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4月20日,由美國電影協會、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BFM)攜手主辦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報告廳隆重舉行。大師班開幕式由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馮偉主持,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為開幕式致辭。
艾理善表示,「好萊塢電影大師班把人們匯聚一堂,共同分享優秀的創意和商機,已成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大特色,更成為中美兩國電影產業合作的成果典範」;楊爍在講話中傳達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真誠願望:「通過大師班這座橋梁,推動中美兩國電影更廣泛、更深遠的合作,為兩國的電影合作、文化交流、人文交流開創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每年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高峰論壇,都將集中探討時下中外電影產業最重要、最熱門的行業現象與話題。今年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包括一場由華納兄弟與美國電影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全球著名影視傳媒企業發展論壇」, 以及兩場網絡大電影行業論壇,倍受期待的大師班「MPA大獎」由《紅章魚》捧獲,另一個重要獎項「MPA亞太特別合作獎」則頒發給了《森山之霧》。
華納兄弟論壇:好故事是怎麼來的?
「全球著名影視傳媒企業發展論壇」由華納兄弟國際執行副總裁Richard Fox主持,萬達文化產業集團總裁助理兼萬達影視副總經理鄭劍鋒、《美國狙擊手》製片人Andrew Lazar、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電影製作業務副總裁 Chantal Nong、製片人譚芷珊、美國製片人Lionel Wigram等嘉賓齊聚一堂,圍繞「中外佳片創作之路」展開了深入探討。
Chantal Nong分享了對中美兩國製片體系差異的思考,她表示,中國和美國電影市場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國,導演是一切的中心,而在北美則是製片人說了算,「中國的導演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有時候,這樣會導致他們的自律性不夠,也會導致兩國電影人在合作時遇到挑戰和困難」。
鄭劍鋒和譚芷珊從不同的角度談到了對合拍片的看法。「1997年之前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講的是工匠精神,而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巨大的變革,講的都是產業」,鄭劍鋒認為,合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聽,「中國畢竟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兩國電影工業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整個體系上,也體現在劇組人員工作中的每一個習慣上,所以好萊塢電影人應該先傾聽中國電影人的聲音,再去拿出經驗來一起分享」。譚芷珊則談到了自己做《北京遇上西雅圖》時受到的啟發:「中國女性的性格是什麼樣的?中國家庭如何看待一些事情?這些都會影響到合拍片的視角,比如《北西》到最後,說的是一個中國女性最後變得獨立起來的故事,這樣的一種情感,是能夠讓所有的觀眾都喜歡的」。
執掌過《哈利·波特》《大偵探福爾摩斯》《亞瑟王·鬥獸爭霸》等超級IP的美國製片人Lionel Wigram談到了IP開發的經驗,「為什麼哈利·波特、福爾摩斯如此受歡迎?亞瑟王的故事甚至流行了1000多年,因為它們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貼近人們的心靈,所以能一直吸引人們去電影院看它們。人們去看電影的一個目的是想從現實生活中逃離,而好的IP則能幫助人們暫時忘卻日常生活的平淡」。
曾擔任過《美國狙擊手》製片人的Andrew Lazar認為,故事就是把情感傳達給觀眾的橋梁,「什麼是電影?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表達。美國電影之所以暢銷全球,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們的核心價值觀是全球化的,比如說重視家庭和親情,這在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種文化中都是共識。你的電影具體是哪一個流派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講的故事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
網絡大電影:一盤很大的棋
近年來風起雲湧的網絡大電影行業,成為了今年大師班關注的焦點,為此,本屆論壇特意舉辦了兩場論壇,從視頻平臺和網大製作公司兩個不同的視角出發,分別探討「網大」的商業模式、市場前景、製片方式等議題,吸引了超過300位業內人士前來聆聽、參與互動。
「網絡大電影的投資回報與商業模式」論壇匯集了電影影視開發、投資、科技、影評人等嘉賓,從產品、生態、時代等各個角度探討了網絡大電影的現狀。
主持人包冉在現場表示,根據藝恩的數據,2016年全網上線網絡大電影的數量超過了2500部,而去年全年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共有402部,可見網絡大電影發展速度之快,「網際網路給了電影人新的機會和更低的門檻,網絡大電影無論是作為產品、平臺和生態,都是整個產業的發動機,具有強大的動力」。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去年曾親手製作過一部網絡大電影,他從中反思了網大的本質和特點問題,「我覺得網絡上最適合的內容可能是某一種喜劇、很短小精悍,接地氣、能夠反映時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它跟院線上映的大片不是直接競爭的關係。如果把網大做得特別精緻,那為什麼不拿到電影院去放呢?」
常斌就此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一直認為,網大就像7、8塊錢一個的煎餅,它是剛需,煎餅的競爭力第一是乾淨衛生,第二是有特色,要講好故事。如果網大動輒升級到上千萬的成本,坦率地講,90%是賠本的,就像煎餅漲到15塊錢一個,裡面加上一塊巧克力,這樣的東西,用戶是不認可的,而一些把成本嚴格控制在50萬之內的網大是可以賺錢的」。常斌建議,平臺應該跟傳統的影視公司多「嫁接」,影視公司提供優質的影視行業經驗、製作水準,平臺提供嗅覺,兩者結合起來,網大項目的成功率將大大提高。
劉開珞直言自己不認可「網大」這個說法,他認為網絡只是一種傳播渠道,而不是定義電影的方式,「我更願意用終端、場景、或用戶使用方式的不同來區分種類,終端的不同會讓創作者的方式,包括道具、燈光的要求和技術含量都不一樣。比如3D一定要適合大熒幕觀看,但是面對手機螢屏,觀眾就不太需要大場面的衝擊力,反而需要一個踏踏實實、節奏感更強的故事,而且要能讓觀眾參與其中、參與創作、接地氣、新穎、這才是真正屬於網際網路的內容」。
史支焱認為,網大是技術革命帶來的一種迭代,它的興趣對傳統大屏產業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原來百視通做傳播和用戶經營,你們拍好了電影,只是拿過來我的平臺上傳播,但這種模式現在遠遠不夠。網大的這種產品和形態,叫什麼不重要,能夠找到不同的渠道,來為不同特質的影視產品和內容做傳播,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我們也希望更加開放和融合」。
邵以丁把公司比作「數字發行公司」,「我們既不是用戶的直接持有者,也不是所有內容的生產者,我們是把內容帶到不同的渠道進行變現的那個中間的角色,我們賺的其實是發行費」,他認為做內容一定要和數據打交道,不能光憑感覺,「平臺是有限的,用戶每天看節目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何能有更好的回報?內容生產者應該和平臺方多花一些時間,探討題材、角度,嗅覺敏感度的匹配,可以大大降低錯誤率」。
在探討網大的定義、性質、渠道、商業模式等宏觀問題之後,由藝恩合伙人侯濤主持的另一組論壇,則集結了新片廠聯合創始人陳躍、奇樹有魚由於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董冠傑、網際網路電影集團創始人範江浩、映美傳媒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高銳、淘夢創始人兼CEO陰超等號稱「網大五大」的掌舵者,以及另一位嘉賓李鼎傳媒創始人兼CEO李威達,共同探討了「網大」的類型、題材、風格、製作方式,包括分帳比例等現實問題。
圍繞最關鍵的網大付費、收入模式等問題,網大公司代表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陰超表示,去年的網大行業可謂百花齊放,而今年則開始走精品化路線,出現了量變到質變的提升,例如今年開年的熱門網大《鬥戰勝佛》的收入已經達到了2000萬元,按收入分配比例來對應,它相當於一部院線電影8000萬元左右的票房收入,「我認為今年能夠出現收入達到4000萬,也就是媲美院線收入過億大片的網絡大電影」。
董冠傑透露,網絡大電影的付費轉換率之前大概是3-5%,現在則穩定到了15%以上,而現在全網付費用戶數量已有將近8千萬,用戶付費的習慣也越來越好,這都將推動網大的製作水準越來越高,三年後也許有單片過億的網大產生。高銳則進一步認為,目前全網付費用戶的規模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滲透率還不夠高,「付費用戶達到2億才算是理想的滲透率,這個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達到,速度非常快」。
範江浩對收入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實我不太願意看到今年有所謂50000萬、1個億收入的網大出現,假如真的出現,這會給大家一個錯覺,就像前兩年中國院線電影的行情一樣,我還是希望行業本身呈現良性的發展,而不是導致泡沫」
網大公司代表們都呼籲,應該為網大行業尋找新的盈利模式,董冠傑表示,「希望能通過一些新的產品,把內容和用戶捆綁在一起,再通過情感挖掘,通過情感付費的方式來賺取更多的付費值,這是我們正在思考的方向」。陳躍也認為,中國現在社會分成了很多個圈層,各個圈層都有各自痴迷的東西,內容如果打中了對應的圈層,就能實現對應的變現。
李威達則補充了一些來自美國網絡內容市場的數據:「在美國,亞馬遜、Nexflix加起來,一年在內容上的投資金額已經走過了好萊塢六大公司的總額,去年Netflix甚至花了9000多萬美金來買威爾-史密斯的片子。我是做傳統院線電影以及合拍片的,也覺得這個行業很有意思,未來很有潛力」。
《紅章魚》獲MPA大獎 主創將赴美國修學
作為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特約活動,美國電影協會「大師班」的授課和頒獎是電影節最具關注度的重頭戲之一。據悉,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的創投單元吸引了712個項目參加,囊括科幻、懸疑、劇情、都市、喜劇、愛情等多種類型,作品也比以往更具深度和人文關懷。經過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的評選,4月20日下午,《森山之霧》《塔臺驚魂》《不可殺戮》《紅章魚》四個大獎項目進入美國電影協會「好萊塢大師班」的創投終評環節。
今年是電影市場與美國電影協會的第四次合作,美國電影協會邀請了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美國狙擊手》製片人Andrew Lazar、索尼影視娛樂大中華首席影視製作總監黃嘉莉、鼎暉文化產業基金創始合伙人朱輝龍、李鼎傳媒創始人兼CEO李威達、美國魯迪摩根集團/迦陵影視中國區總裁陳靚瑢7位中美資深電影人擔任評委,並邀請藝恩匯主管合伙人陳彩雲擔綱主持。
經過精彩的項目路演和緊張的評委投票,最終,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在法國任電視臺實習記者、探討人性、信念、真相邊界等問題的《紅章魚》最終摘得了「MPA大獎」,主創穫得了由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頒出的大獎——與美國電影協會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選出的優勝者一道,於2017年11月初赴好萊塢學習深造,參與在洛杉磯舉辦的中外合拍電影展映、並獲得向國際製片公司推介自己項目的機會。此外《森山之霧》獲得了由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頒出的「MPA亞太合作特別獎」,主創張翰生將於12月初前往澳大利亞參與「亞太電影大獎」頒獎及一系列電影交流活動,並有機會在「中澳合拍電影論壇」上推介自己電影項目。
在好萊塢大師班閉幕式現場,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創始人、CEO佐虹女士宣布,第四屆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將於2017年10月19日、20日在洛杉磯市活力洛杉磯中心盛大開幕,博覽會將與美國電影協會、好萊塢報導共同主辦第二屆中外合拍片頒獎盛典「金色銀幕獎」也將在此期間舉行,該獎項將授予為合拍片在國際合作領域中所做出傑出貢獻的公司和個人。
相關連結:
MPA-IWC電影人晚宴曾國祥獲封「年度傑出青年電影人」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美國電影協會(MPA)舉辦了一系列精彩的電影盛事,為積極推動中美兩國電影產業的交流與融合而努力。4月18日晚,美國電影協會攜手IWC萬國表,在太廟聯合舉辦了盛大的」For the Love of Cinema」電影人之夜晚宴,在這個古老而神聖的京城文化地標,與中外電影人共同見證中國新生代青年電影人的成績與貢獻。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克里斯多福·多德、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馮偉、沙夫豪森IWC萬國表首席市場官範思佳、華夏電影發行公司董事長傅若清、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中影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肖萍、中影發行公司總經理許兵、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8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執行理事長明振江、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創始人兼CEO佐虹、澳洲華語國際電影節主席宮嵐薇、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法國影星讓·雷諾、香港女導演張婉婷及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等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委、導演李揚、姚婷婷、演員周迅、張光北、Dav Patel, 陳建斌、蔣勤勤、新生代演員陳柏霖、張若昀、張鈞甯、愛新覺羅·啟星「世界小姐」張梓琳及200多位來自國內外電影公司高管、導演、製片人、投資人等業界精英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新生代導演曾國祥捧獲「年度傑出青年電影人」大獎,當晚,著名歌手張靚影也登臺傾情獻唱。
4月19日,第四屆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UCFTI EXPO)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新聞發布會,主辦方宣布第四屆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將於2017年10月19日、20日在洛杉磯市活力洛杉磯中心開幕。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的支持下,由美中影視產業博覽會與美國電影協會、《好萊塢報導》共同主辦的中外合拍片頒獎盛典「金色銀幕獎」將於2017年10月29日頒獎,該獎項將授予為合拍片在國際合作領域中所做出傑出貢獻的公司和個人。
關於美國電影協會
美國電影協會是由全球領先的電影廠商、影視及家庭娛樂節目製作和發行公司聯合成立的行業組織。成員公司包括迪斯尼、派拉蒙、環球、索尼影視、華納兄弟,以及二十一世紀福克斯公司,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和洛杉磯,在布魯塞爾、聖保羅、蒙特婁及新加坡設有區域總部,並在中國等數十個國家設立了辦事機構和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