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聽說德國北部的不萊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慘重,市區85%的建築被戰火摧毀。如今我們看不到還有戰爭的痕跡,市中心11世紀的教堂和哥德式市政廳,依然是古老而完整的風貌;那一排有大坡度屋頂和三角形頂部框架結構面街牆的三四層房屋,嵌著輪廓分明的白色窗框,古色古香,都是19世紀以前的模樣。
但是,別以為這些古建築都是那次戰爭的倖免者,戰後這裡同樣是廢墟。十分尊重自己文化歷史的不萊梅人,不願另起爐灶,他們就在斷垣殘壁的地基上,按照戰前的原樣,一磚一瓦逐漸重新恢復本來的面貌。作為戰敗國的老百姓,那時的生活很艱辛,在重建過程中,日耳曼人那種咬緊牙關的堅韌精神可以想像。
其實,我最感興趣的是貼近市中心廣場的一條名叫「箍桶匠巷」的彎彎曲曲的小巷。整齊的石塊砌成的地面,乾淨得好像剛用布擦拭過似的。兩旁低矮的店鋪,斑駁的磚牆,向外伸展的各色招牌,顯示出年代的久遠。這裡有製作和出售玻璃製品、金銀首飾、陶器、木雕等各種手工藝品的商店。透過大玻璃窗,可以看到在明亮燈光下正在埋頭操作的工匠的技藝。這是一種古老的招徠顧客的廣告形式,與古巷的風格頗為和諧。
漫步在小巷的曲徑,有時可折入一個優雅的小庭院。枝葉婆娑的小樹,爬滿青藤的涼棚,間或有些精緻的石雕或銅像,使人感受一縷清幽的藝術氣息。引人注目的是一組銅鑄的動物:一頭毛驢的背上站著一條狗,狗背上站著一隻猴子,猴子背上站著一隻公雞。據說這組銅像在全城不止這一處,它是不萊梅的某種標誌。這還蘊含著一個傳說,說是這4隻動物都被主人所逐,一起流浪來到不萊梅,互助合作,以演唱為生,為發展不萊梅出過力。
慢慢走過去,巷內有家名叫「羅斯留斯」的小博物館。館內展品很少,其實展示的主題就是這所房子本身。踏上咯吱作響的木板樓梯和地板,這裡有用皮革裝飾的牆面,有粗笨的燭臺和吊燈,有原木雕花的大櫃。大木箱上生了鏽的鐵鎖,似乎一二百年都沒有打開過。箱上放著一本皮革做封面的又大又厚的古書,古體的德文字字母飄逸、典雅,像漂亮的圖案。這裡還有數百年前德國最早的玻璃窗。那時只能生產小塊玻璃,一扇窗子要用多塊玻璃組拼起來,而且都是半透明的,每小塊玻璃中間還有燒制時留下的厚厚的一塊疙瘩。
走進一家小咖啡館歇腳。爬上狹窄的小樓。僅能容納四五人的小間,倚窗可以看到幽靜的後院。我要了一杯可可,飲具是老式的粗瓷。桌椅雖擠,卻自有一種寧靜的家庭氣氛。據侍者告知,這條箍桶匠小巷已有600年歷史了。穿出小巷,巧遇德國總統魏澤克正從市議院大樓出來,街上聚集少量行人。總統同行人相互打招呼,叮叮噹噹的電車在總統身邊駛過。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安全措施,只見幾名警察維持一下交通秩序而已。總統一走,行人即散。
據導遊說,不萊梅仍保留著老式的有軌電車。長長的車身外表,是無名畫家施展才能的地方,畫的卻是現代風格的風景或人物。有一輛車身上畫著一個個沒有腦袋的坐著的人像,車裡乘客在窗口露出的腦袋剛好補充畫上的空缺。於是便讓我看到了帶點兒惡作劇的幽默:車上坐著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太太,她的身體卻在車身上畫著穿緊身衣和超短裙的苗條少女,裸露著兩條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