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兒歌磨耳朵?英文繪本親子讀?分級讀物?提起英語啟蒙,很多家長還是一頭霧水。
果仁媽今天分享一位學霸媽媽的低成本英語啟蒙經驗和心得——她細緻地講述了自己帶娃英語啟蒙,經歷過每一個階段的問題及經驗總結,文章有點長,但讀完後,一定會讓你對「英語啟蒙」這件事,更有大局意識,也更有信心。
在啟蒙路上,我總和大家說的一句話是「還不晚,別著急」。這話是說給其他人的,其實也是安慰我自己的。
從我家四代人的學習的經驗看, 大家多少都會說英語:有些人的語言能力是全方位的強,比如我表妹(幾乎就是美國人了);也有人的語言只是「一條腿長」,比如我爺爺,書面英語厲害;有人是啞巴英語,但出國旅行出差沒問題,比如我爸;還有人全憑膽大,比如我娃和老公,詞彙有限,全憑敢說...這些說明
在英語學習的目標前,是有千千萬萬條道路的。儘管每個人起步年齡、採取的方法截然不同,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其實都能在英語路上各自達成了期待的目標。說回到我們在家給孩子啟蒙英語,
只要在符合孩子成長發育的科學基礎上,其實選哪一條、堅定地走下去,其實都能抵達成功。👆低成本投入,只要方法科學,也能在幼兒園進入初章閱讀。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
8000字的英語啟蒙乾貨,聊聊我
實踐低成本英語啟蒙的經驗和心得:這是第一步,它能
給我們一個良好的心態。這樣不至於在開始啟蒙後,一看到別人「比自己超前了」,就恐慌不已。畢竟對於學齡前孩子而言,身心健康發育才是頭等大事。以我的孩子為例,我基本沒觀察到他有什麼過人天賦。如果非要說他擅長做什麼,依我看,他從小就特別擅長玩。 比起那些一兩歲就能伶俐說話、乖乖親子閱讀、開啟教育之路的娃娃們,我家娃做啥都稍慢一些,兩歲多才說話利落,三歲才能不撕書,學習,我們之前都沒敢想過。
孩子四歲的時候,我決定給他英語啟蒙,所以先自己買了不少書。但因為那時候自己沒有什麼理論基礎,也缺乏辨識力,也毫無實踐經驗,所以對但凡書中提到的內容都照單全收,不會判斷對錯。正好幼兒園開始有些簡單的英語兒歌、動畫片,自己就想著可以在家裡配合啟蒙,不是事倍功半麼?於是我和很多媽媽一樣,信奉「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二話不說,先花幾千塊買了一堆素材,包括英文版的鵝媽媽童謠配CD,從臺灣代購的巧虎泡泡英文,臺灣那幾個英語啟蒙作者推薦的書單原版繪本…當時讀了一堆英語啟蒙的書,最後牢牢印在腦子裡的只有三個字「
磨耳朵」。我就開始給孩子天天放經典的英文歌謠…現在想來,那時候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是:如果能用磨耳朵這種方式就達到效果,那真是太輕鬆了…現實是:我們磨了很久的耳朵也沒啥效果,但粗心的我並沒有發現有啥不對。後來我才慢慢明白
磨耳朵也分有效輸入和無效輸入,很遺憾,當時我選的童謠難度高,做的就是無效輸入…
![]()
這時我在別人推薦下讀了蓋兆泉的書,也放棄聽那幾張難的童謠CD了,反正我和孩子其實都不太喜歡聽。蓋兆泉書裡講了很多內容,除了「有效輸入」的概念外,我記住的很有限,就記住了另一條:
要先給孩子積累2000聽力詞彙,再去上外教課。我的目標也沒定太高,反正一個都不會,就先聽懂100個詞吧。作法也很簡單,就是在豐富的生活場景、親子共讀場景裡,隨時添加進最最簡單的單詞。比如互相打招呼:hello! ,再見bye bye,睡前親親孩子說:nighty night~;然後一起唱些 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這些好聽又有TPR詞彙的歌——很快最簡單的100個詞就搞定了。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光有規劃的意識是不夠的。
只有你開始真正實踐了,哪怕是最微小簡單的實踐,比如一起唱兒歌,蹦英文單詞,才能真正清楚你的規劃是否是正確可行的。我也是直到真正實踐起來、積累了那些最簡單的詞彙後,才懂得了該怎樣規劃。但是之前讀的蓋兆泉書裡的內容已經忘光了,於是我又讀了一遍書,認真劃線了對自己有用的關鍵行動點。
繼續依靠多元方式,在生活中積累更多的詞彙,在積累到一定詞彙量(比如800-1000個),再考慮送去外面的培訓班。有了之前積累100個詞彙的經驗,我開始向著1000個單詞進軍。根據書和經驗貼,我做出了如下規劃:然後我就做起了白日夢:按我這個計劃,兩三個月就可以積累1000詞啊,不是很簡單的事兒麼?
當我拿起繪本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旦加入英文,小孩便立刻洞察了我的心思:「別說英文!」「媽媽,講中文!」「我要聽中文的故事!」當我拿出把之前的中文動畫換成英文動畫片,有遭遇了反對。此前我一直覺得看英文動畫是一個殺手鐧:又好玩,學得又快。這下我徹底沒了方法,我翻了許多帖子和書後,發現好像別人家的孩子都特別乖、特別學霸,特別願意配合他們媽媽學。於是我只好延續之前的在場景中學單詞。有一次,我無意中拿出一本自己留學後從英國帶回來的繪本,邊念邊翻譯給孩子聽,意外地發現他居然沒有提出反對。
就是把全新的英文繪本當做故事來講,而不是把孩子已經熟悉的中英文故事書,再用英文講一遍。試想即便是我們大人,假如你已經習慣了每天看中文書,突然有一天,別人把這些你喜歡的書都換成了英文,我們也不會好受吧。因為如果我挑的英文動畫片很簡單,孩子會說:太無聊了!可如果換成那些符合他心智、情節複雜的英文動畫,他又根本看不懂。沒辦法,
我只能延續生活中積累和親子閱讀中積累兩條了。從這時起,我又做對了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把每天的進度記錄下來。因為我一直有記錄親子手帳,因此開始頻繁教授單詞、閱讀中融入英文詞彙後,我把繪本中那些最簡單、最常用的句子、短語都挑出來,定期記錄在手帳裡。一旦記錄下來,生活中就能有意識地多去用。也完全不會忘掉。期間我也嘗試了其它各種累積單詞的方法,比如用閃卡、買圖畫單詞書…可以說,我用過的任何一種方法,其實都有,但
在這個初級階段,不可能僅僅用一種單一的手段,就徹底解決詞彙的問題。在詞彙積累到500左右的時候,我開始考慮挑一個合適的課外班。第一要
儘可能離家近,最好就在小區裡,方便長期堅持,也不用太擔心通勤安全;第三希望可以
開始教孩子字母和拼讀,因為從那時我和孩子的配合來看,家裡人教他就不太配合,同樣的東西如果是老師教,卻能乖乖學習。事情就這樣巧,我剛想到三點要求,幼兒園班裡就有二寶媽攢外教班,在小區裡上課,完全符合我想到那三個條件。於是我第一個加入。但如果沒有之前一系列的思考和行動,我其實也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反應,找到合適自己的培訓班。自從開始了培訓班後,我有一種一切步入正軌的感覺。在家基本就以讀讀英文繪本為主,孩子也不再反對了,一切漸入佳境。沒想到幾個月後,老師下課找我,嚴肅地說:「
請你每次下課後,給孩子複習。他是班上進度最慢的一個。 」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感謝當時外教的直言不諱,如果不是他坦誠地指出問題所在,我還沉浸在把孩子交付給培訓班,就能一勞永逸的幻覺中。整個過程並不輕鬆,因為這一代孩子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他會各種問我:「 媽媽,可是我今天已經上了一個半小時的英語課了!為什麼還要學呢?」在這個過程中,我作對的一件事就是:
我沒有好高騖遠,我願意讓孩子從5分鐘的學習開始,我從不鄙視五分鐘,哪怕只讀五分鐘也是有價值的。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養成了每天和孩子啟蒙英語的習慣,啟蒙時間也不長5-15分鐘,長了他根本坐不住。然後我把進度記錄進啟蒙手帳裡。然後我繼續在生活場景中,見縫插針地練習學過的內容,或者讓老師給孩子發微信...總之就是積累零敲碎打的學習機會...
事實證明:
這個階段的啟蒙很基礎,只要耕耘就有收穫。一個多月後,孩子就和其他小朋友同步了。網絡上大家都在傳自己給動畫片配音的「作品」。我非常喜歡玩配音遊戲,於是一個人配了粉紅豬一家的音。發到朋友圈裡,一晚上就有一百多個朋友點讚。我突然想到:既然孩子不肯看英文動畫,也沒有能力直接聽英文的故事。就不如
由我來給他講雙語故事,為他搭建可夠到的階梯吧!於是我買了繪本和字幕稿,開始每天晚上抽一點時間,用手機自帶的備忘錄錄製故事:
我的步驟是先自己看一遍書,把孩子肯定會的英文對話用高光筆標出來,這部分錄的時候直接讀英文,然後再把一些還不會、但也很常見的對話、短語用另一個顏色標出來,這部分錄的時候也是直接讀英文,但會用中文解釋一下,其餘絕大部分臺詞都用中文講出來。這樣粉紅豬的英文繪本,就變成了一個個媽媽講的粉紅豬故事,不動聲色地揉入了英文。然後我買了一個那種老頭老太太們遛彎時最喜歡帶的小收音機。錄好後,我就把收音機給孩子說:「這裡面都是媽媽給你講的故事,媽媽下班晚回家,你就可以一邊玩一邊聽!」孩子聽了一次後特別喜歡聽,畢竟我是配音高手嘛!而且他聽完一遍後,還會翻來覆去地循環聽。由於我下班比較晚 通常一進門看到的情景就是:他一個人坐在大大的墊子上,一邊聽著收音機裡我的聲音,一邊玩樂高。中間要去喝水、上廁所,還提著收音機去。聽了大概一個月後,我發現再講繪本的時候,即便偷偷隱去翻譯,許多英文他明顯能聽懂了。於是我又再錄十幾段音頻故事,再加一些難度和新的單詞進去...就這樣,一點點地把難度調的越來越高。這條路證明是可行的,因為在成功後,我又把這些分階段錄製的音頻分給了身邊幾個朋友,她們的孩子也「特別抗拒」學英語和聽英語。事實證明他們完全不排斥聽這樣的故事和這種「加工過的英文」,而且聽力詞彙獲得了穩步增長!但所謂的對話一直不成立,基本就是我說,他點頭搖頭,或者說yes no,再有就是我說英文,他用中文回答。總之就是無法用英語交流。說實話,我的內心是失落的。但因為知道沉默期的存在,所以沒有特別逼迫。在聽了幾個月我錄的音頻後,有一天傍晚,我帶著孩子和鄰居一家在樓下玩。他突然很笨地摔了一大跤,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結果他拍著自己的屁股,爬起來憤怒地朝我們喊:
Hey! Don’t laugh! It’s not funny at all!鄰居一家非常驚訝,連忙詢問我們是在哪裡學的英文。我心裡清楚,這句話完全是根據peppa裡錄的音頻現學現賣的。從這句話開始,他語言的閘門似乎被擊開了,
沉默期終於被突破了。雖然表達上存在很多問題,但終於敢用英文表達自己想說的了。正當我又以為一切正漸入佳境的時候。外教課進入了phonicsCVC結構的學習, 每次課後回家複習變得艱辛起來。
我發現小孩明明已經會了每個字母的發音,卻完全無法掌握連讀。比如BAD,B、A、D都會發音,然後一臉讀就會讀「dat」或者「BAT」或者「ted」總之就是瞎讀一氣。於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解釋,該怎樣連起來讀,最後比賽誰讀得快——費九牛二虎之力,總算自己拼對了。當時學的教材是hooked on phonics, 每節課都有一個幾幅畫和最簡單單詞組成的故事。這樣簡單的故事,如果我來讀,大概20秒就能讀完,但他每次拼著讀大概要十五分鐘才能吭哧完。有時候他看著單詞就在嘴邊,卻憋紅了臉怎麼也說不出來,我就會在一旁鼓勵:「對!說對了,大膽說出來!」其實我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但這樣一鼓勵他似乎就能說出來。就這樣一點點啃食,每天也就讀個十分鐘,再配合教材自帶的小書、市面上賣的phonics詞卡,一個月後速度明顯加快了。我家一些常用繪本放在小書架上,有天孩子突然看著一本書,自己隨口拼了出來:HOP ON POP.我倆同時愣了一下,孩子好像突然自己明白了拼讀的作用:這本書很久以前我給他讀過幾遍,因為不是連貫的故事,主要以看圖片為主,而這次自己看著封面上的單詞自己拼出來,和他記憶中聽到過的書名對上了,他
完成了自然拼讀中自拼-聽音-辨意一個閉環,也明白了一些為啥讓他學這些的意義。順著這個趨勢,我在親子閱讀中加進了蘇斯博士系列中最簡單的兩冊:hop on pop , one apple two apples這兩本。在學自然拼讀之前,我雖然買了蘇斯博士的書,但利用率始終非常低。從自然拼讀開始,這些書才真正得以利用,裡面押韻的句式,無釐頭的情節,搞笑鮮豔的畫面,都讓朗讀過程不再枯燥。我也發現:
孩子非常需要在「極度安全」的模式下朗讀。這種安全感,其實是一種舒適區。即便父母在孩子念英文時從不苛責,總是讚揚,實際在孩子開口說英文的時候,其實也無法像說母語那樣毫無顧慮地能說出來。觀察到這一點後,我發明了一個簡單的遊戲:讓
孩子從一頁最最簡單的頁面開始讀,一旦他覺得稍微難了,立刻喊switch,這樣就由媽媽來接著讀,等媽媽再讀到簡單的部分,再喊switch,換回孩子讀。這樣營造了一個看似安全的環境。隨著能力進展,需要switch的部分越來越少了,他終於可以自己讀下整本書了。家裡本來就有不少I can read的繪本屬於分級讀物。包括:biscuit小狗餅乾、小毛怪、水獺、粉紅控、貝貝熊等。以前我是用來做親子閱讀和教一些單詞和常用語。還沒有試過讓孩子自己來閱讀這些書。我發現
I can read更適合做親子閱讀而非分級閱讀。原因在於:-
I can read系列,在統一級別下,不同書的難度差別比較大。比如小毛怪,小狗餅乾同屬於My first級,但蘭斯指數卻相差100,餅乾比小毛怪容易很多。-另一個不適合的原因在於,
對於才初步掌握了自拼的孩子而言,一本書有20-30頁,看上去工作量比較大,容易望而生畏。-第三個原因是,大部分孩子儘管掌握了CVC結構的自然拼讀,但
此時sight words的儲備仍然是非常少的,而要想能讀 I can read 系列,至少要有100-200個sight words的儲備。所以
我們轉向了更為設計得更科學、階梯搭的更為循序漸進的分級閱讀。經過一系列比較,我初步圈定了牛津閱讀樹。理由有3個:但這次我沒有貿然囤積書。而是先自己上了牛津閱讀樹的官網 oxford reading owl先了解了整體的概念、分級、閱讀建議。又下載了官網開源出來的一些read at home 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非常簡單,各個級別標的很清楚。我每天帶著小孩讀2-3本,同時把進度按照熟練、不熟練等記錄下來,將表格貼在手帳裡。很快列印出的書就都讀完了。按照當時閱讀的結果,小孩已經可以自主地讀3級了。但當我讓他自己選書的時候,他總會去拿1級最簡單的那幾本。這時我心裡也很矛盾:一方面,虛榮心勸我直接就從3級開始閱讀,反正從能力來講是可以勉強達到的;而另一方面,遵從官網的專家關於閱讀的建議,
應該從孩子感覺最舒適的1級開始。在我一番思想鬥爭後,還是理性戰勝了虛榮。我從
比3級低兩個級別的1+級開始買書讓他讀。從現在來回顧當時的決定:
不冒進,不拔高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儘管看似「浪費 」了一些時間,
從更低的級別開始,但好處非常多:我們很順利地從繪本閱讀過渡進了分級閱讀。通過閱讀毫無難度的句子,可以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熟悉認識更多單詞上,並熟練自拼。另一方面,
由於難度沒有太大挑戰,極大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因為有自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所以也有動力前進,進度很迅速,每天都可以讀5、6本,一個級別的幾十本很快就讀完了。升級到2級。在版本的選擇上,我特意買了最全的引進版,俗稱「土豪版」——每一級別的價格大概是700多RMB,數量在60-70冊之間,涵蓋phonics, 故事,以及科學向的閱讀,非常全面,而且可以保證統一階梯高度上,能得到充分的鍛鍊。在2級讀完後,我又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
先不讀第三級,而是讀同樣難度的RAZ和海尼曼,分別讀了100本和70多本——因為這兩套讀物在初級的時候,都非常簡單,因此如果小孩當天心情比較好,效率高,我們每次閱讀可以讀大概可以讀10本左右。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這些補充閱讀很好拓展了他閱讀的題材, 又可以聚焦於補充高頻詞彙。有了這些打底子,孩子的閱讀能力上了一個明顯的臺階。翻開一本書,上來就能自己讀,而且讀得相當流利。儘管還在攀爬初級的牛津樹,但當我買來fly guy,usborne的 farm tales系列時,也能在沒有輔導的情況下,自己讀一部分——充分驗證了牛津官方的建議的正確性:
兒童閱讀,慢就是快,不要貪功冒進。分級閱讀規律展開後,我始終維持著在手帳中記錄的習慣。每天記錄一豎欄,並在下方留有空間,簡單寫下一些反饋和思考。有段時間,小孩的進步明顯慢了下來,我意識到:
儘管分級閱讀在穩步進行,但輸入少了很多。一方面繪本的親子閱讀時間被每天雷打不動的英語閱讀擠壓了,另一方面我講的peppa豬無論從難度上,還是新穎度上,都不再合適他的認知水平了。由於孩子愛上了聽中文的各種故事,收音機裡都裝著各種傳奇故事。於是我特意又買了個不同顏色的收音機,裝進了原版的peppa音頻和fly guy音頻,令我鬱悶的是:
孩子沉迷於聽中文故事,根本不肯聽英語音頻。終於機會來了, 聽中文故事的收音機有天徹底沒電了,充電需要好幾個小時。我於是自然地把裝了英文故事的新收音機給他,他打開按鈕就自然地一邊玩玩具一邊聽了起來。我在旁邊觀察了一會,雖然不知道是否聽懂了,但依照我對孩子的了解,如果沒聽懂,他肯定會不耐煩地關上。沒有反對的聲音就是好現象,應該就是聽懂了,還挺享受的。這樣幾經波折,斷斷續續,總算進入了原版音頻的收聽。有一天我倆一起出去買東西。走在路上看到一隻蒼蠅飛過,小朋友很自然地背誦起來fly guy裡面的開頭。由於我自己也聽過許多遍那個音頻了,所以每到有卡殼的地方,我就自然地接著背下去(畢竟我曾經是學霸麼),就好像我倆在玩接龍遊戲,不知不覺整本書都背了下來。儘管知道大量範聽對學英語的好處,但這時我切身感受到,
小童英語啟蒙中,反覆大量的聽真的能有極大的益處。回想我自己在上學時,因為上的外語校,所有課文都是要當天背誦的,那時候背得死去活來的很痛苦。而對於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僅僅靠著玩玩具時,心不在焉地聽就能準確背誦下來——人類的大腦真是不可思議!看上去我家的英語啟蒙已漸入佳境,實際依然隱藏著大量的問題。以前聽別人說過,大量範聽、注重口語表達起來的孩子,在寫上多少會薄弱,於是好奇測了一下——簡直薄弱到令人髮指的程度。我以為當孩子能自主認識和拼出那麼多單詞的時候,寫下來不就是一個簡單的逆向的過程麼。實際上我想錯了,會讀並不代表就記憶住了每一個單詞,更不代表能落實到筆頭上。好在牛津閱讀樹也有配套的練習冊,牛津的海豚系列也有不少有趣味的書寫冊儘管非常熱愛牛津閱讀樹裡的故事,但孩子卻非常討厭non-fiction的閱讀。如果自己挑書讀,一定要把所有有故事的都讀完,才不情願地打開Non-fiction系列。從難度上,同一級別中,non fiction的書無論是句型還是詞彙量,都要比其他難很多。但在我看來,Non-fiction的閱讀是極其重要的。
非虛構性閱讀,也是國內和西方教育體系下,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所在。許多學者也指出中美教育在閱讀上的差距,就在於non fiction的閱讀能力差別上。我自己當年考過GRE,在數學和邏輯題上,我們絕對秒殺西方學生,從來沒有不得滿分的時候,但到了閱讀領域,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出現了極大的鴻溝。因此,
儘管興趣很重要,卻不得不逐步引入對於nonfiction 材料的精讀,來培養邏輯思辨的能力。孩子現在還在上幼兒園,但快樂時光總會過去,我總在盤算著還有多久就要上小學了。儘管小學的學習相對簡單,但卻會有許多貫穿人一生的重要習慣、生活態度,會在小學時期養成。從這個角度思考,英語不可能始終是我家的重點,幫助他逐漸接受幼小銜接的拼音、詩詞背誦、簡單的數學概念,也需要以充滿趣味的方式融入和展開,則必將擠壓英語學習時間,
如何做好時間分配,則需要新一輪挑戰。慢就是快,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拔苗助長;
沒有什麼材料比媽媽教的英語更棒,不用怕不夠標準,入門後有大量的原版材料可以用來糾偏;
記錄是行動的一部分,請儘快開始記錄你的啟蒙手帳或啟蒙筆記。這不僅僅適用於英語學習,也適用於數學、語文啟蒙等;
和孩子一起學,而不是你看著他學。請一起深入學習細節,帶領他一起擊破一個個大人無法完全理解的難關。
- END -
作者 | 溫言,親子閱讀、育兒手杖達人
文章來源 | 本文轉自公眾號「溫言」,ID:wenyanhello,趣味生活多面手。這裡的宗旨是:讓生活更有趣,讓有趣更有意義。
相關推薦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
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