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創業大潮。與此同時,影視行業緊跟創業浪潮,湧現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創業劇。前有《溫州一家人》《溫州兩家人》《雞毛飛上天》,後有《在遠方》《大江大河1、2》《我在北京等你》。作為現實題材的重要方向,創業劇在這些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是如何關照創業者內心和受眾需求的?展現了哪些創業精神、奏響了怎樣的時代音符?
數量呈現井噴態勢
口碑迎最好「創業績」
創業劇,指的是描繪創業者打拼事業、人生浮沉的劇,刻畫的是自強不息的奮鬥者的縮影。創業劇將人物命運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跌宕起伏又高燃熱血,吸引了不少「真愛粉」。在電視劇發展史上,早期有關創業的經典劇並不多,以《大宅門》《喬家大院》《闖廣東》這樣的近代傳奇商戰戲為主。
隨著《溫州一家人》《溫州兩家人》《雞毛飛上天》等以「浙商」為標籤,展現「浙商」坎坷悲壯、鏗鏘前行的改革發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後。創業劇層出不窮,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當年播出了10餘部創業劇,2019年上線了3部,2020年再次迎來爆發期,共播出了7部創業劇。
近年創業題材劇表現
除了數量激增,相較於以往,這些劇的質量賣相也有所提升。從豆瓣評分來看,創業劇口碑TOP3分別是《大江大河2》《大江大河1》《雞毛飛上天》,評分為 9.3分、8.8分、8.2分。當然,也不乏口碑在及格線下的作品,例如,3.7分的《創業時代》,4.3分的《好久不見》,4.4分的《鱷魚與牙籤鳥》。
豆瓣評分只能代表評價劇集的一個維度,與收視率有一定聯繫但並不必然。這批作品基本都上星播出,純網劇較少。從收視率看,2020年播出的《我在北京等你》雙臺收視率破2,是近十年來收視率最耐打的創業劇。排在第二位的是老牌勁旅《溫州一家人》。其次,《奔騰年代》《在遠方》《大江大河2》等3部劇實現了雙臺收視率破1。此外,獨播劇《鱷魚與牙籤鳥》《越過山丘》也斬獲收視破1佳績。
從出品公司和編導團隊來看,這批創業劇也實力斐然。不僅有中央電視臺、浙江廣播、安徽電視臺等傳統衛視從源頭上對創作內容進行「把關」,對作品質量保駕護航。更多的是頭部影視公司把持著優質資源:山影、正午陽光、華策、檸萌、芒果影視均從中分得一杯羹。像天浩盛世、浩瀚娛樂等新秀少之又少。
差異化競爭的法寶
演員轉型升級的砝碼
在紛繁複雜的劇集市場,作品的命運並不是由題材和演員所決定。內容為王才是硬實力,真正的好作品必須酒香不怕巷子深。很明顯,這批創業劇也深諳其理。不管是對創業過程的拿捏、還是創業精神的把握,無論是劇情架構還是演員陣容,都呈現出多元化、年輕化、深層次、正能量的畫風,賣點頗豐。
從內容上看,這批作品包容性極強,題材向縱深垂直化發展。第一類是創業史詩,真實地展現了大時代小人物的奮鬥史。《大江大河1、2》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刻畫了80-90年代改革實踐者的群像;《雞毛飛上天》以陳江河和駱玉珠,講述了義烏改革發展30多年曲折又輝煌的歷程;《創業時代》以鄺銘籌、洪雨橋,描摹了時代洪流中摸爬滾打迎來創業成功。《追夢》以魏東曉和杜芳,展示了海濱村落走向國際化都市的非凡歷程。
第二類是職場劇的升級版,深耕不同職場領域,在描摹職場戲劇衝突和人物關係的基礎上,作品跨越一定時期,本質上是融合了創業元素的都市劇。比如,《好久不見》融入了創業、商戰元素。《南方有喬木》以無人機創業為大背景,《凡人的品格》《我們的四十年》聚焦傳媒行業、電視人的日常。《越過山丘》講民營汽車行業的創業發展。《青戀》以青年返鄉創業為切入點,屬於農村創業題材……品類豐富、垂直化發展、細分賽道差異化競爭,成為這類作品的突圍趨勢。
第三類是愛情為主,創業為輔,用一劑愛情「良藥」,開啟創業「奮鬥」。任何題材都離不開情感二字,但披著「創業」外衣的情感劇爭議與魅力並存的。2018年播出的《合伙人》,2019年播出的《創業時代》,兩部作品內容聚焦在主人公之間的情感瓜葛,遠超創業篇幅,因而爭議性較大。豆瓣的評分都不高,但話題熱度都很強,尤其是後者,以「黑紅」著稱。
2020年播出的愛情+創業題材更具青春感,無論是主演還是內容本身,都有意拉攏年輕受眾。《青春創世紀》由黃景瑜、吳謹言主演,是國內首部電商直播題材帶貨創甜劇,是網際網路時代追夢青年人的奮鬥縮影。《我在北京等你》由李易峰、江疏影主演,利用青春的輕盈感刻畫厚重的現實,將目光鎖定在青年海歸族的奮鬥圖鑑。
在演員陣容上,這批創業劇還是以實力派演員為主,流量明星的數量較少。總體來看,這批「創業者」的年齡跨度,大多數集中在30—45歲之間,比如王凱、楊爍、王雷、江疏影、李易峰、黃軒、黃曉明、劉濤、郭京飛……這是因為創業劇時間跨度大,「創業者」的人生百態、大起大落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的演員來駕馭,這樣演起來更貼合故事和人物。
對於中青年演員群體來說,這也是「一石二鳥」的好事,由於創業劇的的所傳遞的創業精神劇集正能量價值和輻射面積超高的國名度,能夠為出演作品的演員增加更多的實力標籤和好感度,所以創業劇也是演員們爭相搶奪的一塊「好餅」,是演員轉型、提升演技品質的重要砝碼。
自帶天然優勢
卻也面臨發展桎梏?
與其他類型劇相比,創業劇的影視化具有天然優勢,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這是因為,「創業」這件事堪稱偶然性與戲劇性交織的極致,創業過程極具節奏性很強,且不失衝突感;創業者的心理變化波瀾起伏,複雜又極具可看性。創業精神又極具正能量,立項容易得到政策扶持,過審輕鬆。這些先天要素,為創業劇迎來井噴期墊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條件。
不僅如此,創業劇的創作閾值十分寬廣,可以與愛情、商戰、懸疑、復仇、家庭等元素排列組合、巧妙地融合為一體,拓寬電視劇的題材類型。尤其是近20年來,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網際網路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圍繞「網際網路+」的創業故事更是可待挖掘的素材寶庫。
這批創業劇不乏抓住網際網路風口的佼佼者,比如《青春創世紀》《在遠方》《南方有喬木》等等。而在未來,以「網際網路+」為視角的創業劇也成為了一大趨勢,由胡一天、鍾楚曦主演的《青春須早為》聚焦共享經濟,由景甜、李治廷主演《極客江湖》則專注遊戲創業。《我們的新時代》譚松韻、白敬亭主演的《因為有家》單元主打電商致富、振興家鄉。值得一提的是,由阿耐寫的以女性創業為主題的商戰勵志小說《不得往生》也開啟了影視化進程。
不僅題材自帶高光基因,創業劇成為熒幕的新寵兒,也充分滿足了觀眾的追劇需求。從前浪到後浪,從打工人到社畜,從奮鬥到鹹魚,這一屆年輕人在自嘲中砥礪前行,在調侃中自我激勵。同時,他們也亟待像《大江大河1、2》《雞毛飛上天》這樣的優質創業劇,陪伴自己努力奮進與拼搏,通過大時代裡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奮鬥特質為自己打一劑雞血,尋求深層次的內心共振。
儘管如此,能出圈的精品創業劇可遇不可求。創業劇需要對現實、政策有足夠深刻的理解,更要通過人物呈現歷史鏡像,對劇本和編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擁有豐富經驗和閱歷的編劇才能駕馭這一題材。比如上面圖表中的優秀資深編劇高滿堂、申捷、彭三源、王宛平、溫豪傑等。除此之外,這類劇集還需要高度還原「那個年代」,需要編劇導演及其他創作成員對時代大背景的展示真實、細緻、準確,貼近生活,這樣才不會讓觀眾「出戲」。
最後,如何平衡情感和事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同樣是每部創業劇都跨不過去的難題。創業題材如何做到「術業有專攻」,用專業性來豐富價值內涵,推動劇情發展,構建複雜關係,展現不同人物在時代浪潮中的命運?需要在故事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還需要理智選擇契合「創業者」形象的演員。除此之外,如何通過情感元素來增強趣味性和可看性,增加劇集話題度,以及更大圈層受眾的關注度,是創業劇需要克服的瓶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