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天下。其後,秦始皇下令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那麼秦始皇統一文字後使用的是哪種文字呢?有的說是小篆,有的說是隸書。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又都不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使用的文字有八種字體,小篆和隸書是其中的兩種。
在夏商周三代,文字也是「書同文」的,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到了春秋戰國之後,各國的文字產生了區域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宰相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趙高、胡母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了統一文字書寫形式,這就是小篆。但是除了小篆之外,大篆依舊在使用,還有另外六種字體也是秦朝常用的字體,「秦焚燒先典,乃廢古文,更用八體」。
這八種字體是: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
小篆是大篆的簡化體,筆畫勻稱,字體規範統一,字形橫平豎直,奠定了今天漢字「方塊字」的基礎。秦朝時,正規的朝政奏命、簡冊史書等都是用小篆或大篆書寫的。
刻符用於符節、符信的刻字,也是篆體的一種,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如書寫的小篆那樣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
摹印是寫刻在印材上的字體。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寫刻之前必須先予規畫,這就為什麼稱「摹印」的道理。
蟲書是寫在旗幟或符節上的字體。因這些字體有的像鳥,有的像蟲,而鳥也稱羽蟲,所以稱為蟲書。
署書是題在匾額上的文字。
殳書是鑄在兵器上的文字。
隸書是由程邈所作。這種字體書寫便捷,輔助篆書的不及,也稱史書、佐書。因為書寫簡單,到了漢代之後,逐漸取代篆體成為書寫的主要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