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印度時報》1月12日報導,該報於近日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謀求領導「蓋達組織及其附屬組織制裁委員會」的願望再次落空,原因是身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不同意」。對此,印度外交界人士和印度媒體覺得十分委屈,並將責任全部歸結到了中國的頭上。
「蓋達組織及其附屬組織制裁委員會」是聯合國安理會下屬的一個反恐機構。顧名思義,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制裁「基地」組織及其附屬組織。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的國家,將有權在任期內領導針對「基地」組織及其附屬組織的制裁和打擊行動。
一旦獲得這項權限,印度不僅可以合法制裁「基地」組織及其附屬組織,而且還可以打著「反恐」的旗號打壓國內的反對派勢力,甚至是以「反恐」為由號召國際社會制裁與印度關係不合的國家。
自今年1月4日起,印度同愛爾蘭、肯亞、墨西哥和挪威5國一道,共同擔負起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職能。謀求「蓋達組織及其附屬組織制裁委員會」領導權的舉動,則是印度在成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之後在聯合國炮製的第一個大動作。考慮到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素來不合,倘若印度果真如願以償,不排除莫迪當局可能會藉此「公報私仇」。
這樣的推測絕非只是杞人憂天。1月11日,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在講話中曾表示,巴基斯坦政府高層和巴安全部門均認為,本月初發生在該國俾路支省的一場極端武裝襲擊,不排除背後或有大國勢力支持。而最有可能介入其中的,就是印度情報機構。
自2019年8月份莫迪當局宣布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剝奪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自治地位以來,印巴兩國關係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在過去兩年時間裡,印巴兩國圍繞著克什米爾邊境線多次出手,大小衝突不斷。就印度政府以往的一貫做派來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排除莫迪當局可能會藉助極端武裝的「一臂之力」,在巴基斯坦國內煽動流血衝突,並以此來擾亂其國內局勢。
或許正是出於防止印度「假公濟私」的擔憂,聯合國安理會最終沒有同意印度尋求「蓋達組織及其附屬組織制裁委員會」領導權的申請,而是把這一職責轉交給另一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挪威。
除了印度的一面之詞之外,至今尚未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中國是安理會中唯一反對印度擔任這一職務的國家。印度媒體用這樣的口吻來抹黑和中傷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僅無助於印度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聲威,反倒還會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