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民族大世界大多是賣服裝鞋襪類的小商鋪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國立蒙藏學校舊址淪為「商鋪」 市文物局屢屢要求整改未果———
本報訊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卻變成了小商販密集扎堆的西單民族大世界商場。昨天,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由於文物局多次要求限期騰退商戶未果,準備於下周訴諸法律,要求該文保單位的產權單位清退商戶、拆除臨建。
■全國文保單位商鋪林立
「國立蒙藏學校現在整個就是個大商場,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而且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昨天上午,孔繁峙局長在參加一個文物安全培訓班的間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立蒙藏學校舊址現在被西單民族大世界商場的小攤位層層包圍,就連舊址本身的四合院也全部變成了商鋪,人員擁擠,用電負荷大,加之搭建商鋪的材料耐火性差,所賣服裝鞋帽都是易燃物,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用曾到場檢查的一名消防人員的話形容就是:「一旦起火,15分鐘之內燒光。」
■市文物局要起訴國家民委
據悉,早在2007年,市文物局就曾對民族大世界商場下發過責令整改通知書,從2007年至2010年的三年時間裡,該商場拆除了中心院落500平方米的鋼結構臨時建築,清除了商戶100多家,並對消防設施進行了改造,對舊址進行了整體保護方案設計。但市文物局堅持,這些整改都是針對現代化建築的整改措施,對於古建文物並不適用,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將所有臨時建築拆除,恢復古建原貌。
「騰退商戶、拆除臨建的口號喊了好多遍,但之後往往沒有下文。」孔局長有些無奈地說,文物部門又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力,於是決定對該文保單位的產權單位國家民委提起訴訟,要求其將民族大世界商場內的商戶全部遷出,將所有私搭亂建全部拆除,恢復國立蒙藏學校舊址的原貌,以對其進行更好的保護。
■類似文保單位一併起訴解決
孔局長透露,還有幾家存在類似情況的文保單位,市文物局也打算一併採取法律手段,但他沒有透露這幾家單位的名稱。
據悉,這並非市文物局第一次動用法律武器保護文物建築的安全,2007年,針對被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佔用的拈花寺,市文物局曾申請法院對相關產權單位和管理使用單位進行強制執行,拆除2000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築,消除安全隱患。但此事後來因種種壓力不了了之。
現場探訪
古建院落被臨建商鋪層層包裹
如果不是提前了解,相信沒有人能看得出來,現在的西單民族大世界商場所在地,就是國家文保單位國立蒙藏學校舊址。
站在院內望去,四合院的簡單格局仍在,但院落內所有房屋都變成了小商鋪。以四合院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臨時搭建而成的小商鋪一個接一個、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服裝、鞋帽、襪子、頭飾……商鋪裡銷售的各式雜貨吸引著一撥撥顧客接踵而來,周末人流密集時,連錯身讓路都困難。就連院內的老棗樹,也只能苟且在各種臨時建築的夾縫中……
不過據多年在此經商的商戶介紹,現在的情況就算好的了,「以前院子裡的空地上都是臨時搭的鋁合金大棚,當作商鋪出租。」後來由於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在市文物局的要求下,鋁合金大棚被拆除。
「現在完全看不出學校原來的模樣了,沒法拍。」昨天下午3點多,正帶著內蒙古電視臺來此處採訪的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退休教師王老師有些失望,眼前密密麻麻的商鋪讓舊址完全沒有了昔日的風採,老人只好帶著記者拍了拍院子裡那棵有著號稱「京都第一古棗」的棗樹。
王老師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李大釗、鄧中夏等人都曾經在國立蒙藏學校宣傳馬克思主義,烏蘭夫等一批青年學生也是在這裡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批蒙古族黨員,並在此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個黨支部。1951年,國立蒙藏學校改為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87年,由於這裡規劃要建民族大廈,學校從此處遷出。之後大廈沒建,舊址卻被改建成了民族大世界商場。他本來是帶內蒙古電視臺記者來這裡探訪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紅色足跡,但如今這裡完全變成了小商鋪扎堆的地方,「什麼歷史也看不出來了」。
昨天下午王老師離開時,商販們的吆喝聲仍在此起彼伏,在曾是教書育人之所的院落裡不停迴蕩。
■文/本報記者 樊江雲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新聞內存
蒙藏學校舊址
歷史淵源頗深
國立蒙藏學校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小石虎胡同33號,舊址明初為常州會館,是京城最早的會館之一。
清初為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府邸,因清太宗皇太極的十四女恪純公主下嫁吳應熊,所以人們一直稱這裡為駙馬府。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設左右兩翼宗學,培養宗室弟子,右翼宗學即設於此。後來為清高宗乾隆第一子定親王永璜之長子綿德府第。
1913年蒙藏院在此開辦蒙藏專門學校。1923年秋,李大釗、鄧中夏等來校開展革命工作。1924年烏蘭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學生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批蒙古族黨員,並在此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個黨支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民族學院附屬中學(前身即蒙藏學校)曾以此為校址。1980年代,曾被計劃拆除以建立民族大廈,但該計劃被擱置,為籌集建大廈資金,該舊址建起了民族大世界商場,出租攤位。
該址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本報記者 樊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