有更多機會走出去見世面。然而,這些經歷似乎並沒讓大叔有什麼改變。
不世故、不做作、不嘚瑟,彼得大叔還是那個彼得大叔,依舊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生活。
他也並沒打算離開自己的家鄉——遜克縣。這是彼得大叔視頻中提起最多的地方。「這是我的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你生在這兒,長在這兒,已經習慣這兒,適應這兒了。」
談起自己的家鄉,彼得大叔總是滔滔不絕。
「我們遜克這沒有什麼景點,但它有山、有水、有樹林、有土地,這些讓人心曠神怡,給你一種特別舒服,特別得勁的感覺。」
彼得大叔不喜歡杞人憂天,也很少妄自菲薄。當被問及對未來生活有怎麼樣的想像時,大叔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沒有,我什麼想像都沒有。」
彼得大叔進一步表示:「我沒玩快手的時候也很快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買得起樓,我也養得起父母,也供得起子女,這也很好。現在有這個東西了呢,收入增加了,比往年種地的要翻一倍,比如往年掙10萬,今年掙20萬,生活富足了......」
敢於闖蕩,卻不忘卻家鄉;安於平凡,卻不圉於平庸;知曉世故,卻能保有赤誠。是的,他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彼得大叔,沒有一絲絲改變。
近日,彼得大叔還參與了快手平臺聯合環球網發起的特別企劃——煙火人間。直播中,大叔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爽朗,用最為質樸純粹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出東北人原汁原味的生活風貌。人生千面,不止於此。來到快手,領略東北人的安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