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離騷」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屈原要以此為詩名?

2020-12-04 西府趙王爺

古人們在聊的「騷」,和咱們今天聊的「騷」不是一碼事兒!

在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天空中,屈原這名字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個明星。端午節這個節日的起源,最初就是為了祭奠屈原,傳頌他的愛國精神。當然除了愛國,屈原留給我們的還有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他所開創的「楚辭」乃是唯美詩歌文化的先驅,而《離騷》無疑是其聲名最盛的代表作!可與《詩經》並稱「風騷」!

知識點來了啊,所謂「風騷」最初可不是拿來形容人的氣質的,而是指代咱們古代兩種主要的詩歌表現形式,風指的是《詩經》的「國風」,「騷」則指的是《離騷》所代表的楚辭風格!

簡稱:「騷體」!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為何他的詩集名字是《離騷》?「離騷」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曾經很多人認為「離騷」就是「離別」。還有人用《離騷》原文中兩句詩來說明,認為屈原已經解釋過了: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裡面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批駁,有意思的是其論據用的也正是同樣的詩句。他說,屈原既然說「不難夫離別」,說明屈子之愁有大於離別者。

這種辯駁可以說一錘定音,很難去爭論,所以離別一說基本被淘汰了。

用現代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字的確難懂,而且很難想像它和詩詞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們不妨從古代的角度出發探討。古代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如今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因為古代的造紙技術並不發達,所以古人一般會在竹簡或者是動物的毛皮上邊寫東西。

但是由於這些東西並不是像如今的紙一樣,在我們的身邊那麼普遍,所以古人寫東西的材料是十分珍貴的。為了讓自己能在有限的材料中,更加詳細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句子中,一個字可能是代表一個詞語,甚至多個詞語。

在《說文解字》中::「離,麗也」,代表著依附;「騷,擾也」,代表著不安和躁動!

咱咱們結合當時屈原的境況可以有著如下的結論:屈原是楚國人,雖被貶謫偏僻之地,但他依然心繫祖國,不願離去。故曰「離」。而當時楚國奸人當道,國力衰微,被強秦一步步緊逼蠶食,看著國家遭難,屈原卻無能為力,肯定是憂心忡忡,坐立不安,故曰「騷」。

這便是「離騷」二字的由來!

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在歷史上找到許多的觀點佐證。

比如漢代學者王逸對《離騷》的註解說:

離,別也;騷,愁也。

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離騷者,猶離憂也……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司馬遷和王逸都認為「騷」是憂愁的意思,不同的是王逸認為「離」是離別,而司馬遷認為「離」通「罹」,意為遭受。但兩人其實都認同,「離騷」就是屈原被放逐之後的憂愁。這種說法通俗易懂,也比較合理,容易讓人接受。

屈原一生追求美,無論是政治還是自身還是文學,所以他的身上更是充滿了文人的憂鬱氣質,更經常的在文學中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於國家對於一切的情感。

比如在《離騷》裡面就有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樣直白的愛國情懷!

他的詩集主要表達了自己對於國家的熱愛、對於國家遭遇的不幸,以及對於自己遭遇的不幸的感慨,而詩集離騷」正是在題目上表明這是一本講述自己不幸遭遇的文學作品,裡邊表達了自己的離別愁緒。

所以大詩人屈原在寫自己的詩集的時候,用的《離騷》這個名字對於他本人來說,是非常直白的,而且很清楚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屈原,是中華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一位讓世代華夏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歷代文人志士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燦爛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標題。拂去歷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

他筆下的《離騷》更是一部經典,至今我依然將裡面的一句話作為學習的座右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相關焦點

  • 華夏二字是什麼意思
    華夏是什麼意思華夏二字最早出自尚書,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周朝時代,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到後來,孔子下生,華夏二字為同義詞。禮義之大,謂之夏。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在古老的中華典籍中,夏泛指所有遵守禮義。的衣冠上國,禮義(注意不是禮儀)之邦。後來孔子下生,為何宣傳的是人乘儒家,知道了吧。內容是仁義禮智信。知道了吧。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夏是一種文化。懂仁愛,知廉恥,了禮義。敬天愛人孝民尚生的種族。古書云,夷用夏則夏,夏用夷則夷。華人遍地都是。但是華夏子孫,則還要看詩書禮義。
  • 詩中常說「夜未央」,西漢皇宮也叫未央宮,未央到底是啥意思?
    古文中經常看到「未央」一詞,未央到底是啥意思呢?先查出處。《詩經》這個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庭燎》,有句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未央,夜很好理解,夜晚之意;未很好理解,沒有的意思;難點在於央。
  • 最自戀的詩人,離騷開篇的十二句話,告訴你屈原為何這麼牛
    不但如此,屈原在政治上的抱負,也彰顯了一個詩人對國家和人民憂心的理想,他最後在國家破亡的時候,選擇沉江來殉國的做法更是為後人所景仰,即使到現在,人們還是在懷念他當初的作為。說起屈原的話,不得不說屈原的名作離騷,這首長詩是被收錄在楚辭中的。而且屈原還是一個特別自戀的人,這從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來。雖然楚辭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屈原所作或是根據當時楚地的民歌所整理而成的,也有人認為屈原就是楚辭的作者。
  • 關於家鄉話與屈賦中的羌字解讀
    第一步是校正《離騷》原文。泗原先生用《楚辭王逸章句(明隆慶辛未繙宋本)》到清末王闓運《楚辭釋(清光緒辛丑)》,還有日人岡松成君盈的《楚辭考(日本明治四十三年)》二十六種著作校勘,寫成一種最精確的《離騷》文本,全篇二句一韻,二韻一節,共九十三節,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還訂正了一些文字,刪去了「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為改路。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四句二十六字。
  • 影壁牆上的「壹善」二字,真的是「日行一善」的意思嗎?
    轉發分享更多好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行善是一個被積極倡導的行為美德。俗話說,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就是說每天做一件善事兒,或者是多做善事好事,積善成德。以此鼓勵人們的向善之心。有趣的是,胡哥在一次下鄉訪古途中,在一大戶人家的影壁上見到了「壹善」兩個石刻大字。這上面的「壹善」,難道也是日行一善的意思嗎?
  • 古文中的「彪」,指的是什麼動物?原來不是老虎,而是這種動物
    但古文中的這個「彪」,到底指的是什麼動物呢?好奇心驅使之下,查閱了一下資料,發現「彪」原來不是老虎,而是這種動物!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用「龍虎彪豹」這四個字來給人物取名。有的人認為,「彪」指的就是小老虎。但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彪」可能是另外一種動物。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自從他們之後,古文便成為了散文中的絕對主流,為之後千年的文言文發展奠定了方向。 那麼在唐宋八大家之前,中國的古文發展又是什麼樣的呢,他們為了改變當時的局面作出了什麼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
  • 離騷原文及譯文教案
    導語今天為大家帶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離騷》的原文、譯文、教案等相關教學資源,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學和學習帶來幫助!1《離騷》原文課文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詩人中的詩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歸來。今天我們來觸摸他的靈魂,《離騷》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誰來說一說屈原?二、屈原及相關簡介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 「寺廟」二字從何而來?「寺」與「廟」又有什麼分別?切莫將二字
    「寺廟」二字從何而來?「寺」與「廟」又有什麼分別?切莫將二字混為一談。從古至今佛教文化都令人矚目,隨著兩漢時期佛教在我國的傳入與發展,信徒人數呈直線升漲的趨勢。為何我們從古至今把燒香拜佛的場所稱為「寺廟」?何為「寺」?何為「廟」?二字常常被人們連起來表達,這二字真的是同一個意思嗎?事實上並不是,「寺」和「廟」有著兩種不同的涵義,切莫再將二字混為一談。廟:是祭祀亡魂、供奉神靈的場所。「廟」的出現要比「寺」早很多年,起初「廟」是用來祭祀的場所,此說法可以參照「祠堂」的概念。
  • 韓愈最牛的一篇古文,151字中有10個「馬」,還能背過去多少?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光唐詩寫得好,古文更是精彩。我們之前上學的時候,對於他的《師說》,《馬說》等等都是記憶深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他的經典之作。而他一篇關於千裡馬的論述更是經典之作,更是他不平則鳴的代表作品。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魯迅為何不「好好說話」?很簡單,魯迅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文學完成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華麗轉身」,而這一轉變我們稱之為新文化運動。魯迅等人,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
  • 中學課本裡的古文《黔之驢》到底是諷刺的驢還是虎
    同時,這篇古文寫得比較白話,很容易看懂。按說,這篇古文,不上學這麼多年了,我也忘了。但是,前年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想起了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完美地重合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一男的,在廣場上認識的,也沒聊過幾句。頭四年,啥事沒有。到了第五年,這傢伙突然發作了,天天糾纏我,管我的閒事,一在街上遇見我,就對我破口大罵。最後,還騎我身上,對我破口大罵。
  • 古人說的「蟲二」到底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很多朋友應該聽說過「蟲二」二字,目前大家公認為的解釋有兩種,一部分人認為「蟲二」的意思就是風月這兩個字的縮寫,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蟲二」的意思則是代表「風月無邊」,那麼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答案了?
  • 「弼馬溫」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孫悟空一聽到弼馬溫就惱羞成怒?
    「弼馬溫」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孫悟空一聽到弼馬溫就惱羞成怒?看過《西遊記》的讀者和觀眾都知道,吳承恩老先生在小說中塑造了孫悟空這也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孫悟空這個形象,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個嫉惡如仇,正義感十足的英雄人物,是「齊天大聖」,是「鬥戰勝佛」,當然這都是孫悟空大鬧天宮、西天取經之後取得的成就。說到大鬧天宮就不得不提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是什麼呢?
  • 嶓冢山漢水源有個禹跡「天書」,上面八個字實在難認,究竟啥意思
    有古文專家再勘測,也給出了否定答案。它們到底是什麼字跡?眾人翻破了資料,撓破了頭,也沒有頭緒,乾脆叫它「禹跡天書」,認定它為獨立於漢字體系的另一種字體算了。千百年來,石牛背上的八個大字成了「懸案」,誰也沒辦法找到它的字體。不過,有人卻另闢蹊徑——不僅在於它寫的是什麼字,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哪些重大信息?
  • 秦始皇為何要將「寡人」改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比如在先秦時期,各國的君主都被稱為「王」,秦始皇認為自己是古今第一人,「王」已經配不上他的身份和成就,所以便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了一個字,讓人尊稱他為「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按照秦始皇的想法,他是秦朝的開創者,之後還有二世皇帝,三世皇帝,所以他便是「始皇帝」,這也是「秦始皇」這一稱呼的來源。
  • 古詩中經常出現「未央」一詞,這2字究竟是何意?很多人答錯了
    2016年一部名為《錦繡未央》的古裝劇大火,而裡面的女主角「李未央」,雖然她的飾演者演技被大家詬病,但是作為女主角她的顏值還是非常到位的,尤其是她的名字,「未央」,非常的好聽,其實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我們經常能看見,譬如「夜未央」,給人一種非常唯美的鏡像,但是這個未央,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楚辭》中仙氣的古風女孩名,太撩人了
    在過去千年的歲月,倏忽而逝,在流光溢彩的今天,一些傳統文化或許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例如,像《詩經》、《楚辭》之類的書籍,但是書中所折射出的精神的光輝,依然存在於我們心中,永遠不會褪色,所以,從這些古文典籍中起名,既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又有很美好的寓意。
  • 最容易背誦的3篇古文,第1篇不到100字,第3篇學渣都能脫口而出
    #說到古文,相信每一位學生都略知一二,大家在上中學的時候都接觸過古文,比起現代文,古文有些特別,雖然性質差不多,但是古文總是有一種特別的韻律,讓人讀來朗朗上口,因此,背誦古文也成了中學生的一項常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