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朋友圈先吃!」
這句話席捲了絕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
年輕人熱衷於打卡拍照發朋友圈,
其實這種現象隨處可見。
前些年,我在上海路過一家店(第二天這家店因為某種原因關掉了,這是後話了),那時候大概是在上午10點多鐘左右,一大早大概有二三十來個人在排隊。
這個店很小,說直白點它就是一個窗口。
看到這麼多人排隊等待著他開業,讓我有了想看看究竟是個什麼店的興趣。
營業以後我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是賣冰淇淋的,這讓我很吃驚,其實生活中我們見到不少排隊買冰激凌的,但很少見到排隊等著賣冰激凌店開門的。
在旁邊觀察了會兒,原來這家店是由兩位帥哥在經營提供服務,並且還是外國帥哥。
然後我還發現,這些消費者買了冰激凌以後,倒也不吃,首先就對著牆上一個標誌拍照,也就是社交網絡上常見的照片:
標誌性背景圖加上招牌美食
在Instagram、微博、朋友圈po照的行為,已經徹底改變了很多人選店、選餐廳、選目的地的邏輯。
我們身處於一個社交網絡發達的時代,人人都有想在社交媒體上去發表內容的欲望。正是因為這種社交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導致現代年輕人的消費邏輯與過往有著很大的不同。
現在的我們去做一個消費選擇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會受到社交網絡風向的影響。
多了所謂「種草」概念,「種草」就是你看到別人所分享的內容,從而激發了本身消費的欲望,儘管現在還沒有去實現,但是這個想法已經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面,種下了消費的欲望。
這種發展趨勢幾乎改變了大部分消費者挑選就餐餐廳的邏輯。
我們從產品經濟發展到了體驗經濟。在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對人的關注和尊重,圍繞人們的需求創造價值,是所有企業的終極命題。
分析這些現象的本質,無限腦洞品牌認為常常就能從中發掘到事物的規律,從而利用其規律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消費的邏輯。
這就是:人的本性始終追求身份認同、並試圖以最高效的方式獲取最多的社交資本。
所有的產品都是服務,所有的服務都是地位。
一
人性的本質——身份認同。人性的本質始終是在追求身份的認同。
我們為什麼買寶馬車奔馳,為什麼要去五星級酒店?
有人說我是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認可。但隱藏在這些消費行為背後最終根本的原因卻是在尋求身份的認同。
人是群體性動物,這就是本性。
人們需要在群體中間尋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希望被他人注意和關懷,以及想獲得他人同情讚美支持,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更多的認可。想要從一切的行動中得到價值體現。
我記得有一個觀點:「當一個人擁有極少財富的時候,他往往渴求更多的社交資本」,什麼是社交資本?
沃頓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Jonah Berger寫了一本書叫《瘋傳》,書裡提到一個關鍵的詞叫「社交貨幣」。
書中意思:社交貨幣就是社會中兩個及以上的多個個體,在獲取認同感與聯繫感之前對於知識儲備的消耗。
社交貨幣越多,就能夠連接更多的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挖掘更多機遇,更有利於自身發展。
「社交主義」的流行、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一種「談資」,實際上都是在「製造」和「發行」社交貨幣,增加自己的價值。社交貨幣最終其實就是用來提升身份,增強身份認同。
我對社交資本的定義就是:在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中,可以用來提升你身份的,增強你的身份認同的一種資源,他是一種價值體現。
社交資本一般是來自於它的稀缺性,一般來說貴的、少的、美的、難的。都屬於稀缺資源。比如說鑽石,少而貴,人們對它趨之若鶩。
美是一種大眾觀念,人對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比如耍一套功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般人能以實現。
某種被大家都需要的知識,知識的積累和擁有,需要大量的學習。它也是一種社交的資本。越是稀缺,越是難以獲得。越能增加社交資本。
年輕人剛步入社會,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是社交資本的「窮人」,但大多數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他有大把的時間來探索新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在社交平臺上面最能快速獲取到社交資本。
不同於現實世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年輕人存在巨大的可能性。在虛擬世界裡,社交的資本大部分表現在粉絲數、點讚數,同齡人和陌生人的評論。
資本只有被展現,被大家認可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年輕人也需要去展示他的成果(資本)。
例如小紅書裡面很多人喜歡寫評論、探店,他們需要用展示成果來強調價值或者是稀缺性。也就是分享甚至是虛幻的高逼格美好生活,來獲取大家的認可。
二
物極必反——社交資本的貶值
所謂身份地位,是相對的。如果每個人都能達到某種地位,那這個地位就完全沒有意義。
人們總是試圖以最高效的方式獲取最多的社交資本。他們只是想要最大化獲得社會資本,過程儘可能簡化,如果來得太容易,它將沒有任何價值。
例如我是個旅遊達人,我很容易獲得人家的認可,我365天做早餐不重樣,每天的朋友圈大家覺得好牛;
例如快手、抖音上面很多人做一件很特別的事情或者很搞怪的東西,大家覺得有意思,獲得了更多的觀看和關注,其實這都是很簡單的方式,就能夠獲得社交資本。
雖然這也是一種創新來源,但如果很多人都這麼去做的時候,它會變得沒那麼有「看頭」。
並不是說這個事情沒價值了,而是大家相似沒新意,通俗的話就是爛大街了。
例如說買蘋果手機,最開始蘋果剛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許多人通過認可、擁有蘋果手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前端、潮流,在大家心目中它是一個談資,很有面子的體現。
但是現在幾乎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它,曾經它能夠為人們達到的某種地位和現在不同了,現在的這個地位沒有了意義。
所以這就會造成很多東西紅極一時,在到頂點後,他會出現一個大的轉折點,急轉直下,價值感缺失到最後無人問津。
有時候並不是說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相似的東西太多,缺少了稀缺性和優越感。
品牌會利用人們樂於與他人分享的特質來塑造自己的產品或思想,從而達到口碑傳播的目的。
所以作為一個品牌方,需要的去把握這個度,要能夠一直紅,但是又不能產生一個這樣急轉直下的巨大的轉折點。
當同質化的內容增加時,要警惕社交資本的貶值風險。
三
共識的力量
那品牌該如何去做傳播呢?
在形成傳播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共識」。消費的觀點代表著個人的身份觀念,當幾個人或者多個人一起具有的共同觀念的時候,他就形成一種共識。
共識是一種觀念,與不同的人一起形成的觀念具有新鮮性,有時候會決定行為的稀缺性,而稀缺性會決定地位的價值。
例如設計師會對一些新潮的東西很感興趣,很多人還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然後慢慢的它會成為流行的一個因素,在沒有流行之前它是稀缺的,但是同時稀缺是變化的。
共識就是這樣一種戲劇性的觀念,因為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觀念都會發生改變,當大家的個人的觀念發生改變後,更不用說共識。
所以無論是做什麼品牌,都需要第一時間捕捉到消費者觀念的轉變。
餐飲經營者如何做?
餐飲經營者總是希望自己的產品和品牌,能在社交平臺上廣為傳播。被更多的人關注和消費。
除了產品和服務,餐飲經營者在進行店面裝修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店面設計風格既能體現品牌特性,又能夠符合年輕消費者追求的大眾潮流。
要捕捉他們喜歡的內容,引起消費者的興趣,用獨特而美的視覺效果,變成它的稀缺性和獨特點。
作為消費者想一想,在哪兒吃飯,你願意去拍照?願意發朋友圈?(衡量是否具有社交資本的價值)
如何做,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沒法給出具體的意見。但是它卻是有跡可循的。能夠在很多方面去表現。
例如說很少見或者具有戲劇性的裝修風格,很高檔看上去很奢侈的風格,場景化的具有體驗感的消費環境,地理位置很獨特的(例如平安金融中心頂樓),明星消費過的,服務方式很獨特......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深圳市無限腦洞公司我們以不斷探索的精神先後服務過新概念連鎖餐飲、互聯創新科技、時尚創意、創新消費、培訓教育、大健康醫藥、新農業等多個行業領域。為企業品牌形象,營銷策劃提供指數級成長系統解決方案,讓用戶主動連接市場,讓品牌在市場持續爆發,從而實現低成本、快速有效的創建企業品牌,實現企業商業價值!
(場景化)
背後的邏輯都是一致的,商家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滿足他們消費的需求,要給他提供到最心底的這種需求上,僅僅一個好的產品是不夠的。
「一個好的產品」它是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因為每個人對「好」的評價是不同的,評價都是很個人化的觀念和態度,要抓住共識。
像我們之前所提及的,無論是做什麼品牌,需要第一要捕捉到消費者觀念的轉變,而這個觀念主要指的是共識。
而在做餐飲品牌的建設時,要深刻了解消費心理,始終要從消費者角度想問題,學會掌握目標消費者的渠道和場所,用他們需要的方式來實現;
要綜合考慮的,把整個的店面的所有的東西變成一個整體,把由產品變成服務,由服務變成地位的體現。
品牌同時需要去把握推廣和營銷的程度,以及什麼時候需要轉變品牌理念,正如之前提到的,當同質化的內容增加時,需要警惕社交資本的貶值風險,避免遇見這樣的轉折點。
作為餐飲人、作為品牌方,學會掌握人的本性和心理,則是品牌成長之路必不可少的。
所以網紅餐廳「紅」在的就是差異化,打「卡」打的是新奇特的地方。無限腦洞公司品牌設計上已具有一定的沉澱與積累,我們將品牌設計更科學、更系統地分為【品牌定義設計】、【品牌應用設計】、【品牌運營設計】,並將經驗總結成工具,如果你想讓你的餐廳「紅」起來,讓年輕人去打「卡」,那可以聯繫我們,讓你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