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我有三次搬家的經歷。
結婚時的新房在黃巷,72平兩室一廳。在那個年代,能有婚房已經能驚掉許多人的下巴了。因為那時才剛剛興建商品房。以前都是分配房, 即便是單位雙職工,能夠分到個單間已經是非常幸運啦。感謝公婆,是他們勤勞節儉,讓我們擁有了第一套房。在這棟房子裡,兒子出生了,也算是喜事一樁。
沒兩年,先生單位開始造電梯商品房了。先生具有購房資格,不過房型只能兩室一廳107平,廳比以前大多了。當時工資低,手上又沒有錢,那年代人膽子小,不敢貸款,只能賣了黃巷的房子才能買得起新房。所以當時租了一個小單間,一家三口捱過了一個又悶又熱的夏天。終於搬進了新房,新房客餐廳相連,大氣暢亮帶飄窗。廚房也能放得下一張小玻璃桌。我們不太喜歡在餐廳吃飯,更喜歡一家人擠在廚房裡吃飯。熱菜一炒好,轉身就可以給家人品嘗起來。後來還在廚房裡安裝了空調。因為是單位大院,樓下有許多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兒子常常玩到忘了回家吃飯。經常到了飯點。我和先生站在窗口,大聲喊:馬煜昕馬煜昕回家吃飯啦!廚房北窗正對著先生從單位回來的一條道板磚路,常常到了下班時候,我在廚房燒菜,兒子趴在窗口等他爸爸的身影出現。在那兒,兒子從三歲一直到九歲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那場景常常在腦中回現,溫馨而幸福。
兒子到了四年級,當時公立學校優勢越來越凸顯。兒子要考大橋並非易事。我們把目光轉瞄向了省錫中學區房。當時惠山新城房價不高,道路綠化做得非常好。我們選擇了綠地世紀城的花園洋房。這套房子總層高四樓。我家二樓有一個露天大陽臺,下沉式客廳。正值初夏搬家,樓下院子裡花繁葉茂。親戚們無不讚嘆這房子買得太好了。在這裡,兒子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奮鬥的足跡,經歷了少年時代,從一個頑皮的孩子成長為一名準大學生。每年春天,我和先生在陽臺種滿花花草草,雖然也曾有各色花兒次第開放,但一到秋冬就破敗,再加上二樓夏天蚊子多,房子太大難搞衛生。後來物業配套也跟不上,樓下人家紛紛搭起了陽光房,小區綠化越來越少,我們終於決定再次換房。
在兒子大學後,我們又一次搬家了。這次我們更多考慮生活的便捷。房子小了一點,裝修精緻了一點,樓層又高了一點。緊鄰圖書館、太湖廣場,滿足了我借書、運動的需求。而且交通便捷,有地鐵、公交全覆蓋。騎車到單位距離也不遠。周末開車去郊遊也很方便。這一住不知不覺又是四年。
每次搬家。行李打成包,舊物扔一地。東西左一堆右一堆,累的要命。不過也有好處,每次淘汰一批舊物,真做到斷舍離了。剛搬到一處,總有幾個月的新鮮勁兒,臨搬時告別舊居又有點依依不捨。而且往往搬家的時候人會想起又是好幾年啦,就這樣無影無蹤的過去了,過去的年代,過去的家都一去不復返了。如《蘭亭集序》所言: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其實不搬家,時光也在不停的遷移。不知下一個新家在何處?
對搬家既恐懼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