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繩蘊含了某種意義,不然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這些畫面的。錢婆婆說這是護身符,大家一起做的,魔法不管用,還是手工的好什麼的,估計也給了千尋某些提醒吧!我不知道這麼想對不對。「你只有一次機會」是不是不止能理解為「你一次機會(猜一次)」還能理解為「你只有一次機會(做指出那兩個是你父母這件事)」?「機會」這個詞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呢?
大人並非不能辨別是非,而是不想。小孩子思想單純很多渾濁之物都未曾經歷,也無法理解更不會用功利性的取捨交換算法度量世界。世界是理不清的,因為人們不想理清它,只想徵服和佔有它。
一次機會,完全猜到的話。「完全」這兩個字,說明了一次機會包含兩個都猜中,也就是父母分別都享有一次機會的權利。如果是大人,最後絕對和湯婆婆吵得不可開交。看似湯婆婆耍賴,而且壓根也放沒進去真的父母,但是小孩子壓根就不進這個坑,其實這也是湯婆婆所希望的,因為她早就把千尋父母放走了。這部動畫片,永遠在給你希望,連湯婆婆這麼刁鑽的老婆子也能有這種小情趣和善良,還真是讓人驚喜呢。也就是一個且的關係,就是不僅猜中你的爸爸還得猜中你的媽媽,然後「完全」其實指的就是上面的意思就是都要猜中,如果只是選擇一次就沒必要加「完全」兩個字了。
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納悶呢,這有什麼好問的,在千尋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後的成長,猜到沒有爸爸媽媽就是很機智很棒啊!小時候我看的時候就從沒有質疑過這個情節,因為我覺得從情感邏輯上來說,這個情節就該如此。就像宮崎駿自己說的那樣,我覺得他從來不說死摳邏輯細節的人,他的故事要從隱喻和象徵的角度去理解。
千尋之前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拿著河神的丸子去解救父母,結果所有的豬十分躁動地湧向她。我認為這是個鋪墊,表現了人類的貪婪本性。而後來千尋認父母時,那群豬卻不為所動,說明裡面沒有人類,因為那是只有神明才會有的淡然無謂。不知是否可以這麼理解。
再聰明的父母都會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生活和成長要在坎坷和順遂中交替出現,孩子才能在其中歷練,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許我們看重的東西,她並不在意。而她想要的,在我們看來一文不值。但是如何讓孩子成長並超越自己,可能是為人努力一輩子的課題。如果我們大人輕易表現出放棄,她就不會明白失去的代價,輕易也不會對什麼感到珍惜,也就不會拼盡全力為之付出。最終大人的聰明變成了虛無主義。赤子之心平白的浪費了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輕視。
那位認為千尋是孩子,電影是童話,所以孩子的解讀更合理。我認為要解讀作品,要從創作者的角度去看。宮崎駿可不是孩子,童話也不只是給孩子看的。一個全程完美的故事結尾用抖機靈來解讀,實在是使作品降了不知幾個等級。千尋跟白龍去豬圈的時候,千尋大呼父母,結果他們吃完了就跟哪躺著都不帶多看一眼的。白龍也說「他們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是人類。」跟最後選擇的時候一排充滿期待眼神看著千尋的豬完全不一樣。
關注孩子的感受「甚至」在夫妻關係之後這個說法。這一點其實是在電影前面的對話中已經很說明問題了,父母是用一種填鴨式的方式強行讓千尋接受轉校這個事實。而對於千尋的所有意見,近乎於一種不太在意的孩子氣的方式。無論是開車時候的自信,私自踏入沒有物業許可的主題公園,還是莫名的食用攤點上食物……都是對千尋「勸諫」的無視。而母親關注的只有父親的方向,父親只在乎妻子是否合拍。這點在電影裡面說得很清楚。
電影到這裡並沒有明確告訴觀眾為什麼千尋知道他們不是父母,因為在千尋眼中沒有害怕、沒有彷徨、更沒有恨與憤怒。她就是一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到這一步的單純善良的孩子。她要的就是她眼中的父母,這一點不會因為她們變成什麼樣子而改變。所以她才可以很果斷地判斷出來。事實也正如她所想像那樣,父母仿佛睡醒了一樣,自顧自的走了,並沒有到處找千尋,而千尋卻不以為意,她只想緊緊抓住他們,回到日常的生活中。
小時候真的是依賴父母,青春期和父母冷戰,十天半個月不說話,那時候充滿了厭煩。還記得高中時,有一次上廁所聽到隔壁間的女生給她媽媽打電話,語氣態度十分惡略,我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我想起了我以前也是這樣對我媽媽的,那一刻真的是太痛苦難受了。現在上大學,離爸爸媽媽很遠,每次開學走的時候,萬般不情願。我現在只想爸爸媽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