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發生的20周年。
歷史上的1999年4月20日,美國兩名高中生埃裡克·哈裡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極為殘忍地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並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
圖片來源:Google
與其說這場槍擊案是場復仇,不如說是一次無差別的屠殺,它沒有恩怨情仇或是私人糾紛的鋪墊,而單純源自於人心純粹的惡意。
哥倫拜高中的槍響,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所學校。
自此這起事件成為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前,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但更為不幸的是,「科倫拜」只是更多類似校園血腥事件的開始。
18歲粉絲的「朝聖」
今年四月中旬,就在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案20周年紀念日前夕,一位18歲的高中女生Sol Pais被指向該校發出恐怖信息,威脅要在科羅拉多當地的學校實施暴力襲擊。
而警方已經證實,Pais在抵達科羅拉多州後在哥倫拜高中所在的利特敦市後,已經於當地購買了霰彈槍與彈藥,全副武裝。
但科羅拉多州警方根據邁阿密警方提供的線報,才知道派絲已經抵達當地,並立即在周二4月16日發布通緝令。
圖片來源:CNN
Pais之所以從弗羅裡達千裡迢迢跑到科羅拉多,正是因為這裡是臭名昭著的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的所在地。所有人都擔心Pais的目的,是為了在這一天進行屠殺,用以「紀念」20年前的那起屠殺。
這樣的擔心並非多餘。
Pais屬於一個叫做科倫拜人(Columbiner)的小組,在這個暗藏在網際網路上的非正式組織中,組織成員往往都是那些被認為是邊緣人、異類的青少年。他們互相討論自殺、謀殺的方法;崇拜納粹、希特勒、以及兩個在科倫拜恩高中殺害了13人的槍手。
雖然哥倫拜校園槍擊案發生時,Pais根本還沒出生,但聯邦調查局探員發現,她過去曾經在社群網站上對該校園槍擊案兇手表達過迷戀,且過去一周的「行為和言論」引發警戒,包括在網路上詢問如何購買槍枝,以及表達自己對生活厭煩等。
事實上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此前74起校園槍擊或襲擊事件中,嫌疑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科倫拜」槍擊案的影響。
有14起校園槍擊計劃在科倫拜事件的周年紀念日當天施行,至少10起的策劃者視埃裡克和克萊伯德為「英雄、偶像或上帝」。甚至還有不下三名策劃者親自拜訪了科倫拜高中,一名16歲的少年還喬裝成收集PTSD資料的學生記者,後來他因涉嫌策劃校園槍擊案被捕。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指出,在美國,大多數校園槍擊案的兇手大多都是年輕男性,他們有著相似的意識形態——崇尚暴力、憎恨社會,認為自己在家庭、學校或社區遭受不公待遇。
19個學區關閉,50萬學生停課
就在當局展開調查期間,一個令人不安的網站浮出水面,雖然Sol Pais名下並無臉書或推特等社交媒體頁面,但有一個私人的Instagram帳號連結到一個疑似Sol Pais的網站。
在網站資料頁面上,頭像照片與當局發布的通緝照幾乎完全相同,其中還包含了很多對槍枝的描畫,以及對死亡和生命表達出的負面態度。
圖片來源:Google
其中一段話寫道:「活著被高估了,我怎麼能把它弄出來,我是空洞的。」
網站的底部標著「1999-the nobodies」。出自曼森(Marilyn Manson)的一首歌,其中描述作者受到科倫拜高中槍案、以及殺死約翰·列儂槍手「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評論的啟發。
在連結到該網站的列表頁面,「我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中寫著「自毀、倦怠、走開、拒絕道歉、消逝。」
圖片來源:Google
在接到威脅後,美國聯邦、州和地方官員對18歲的Pais展開了大規模的搜捕行動。警方表示,Pais精神狀況不穩定,而且身上有武器,是「極度危險」人物。
由於受到威脅,佛羅裡達州包括科倫拜在內的地區關閉了19個學區,將近50萬名學生因此停課,一些人則取消了晚間活動或將活動安排到了室內。周三那天,由於擔心Pais可能造成的威脅,丹佛地區約有50萬學生被迫留在家中。
此時,距離科倫拜槍擊事件20周年還有2天。
終於,當地警方17日晚些時候在科羅拉多州丹佛伊凡斯山山腳下,發現了Sol Pais的屍體。她身邊有一個袋子、一把霰彈槍還有子彈,經過初步調查,認為她是自殺身亡。
科羅拉州得以解除了這次危機,而屢屢發生的校園封鎖卻早已成為了當地的常態。
據《華盛頓郵報》統計,在 2017-2018 學年,美國總共發生了 6200 次校園封鎖事件,涉及學生超過 410 萬。
由於缺乏明確規定,各種可疑的危險信號都可能導致學校做出封鎖決定,各校基本處於各自管理的狀態。但尤為顯著的是,61% 的封校事件都與槍枝有關。
同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8 年美國共發生 25 起校園槍擊案,導致 94 人中槍,其中 33 人因此喪生——就各種數字看,美國校園經歷了自 1999 年科倫拜事件以來受校園槍枝暴力影響最嚴重的一年。
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槍擊案會放大焦慮情緒,引發更多的恐嚇事件,也因此導致更多學校因此封鎖。
2 月 14 日,美國佛羅裡達州帕克蘭市一所高中發生槍擊案,造成 17 人死亡,是繼 2012 年康乃狄克槍擊案後傷亡最為慘重的校園槍擊案之一。此後的兩周囊括了學年中封鎖次數最多的七天。
在這次槍殺案發生後的第九天,社交媒體的恐嚇言論此起彼伏,恐懼和焦慮的浪潮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這一天,共發生了 33 起可疑事件,導致 67 次封校,波及學生超過五萬,所幸最後沒有傷亡報告。
2017年 10 月 1 日,拉斯維加斯鄉村音樂節發生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59 人死於槍殺,此後一個月,內華達州克拉克縣學區的封校次數也激增了 42% 。
即便沒有槍擊案發生,屢屢發生的封校現狀對學生們帶來的影響也不言而喻。
哈佛醫學院兒童精神病學家、助理教授史蒂文·施洛茲曼(Steven Schlozman)表示,有證據表明,封校這樣的緊急事件會給兒童帶來抑鬱、焦慮、睡眠不足、創傷後症狀學和藥物濫用等一系列問題。但對如何保護兒童,尚需更多認知。
「這是一個緊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她說。
然而,受封鎖影響的學生總數可能要比報導的數字要大得多。《華盛頓郵報》指出,在底特律、芝加哥等地的諸多學區,大量事件從未被報導。而在有色人種兒童密集的學校,這種情況尤甚。
2014 年《紐約時報》曾總結道,對於在科羅拉多州科倫拜中學和康乃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學的陰影下長大的一代人,封校已成為一門固定科目。
關於殺戮,我們想要一個答案
科倫拜槍擊案中的一個細節值得回味——
槍手之一的埃裡克,在屠殺開始前遇到了朋友布朗。布朗關心地問他怎麼沒去期末考試,埃裡克含混地說:「嗯,布朗,我蠻喜歡你的,我蠻喜歡你的。現在就回家吧,趕快離開這裡。」
殘忍和無情往往是在長久的冷漠對待中形成的保護殼,但如果遭遇意外的關心,身披鎧甲的人也可能露出柔軟的腹肋。
多年後,科倫拜槍擊案的嫌犯之一,迪倫的母親站上TED的演講臺,分享槍擊案前自己都不知道的細節——迪倫的個性是完美主義,不習慣求助他人,在學校,他曾被大部分學生孤立,也曾感到沮喪、生氣。
迪倫和另一個男孩埃裡克分享了自己的憤怒,但作為母親的她,並不知曉兩個少年被黑暗攫住,並最終陷入深淵的窮途歲月。
槍擊發生的3年前,二人就開始在個人網站發布對學校、老師和父母的不滿與憤恨——上傳惡作劇視頻,教人如何製作爆炸物,對同學、老師進行死亡恐嚇。
這些不正常的徵兆未能引起學校的重視,朝夕相處的父母也沒有感覺到他們的異常,這對於一直找尋存在感的兩個少年來說,諷刺到令人心疼。
蘇·克萊伯德不知道兒子為什麼會走上這樣一條不歸路。
她不知道兒子早已入魔,不知道記錄了靈魂滑坡和犯罪計劃的個人網站的存在,不知道看似內斂平凡的兒子居然有「一個人反抗全世界」的瘋狂想法。
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她的兒子患上了心理疾病。
事實上調查發現,約有75%到90%以上的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狀況問題。
然而許多長期心懷恐懼或憤怒,甚至覺得人生無望的人,都不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條件,只有當他們精神已經極度崩潰的時候,才會引起注意。
校園槍擊,仿佛成為了美國的一個夢魘,所有人都解釋不了其中的原因:為什麼即便在有槍的國家中,發生校園槍擊事件的比例也大大低於美國?家長們怪罪電腦遊戲、怪罪媒體、怪罪搖滾樂、怪罪霸凌、怪罪槍枝文化。
自科倫拜槍擊慘案後,控槍的呼聲連綿不絕,因為人們已不能再容忍校園槍擊案的一再發生,但直到如今,始終沒有有效的控槍法令出臺。
或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忽視,同樣是那個推著這些迷途的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釀成人間慘劇的病因。
參考資料:
USA Today Who is Sol Pais? What we know about the woman infatuated by Columbine who killed herself
《大象》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72/
《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好奇心日報 美國校園今年封鎖6000多次,主要與強制問題有關
反思分析:校園槍擊案背後的美國社會
澎湃新聞 特稿|走不出美國校園槍擊案夢魘
TED 我的兒子是科倫拜恩高中槍擊案兇手,這是我的故事 https://www.ted.com/talks/sue_klebold_my_son_was_a_columbine_shooter_this_is_my_story?awesm=on.ted.com_Hypponen&language=zh-tw#t-16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