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起江湖,可江湖到底是什麼?
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概括一下,有兩類。
第一類是武俠小說帶給我們的俠客江湖,刀光劍影、快意恩仇。但這類江湖卻只是經過小說加工過的放飛夢想的地方,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中的各種潛規則,說某人有江湖氣,是指這人能熟練地使用各種非正常手段解決問題。
關於江湖,我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是說,江湖不是個具體的地方,而是由人群的活動構成的。
除了上面說的我們大多數人印象裡的江湖,下面咱們主要要說的是真實的江湖。
真正的江湖是什麼,什麼又是江湖人
這之前,簡單了解下舊中國的權力構架。
舊中國的權力結構分兩層,縣以上歸朝廷管,也就是皇帝和官僚體系。縣以下由地方上的士紳和家族自治。這種結構相當穩固,但是不嚴密,總有覆蓋不到的地帶,而真實的江湖就在這個權力覆蓋不到的地帶裡。
在我們國家的價值體系裡,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是相對的,廟堂當然就是朝廷,江湖是沒能力和廟堂叫板的。只有那些廟堂裡不想管或者管不了的時候,江湖就派上用場了。
所以,現實世界裡,江湖主要指的是主流權力之外的區域。說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又想到了武俠小說,裡面的俠客總是身處權力之外,為所欲為,殺個把人比殺雞還容易,完事大搖大擺揚長而去,也不怕網上通緝......
雖然江湖不特指一個地方,但有時也會表現在地理上,就像清末民初江湖人在天津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三不管」,因為是荒地,日法租界不管,清政府衙門也不管,於是江湖人在這裡站住了腳,還發展成了繁華的鬧市。
舊中國的權力結構,從秦漢到民國時松時緊,江湖的空間也就時大時小,這是客觀現象。
主觀上,江湖人對待權力採取的是迴避和敬而遠之的態度。比如,江湖人最大的噩運是打官司,為此還有許多禁忌。
古話有說「冤死不告狀」,就是說佔著理兒的事進了衙門都不知道能判成什麼結果,何況這些以「坑蒙拐騙偷」為活計的江湖人呢。
要理解他們的行為,還要結合舊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
舊中國的社會階層不是分成貴族和平民,而是按照職業劃分社會身份。中國民間的主流身份是「四民」,也就是士農工商,江湖人被排除在外,身份更低。舊中國對社會上的流品有「九流」的說法,江湖行業始終是末流。
江湖人一直受到社會歧視,也就自認為是另類,既然不被主流接納,乾脆建立了自己封閉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體系。
比如江湖人把外人叫「空子」,就是不了解江湖內幕,可以作為行騙取利目標的人。我突然想到「凱子」這個詞,不知道是不是由這裡演化來的。
對外人是這樣,但對自己人是另一套規矩,比如不知道的情況下偷了你,你只要亮明身份,被偷的東西大多數時候會被送回來。
他們的職業道德既實用又模糊,實用的認為,賣假貨,賣假藥,算卦騙錢,甚至盜竊詐騙都是正常的江湖行業,只要守江湖規矩就都合理。
而模糊的是,他們既認為販賣人口不道德,卻又覺得可以變通。因為低下的社會地位、流動的生活方式,邊緣的、模糊的觀念更讓他們感到舒適自如。
總結一下:江湖是運行在主流權力機構之外,江湖人也把自己排除在社會主流階層之外,制定獨立的價值體系。而江湖人的身份,是根據他們從事的行業決定的。
我們上面說的來自於一本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奇書《江湖叢談》,一個真實的江湖人寫的舊中國江湖。(作者雲遊客,真實身份存疑,要是真實身份暴露,多少人會找上門,畢竟這本書揭了好多內幕)
今天就說這麼多吧,長了我敲的累你看著也累,反響好的話再把後面的介紹給大家。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