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荔枝美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荔枝吧?想當年,楊貴妃偏愛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留下一段佳話。而如今,荔枝已經成為家常水果啦。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愛好者。關注我,一起來讚美荔枝的3首詩詞,言語之間全是愛,言語之外惹人饞。
第1首,《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蘇東坡。經常有人說,荔枝好吃,但是吃多了會上火。但是我們看蘇東坡,他好像一點都不擔憂上火的問題,嘴巴一張,就是三百顆荔枝,真是豪放得不行了。
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所謂「眉山才子」也,但是因為迷戀荔枝,蘇東坡居然說:「願意當一個嶺南人。」你瞧瞧,蘇東坡對荔枝是多喜愛,簡直愛到不行有沒有?
另外,蘇東坡還在其他詩歌裡多次讚美荔枝,比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和陶歸園田居》:「願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
當然,如果聯繫到蘇東坡的生平,我們發現東坡喜歡吃荔枝是苦中作樂,從而以苦為樂,放肆曠達。
蘇東坡曾經評價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點,其實都是蘇東坡貶官的地方。別人以為的苦難之地,在東坡這裡,卻成為磨礪與成就之所。
而蘇東坡第一次吃荔枝,正是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在惠州吃到的荔枝。惠州原本是蘇東坡的傷心之地,但是蘇東坡化苦為樂,承受苦難,而積極樂觀,不但在文學上做出成就,更在人格上鑄就永恆,這正是蘇東坡偉大的地方了。
第2首,《解悶十二首·其十》: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
這首詩的作者是詩聖杜甫。杜甫對荔枝也是極為喜愛的,在《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裡,杜甫讚美荔枝說:「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而這首《解悶》詩,則在讚美荔枝之外,更有諷刺的味道在其中。
據說,荔枝原名「離枝」,離開枝頭的話,色香味就會變化,時間稍長就難以保證鮮美。杜甫這首詩正是從這個現象出發,表達了對宮廷權貴的嘲諷。譬如楊貴妃等人,派人千裡迢迢,快馬加鞭傳送荔枝,但就算吃到嘴裡,已經不是最好的荔枝了,只不過勞民傷財而已。
所以杜甫認為,像京城中那些貴人根本不懂得欣賞荔枝,對於荔枝的「酸甜」也不過是泛泛之談,缺乏真見識。這些貴人傷害民力,卻不懂得體恤百姓,真是笑話。
而杜甫本人是親自摘過荔枝的,是親自吃過新鮮荔枝的,「輕紅擘荔枝」,這種滋味讓杜甫難以忘懷。「青峰隱映石逶迤」,寫荔枝樹情景,卻可以看出杜甫對荔枝的喜愛。
其實現在科技發達,荔枝能夠保鮮許久,讓外地的人也能夠吃到新鮮荔枝。不過,正如杜甫詩中所言,也許親手摘下荔枝品嘗,味道更加鮮美吧,不由讓人神往。
第3首,《定風波》:準擬階前摘荔枝,今年歇盡去年枝。莫是春光廝料理,無比。譬如痎瘧有休時。 碧甃朱闌情不淺,何晚,來年枝上報累累。雨後園林坐清影,甦醒,紅裳剝盡看香肌。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黃庭堅。黃庭堅以詩而聞名,寫詞也別有韻味。這首詞寫黃庭堅本來想親手摘荔枝,結果呢,去年荔枝無數的枝頭,今年卻不怎麼生荔枝,讓黃庭堅白白期待了。
但是黃庭堅沒有失望,他說:「就好像生了瘧疾一樣,總會有好的那一天。好東西,不怕晚。只要好好料理,到了明年,荔枝樹上肯定會有累累果實的。」
然後,黃庭堅幻想著品嘗荔枝的美味,甦醒了味蕾,更甦醒了美好:「紅裳剝盡看香肌。」這是用美人來比喻荔枝,雖然有些老套,但是卻可以看出黃庭堅對荔枝的讚美,讓人垂涎三尺,忍不住也掏出一個荔枝來品嘗一下。
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