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當蝸牛養吧,不再沉迷於搶跑,不再焦慮於攀比;
——鹿媽
作者 | 女兒派·滷蛋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
「我不要做你的媽媽啦,再去找一個更年輕、更漂亮、更耐心的媽媽吧。」
「媽媽說這個話的時候,心在流血......」
這是一段母女之間的對話,來源主持人李小萌,起因是女兒的拖延症。
可現實中,哪個媽媽不曾在孩子的磨蹭問題上崩潰過?
比如我,每天就是行走的人肉加速器:
這都半小時了,怎麼才講兩個單詞?怎麼還在看電視,8點啦......9點啦......都11點啦!!!那孩子跟你同時學鋼琴的,他都開始考級了,你咋連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彈不好?
自從當媽後,說的最多的詞彙就是:快!快點!快點啊!
可無論我多麼歇斯底裡,女兒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媽媽,我已經非常快了啊,能不能不要催了啊?」
在女兒磨蹭、拖延、不聽話的無數個瞬間,我「痛心疾首」,絕望怒吼:
「為什麼我的孩子像個蝸牛一樣慢?」
我一遍遍拿起催促的鞭子,卻收效甚微,最後疼在孩子身上,累在我心裡。
直到無意間讀到臺灣作家張文亮的散文詩《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看完,我流淚了。
我把孩子當兔子攆,可上帝的本意,就是讓我把孩子當蝸牛養啊!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終於認清——磨蹭才是孩子的天性。
除了尊重,別無他法。
明白這一點,我佛系了,淡定了,脾氣也越來越好了。
每次在我三連問:作業做了嗎?鋼琴彈了嗎?課文背了嗎?
女兒總是一臉懵地看著我:「還沒有。」
20分鐘後,她坐在鋼琴面前,拿著作業本和課本,更加一臉懵:「媽媽,先做哪個?」
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健全,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
所以,面對父母一連串的指令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我應該快點」,而是「我到底要做哪個?」
這就是為什麼:你越催孩子,她反而越慢。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就抓住了訣竅:
「這一個小時,你就好好寫作業。」「今天下午,你只用練鋼琴就可以了。」
在單一指令下,女兒專注力變強了,效率變高了;在不催促的環境下,女兒不再誠惶誠恐,更有興趣去學習了。
曾經,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心理醫生分享的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女兒來看病,言語中滿是焦慮:
孩子上六年級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磨蹭,她擔心孩子有多動症。
結果,一番談話和測試下來,醫生發現小女孩一切正常,各方面能力都沒有明顯的問題。
至於學習成績,也均在90分以上。
媽媽顯然對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仍舊固執地向醫生尋求治療方案。
心理醫生也只好戳穿真相:
「如果你認為孩子有問題,有可能問題未必在於孩子,而在於你。」
醫生無奈表示:經常有父母拉著他們認為的「磨蹭」的孩子來就診,有的孩子甚至才讀幼兒園。
醫生問:「平時念書時,孩子能聽多久?」
有一個媽媽回答:「孩子接受能力差得很,只有10分鐘。」
醫生說:「能堅持5分鐘就算正常了,你還要追求多長時間呢?」
是不是很扎心?
是啊,作為父母,我們一直在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快和慢。
可是,孩子小小世界裡的速度,不應該由我們來定義。
《親愛的安德烈》裡有一句這樣說道:
「我們欠孩子一場『慢的教育』。家長應該明白,正確對待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的確,當我們嫌棄孩子磨蹭的時候,可曾想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之後,我徹底放棄了跑、跳、追,選擇尊重孩子的小世界裡的「爬」。
感知孩子的成長節奏,我才發現:她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進步。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不得不放棄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是兔子,我家的是蝸牛,完全不具可比性啊。
當放棄了攀比,我感覺困惑解開了,焦慮消失了。
就拿學鋼琴這件事來說,女兒的接受度的確很差。
同一天進的培訓班,張家媽媽早已在朋友圈炫耀孩子可以彈奏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的孩子呢,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蛋蛋媽啊,你家孩子要抓緊練習啊......」
我將這股怨氣全部發洩到了孩子身上:「你咋那麼笨呢?別人能做到的,你做不到?」
女兒忍著淚,低著頭。
後來,又給女兒報了輪滑班,這次她的表現卻讓人意外。
短短幾天,女兒就掌握了訣竅,成為賽場上風一樣的女子。
在這件事上,女兒根本不需要人催促,每次到點甚至反客為主:「媽媽,你能不能快點啊?快遲到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兔子,而那個被人嫌棄的蝸牛,也有自己的閃光點。
想起另外一篇火爆全網的文章:
「我的學渣兒子,媽媽相信,你是來報恩的。」
媽媽是碩士,爸爸是博士,一心盼望兒子成才,卻慘遭打臉:「兒子的學習成績就是不好」。
為了讓兒子學習成績上去,媽媽用盡了方法:報班、請一對一家教、為兒子刷奧數題以便輔導......
結果適得其反,兒子因為熬夜身體變差,才四年級就戴上了近視眼鏡。
「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我的孩子,確實資質平凡。」
放下攀比和焦慮,媽媽發現了兒子越來越多的優點:
喜歡研究廚藝、心地善良、懂得感恩……
「我突然很感動,我想,我的兒子長大後一定會自食其力,不管是做廚師也好、做保安也好、當一名快遞員也好。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做一名體貼的丈夫、一位負責的父親,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他願意耐心照顧陪伴我們......就這樣長大、變老。」
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曾指著學校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裡的每一個窗口都有一個天才。」
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不再盯著她最大的缺點,更多學會接納和發現。
蝸牛爬得很慢很慢,但總有一天,會追上兔子的。
就算追不上又能怎樣呢?她已經是一隻盡了力的蝸牛啊!
她的堅持、努力、自律......難道不是比一句「優秀」更耀眼的閃光點嗎?
我相信,真正優秀的孩子,永遠不是比出來的,而是愛出來的。
把孩子當蝸牛養,我學會了強大自己的內心:別嫌棄,我生的,我養的。
我自己的孩子,就算慢如蝸牛,也能得到無條件的愛。
曾經,我也經常在孩子面前,顯擺著那點優越感:「我和你爸都是學霸,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學渣?」
還記得女兒曾恨恨地看著我:「我什麼都不會行了吧?我討厭媽媽!」
矛盾不斷升級,親子關係僵化,女兒愈發叛逆,乾脆破罐子破摔:「反正在你眼中,我幹什麼都不行。」
後來,我不再「唯成績論」,女兒考砸了,我就帶她出去旅遊散心,安慰道:「你媽當年也考過倒數呢,不也考上大學了嘛。」
誰知,小姑娘被說笑了,竟然有點不好意思:「媽媽,我這次考得不好,下次我一定努力!」
想想看,就連金牌拿到手軟的世界冠軍,也放棄了掙扎:
前不久,國乒大魔王鄧亞萍、王楠、張怡寧世紀同框,相聚直播,期間還聊到了孩子。
我連忙豎起耳朵準備取取育兒經,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
就拿王楠來說吧,一開始是借著鍛鍊身體的理由讓孩子練球,想把孩子往專業路上引。
幾年之後,王楠絕望了:「經過幾年的訓練,我覺得只能是鍛鍊身體了。」
她連連吐槽:
「我是專業隊員退役的,我特想孩子打好,結果就會發火。
每次訓練完以後,我們倆都特別不友好。
所以孩子會說,媽媽我們不要打桌球了,明明關係很好,最後你也不高興,我也不高興。」
到了張怡寧這裡,她同樣苦笑著表示贊同:
「什麼都能湊合,但一說打桌球這事,我就湊合不了,真教不了孩子。
我把孩子送教練那裡,一共2個小時。我進去才20分鐘,就壓著火,快燒著了的感覺。」
看到這裡,是不是寬慰很多?
王楠陪女兒打球的視頻也讓我大開眼界:
女兒笑笑一上場就不小心把球拍摔了出去,我正坐等大魔王媽媽翻臉。
誰知王楠只是微微一笑著鼓勵道:「沒事。」
把4個孩子全部送進名牌大學的黑幼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很容易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沒希望了,其實如果做到慢養,這樣的孩子將來可能更優秀。不要現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結論。孩子的教養要慢慢來,多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
當我放下焦慮,把更多精力投入在關注親子關係上,才發現:
給孩子一片愛和寬容的沃土,蝸牛也能迅速蛻變、加速成長。
以前看過知名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裡面有這樣一段: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多麼美的畫面啊!
把孩子當蝸牛養之後,我恍然大悟:
立竿見影的教育是神話,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傾注耐心的等待的過程。
不急躁、不焦慮,陪著蝸牛小孩慢慢來,孩子舒服了,我也神清氣爽了。
我也堅信,那個「磨蹭」的小蝸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