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駟,也就是秦惠文王,秦孝公的兒子,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尤其是北邊還有難纏的義渠。贏駟在位期間(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商鞅變法」,而力行變法的商鞅最後只落得個被贏駟車裂的下場。為什麼會殘殺「功臣」?這其中就與嬴駟還是太子時的一件事有著淵源。
據記載,當時還是身為太子的嬴駟年輕氣盛,行為不拘一格,觸犯了當時正在實行的禁法。這事兒擱平時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皇帝老爸一句話的事兒就赦免了。不過,不巧的是,當時商鞅的新法實施過程中受阻。新法由於過於嚴苛,比如說你偷拿了領居家的菜之類的小東西就會被割掉鼻子,因而有人反對新法。商鞅也正愁於此事該如何解決。恰巧這時太子不合時宜的往槍口上撞,商鞅雖然有所忌憚,畢竟太子將來會繼承皇位,現在得罪了他以後日子肯定不好過。但為了實施新法,只好拿太子來開刷。上演了一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戲碼。
不過,太子畢竟是太子,身份特殊,還是將來的一國之君,不能直接受罰。這種「體力活」最終落到了太子的師傅身上。教不嚴,師之惰嘛!太子違反禁法,那就是師傅沒有教好。所以當時商鞅就重罰了嬴駟的師傅。也正因為如此,贏駟懷恨在心,打他的師傅不就是打他的臉嗎!年輕氣盛的太子哪裡能忍受這種屈辱。所以後來他車裂商鞅這是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埋下的禍根。贏駟登基後,當時商鞅的名望已經威懾四海。人人都敬畏新法。贏駟也是忌憚商鞅的,於是一幫烏合之眾順勢捏造是非,稱商鞅居心叵測,意圖謀反。贏駟雖然知道這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懷恨他已久。於是,就藉此機會車裂了商鞅,並滅其家族。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此後,為了完成孝公的遺志,贏駟東進攻魏。秦惠王八年,贏駟大舉破魏。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領土全部兼併,而且他審時度勢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嬴駟自詡為王,是到了秦惠王十三年,這是仿山東六國的做法。並且改元為更元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五國聯盟攻打秦國。秦惠王隨機應變,及時轉變策略。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極大地擴大了本國疆土。而且他善用人才,不僅僅只是採取某一個人的觀點。關於如何解決各國合攻秦國,他採用了張儀的計謀——連橫之策。也就是針對當時東方諸國合謀攻秦的形勢,而採取的分別瓦解,各個突破的方式。張儀的方法不僅擊退了六國的進攻,破壞了六國的圍困,而且使秦國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也正是因為此次的成功,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創造了有利條件。
看過《羋月傳》的話,可能還對劇中的俠肝義膽,對羋月一往情深的義渠君傾倒過吧?其實,義渠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大多數人對匈奴的印象就是野蠻,兇殘。其老窩主要在當時秦國在西北部(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中北部和寧夏等地)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義渠騎兵特別勇猛善戰,義渠憑藉此優勢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大肆地搶劫,甚至大膽到曾經侵入到秦國的洛河流域。不過,要說槍打出頭鳥,義渠既然有這麼大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使得秦國不得不採取手段來遏制義渠。由於義渠主要是以原為生,騎兵又是其主要兵力。所以秦國就利用義渠這一點(既是優點,又是致命的缺點),對付義渠的這些遊牧民族的辦法主要就放火燒草原。
這樣,義渠因懼怕沒有豐足的草供馬羊食用,遊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部自相殘殺,秦國趁其內亂,大舉進攻,一舉平定了義渠。義渠遭受重創,實力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削弱,遠不能和以前相比。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這時的義渠也不得不俯首稱臣。贏駟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僅是因為秦國有能人志士,還有就是因為他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