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鴨——是鴨又不是鴨,因為它又叫紅雁;是雁又不是雁,因為它是典型的鴨科動物;是鴛鴦又不是鴛鴦,因為它古時候被稱為鴛鴦,而今又被新的物種所代替了。也許它就該叫做屬於自己的名字『赤麻鴨』!
赤麻鴨應該算是中國古人最熟悉的鳥類之一,在清代之前其官方名稱為鴛鴦。因雄鳥與雌鳥終日並遊,須臾不離,所以又稱其為「匹鳥」,鄭玄曰:「匹鳥,言其止則相耦(偶),飛則為雙,性馴耦也。」崔豹《古今注》亦云:「(鴛鴦)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疋(匹)鳥\\\\\\\\\\\'。
因為赤麻鴨的生活習性多為成雙成對結伴而行,又有一個醒目的特徵是頭部略呈白色,很容易讓人產生「百年偕老」的聯想,這就使得鴛鴦與男女愛情的聯繫被進一步強化。
李商隱《石城》詩:玉童收夜鑰,金狄守更籌。共笑鴛鴦綺,鴛鴦兩白頭。梅堯臣《依韻和徐元輿讀寄內詩戲成》: 鴛鴦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驚笑,雲間比翼多。所以在古代中國文化中,赤麻鴨(鴛鴦)常被作為是恩愛夫妻和忠貞不渝的永恆愛情的象徵。
古人先後將兩種鴨科鳥類認定為鴛鴦,一種是最早的鴛鴦,現在的中文學名是赤麻鴨;另一種是後來取而代之者,原本的名稱叫鸂鶒。
鸂鶒「其色多紫(《爾雅翼》)」,而將它稱作「紫鴛鴦」。但隨著鸂鶒的「人氣」不斷提升,民間開始有意無意地將「紫鴛鴦」的「紫」字省去,直接呼鸂鶒為「鴛鴦」。宋代以後,鸂鶒在民間已坐穩了「鴛鴦」這把交椅,原來的鴛鴦(赤麻鴨)逐漸被人們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筆下仍堅持使用二者的傳統名稱。
舉水是麻城的母親河,她發源於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蜂包裂(亦名蜂窩裂)山,自北向南,流經河南新縣局部、湖北麻城市大部、武漢市新洲區大部,由黃岡市團風縣大埠街注入長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
舉水河兩岸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良,近年多種候鳥來此越冬,這其中就有大批的赤麻鴨。今年冬天,我和幾個攝友在舉水河裡拍到了大量赤麻鴨圖片,分享給朋友們,希望你能喜歡它,更希望每個麻城人,愛護我們身邊的環境,愛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舉水河!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希望每個麻城人愛護我們身邊的環境,愛護野生動物,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舉水河!
來源 :麻城市攝影家協會
編輯:劉鋒妹 林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