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與貓相處,就越對人失望:「雲吸貓」青年和他們的貓型人生

2020-12-05 三聯生活周刊

2018年,一個有趣的調查在養寵人士之間展開,數據顯示:在知乎、微博、豆瓣這類新興且年輕人比例較高的網絡社區,養貓遠超養狗的數量。

「雲吸貓」的存在,是人內心嚮往更純粹、更美好的投射,藉由貓們的憨態和可愛,獲取安慰和溫暖。圖 | 視覺中國

「雲吸貓」的年輕人

「雲吸貓」是一個新的網絡詞,指那些對貓有著難以自拔的喜愛,卻因自身原因無法養貓,所以定期在社交媒體上關注貓的族群。這一族群的人數非常龐大,從社交媒體上的留言就能獲知一二。「今天的貓片量已夠,可以睡覺了」;又或「一臉痴漢,手心冒汗,假裝家裡有一隻」。

「雲吸貓」的年輕人,或是主動,或是被動。有的是喜歡貓,但沒有足夠的條件和空間養貓;也有人是在痛失自己的貓之後,對養貓產生了畏懼心態;還有的是體質對貓過敏不得不放棄養貓。大部分是以上的原因。

陳辰在社交平臺上是一位活躍的「雲吸貓」者,她剛從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找到一份工作,和兩名同事租住在北京通州的三室一廳裡。「我的室友人特別好,唯一一個條件就是不讓養貓,她對貓毛嚴重過敏,3米之內,她就打噴嚏不停。」

陳辰從小家裡有一隻叫阿黃的貓,親人,懂事,寸步不離,到陳辰上大學阿黃已經14歲。據陳辰媽媽說,陳辰離家後,阿黃半個月不吃飯,生生餓死了。這讓陳辰哭了很多天,之後一直內疚不已,如果不是離開家,也許阿黃還能再多活幾年。

在大學裡她不能養貓,畢業了又遇到一個對貓過敏的舍友。為此,陳辰想過是否搬家,但礙於北京租房價格的居高不下,她強忍住再養一隻貓的念想,每天通過網絡「吸貓」緩解對阿黃的懷念。「每天我會花上1~2個小時,瀏覽貓的照片、視頻,並和與我有同樣處境無法養貓的留言者互動。

圖 | 攝圖網

我的舍友覺得我是不是有毛病,為什麼會對貓有這麼強烈的喜愛?但有時候我看到這些毛茸茸的生命,我會想它們在想什麼,它們是不是有自己的家人,它們過得好不好。」陳辰的房間不大,12平方米,但幾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上不是貓的照片,便是貓的形狀,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她心中的遺憾。

我問陳辰,你能一眼識別社交平臺上的「雲吸貓」青年嗎?她很自信地開始描述他們的共同特徵:「喜歡使用貓頭作為自己的頭像,喜歡在朋友圈發貓圖表達今天的心情,並且存有無數的貓表情,隨時用它們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副『痴漢』的模樣,讚美並欣賞著別人家的貓。」

觀看「貓片」可以讓人獲得情緒補償,效果上如同服用了一碗「心靈雞湯」,這成為貓類自媒體有著大量閱讀量的原因。在網絡上,由愛貓人士和「雲吸貓」者發明的詞語層出不窮:「吸貓」「擼貓」「鏟屎官」……即使你不是一個養貓人,依然會對這些詞耳熟能詳。

今年5月,插畫藝術家官純在上海舉辦了一個貓主題的個展「貓山貓海——Too Many Cats」,其中展出的作品無一例外全是貓。

這樣一個族群,讓貓類自媒體平臺的留言區一片祥和。「這樣的自媒體平臺成為了溫暖人心的好去處,世界已經讓人這麼失望,不如在平臺上獲取一些安慰,即使它是短暫的。」陳辰年紀不大,但終歸有許多人不理解的孤獨和感傷,尤其一個人生活在北京,這些平臺成了她忙碌工作之餘,聊以安慰自己的最便捷的方式。

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有本《論可愛》的書,他寫道:「人們以微縮物為契機,沉迷於幻想,想逃離這個世風日下、歷史與罪孽意識橫行的現實世界,逃往一個只由私密性支配的世界。」「雲吸貓」的出現大概就是這種心理的投射。

今年5月,插畫藝術家官純在上海舉辦了一個貓主題的個展「貓山貓海——Too Many Cats」,其中展出的作品無一例外全是貓。

「吸貓」也分線上線下。「線下吸貓有更強烈的踏實感。」陳辰打趣道。她的包裡總是裝有貓糧,小區裡的流浪貓見到她,就都跑過來,蹲在一旁等她發放當天的食物。「小區裡的流浪貓每天定時定點蹲在我的樓下等我,久而久之,我覺得餵養它們已經成為了我的責任。」到了冬天,小區裡的流浪貓凍死一半,這讓陳辰焦慮不已,她從家裡拿來熱水、過冬的棉絮,但是這並不能阻止發生在冬天的悲劇。

「很多人覺得貓獨來獨往,冷漠殘酷,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原來我餵養的一隻黑貓,每次只要我開罐頭,就看到它衝進貓群,直接拽著罐頭就跑,別的貓來搶,它就和其他貓打架。一次,我跟了上去發現,那隻黑貓把罐頭帶回家給她的孩子吃,而那隻小黑貓已經凍死在牆角。」陳辰在講述黑貓的故事時,竟然紅了眼眶。

對於陳辰這樣對貓充滿了共理心的年輕人,更容易對貓產生特殊的依賴和情感。岡山大學自然生命科學研究援助中心樅木勝教授認為,人和動物在一起,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緊張感。

《你和我》劇照

與陳辰的感性「雲吸貓」不同,孫雷吸貓的過程顯得更理性和更有計劃性。作為一名音樂製片人,孫雷曾經養過兩隻貓,一隻在11歲的年紀去世,之後孫雷再不敢養貓。除了做音樂,孫雷每周幾乎都會去寺廟裡拍貓,他還總結出了許多除「雲吸貓」外,線下吸貓的經驗。

「歷代帝王廟、中山公園、景山、北海、法源寺都是吸貓的好地方,因為這裡常有善心人供養,並且有足夠安全的環境讓它們繁衍,所以這些地方的貓對人十分友善,並且具有一定的靈性。」孫雷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寺廟裡的貓的照片,潮溼的青石地板、殘破的瓦片作為背景,讓他所拍攝的照片充滿了超越時間的古意。「或許,這就應該是貓本來的樣子。」孫雷說。

社交貓型人格

田原,16歲時組建了自己的樂隊「跳房子」,同時還寫了長篇小說《斑馬森林》,之後被香港導演麥婉欣選中主演電影《蝴蝶》。她最多的時候同時養過10隻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貓奴。現在留下3隻,分別叫大衛林奇、秋褲以及傑瑞米。因為對貓的喜愛,她為自己的貓開設微博,並在2014年,以自己的貓為原型拍攝了一個以貓為主角的連載綜藝節目:《貓田》。

《貓田》的概念,將所愛之物擬人化,並賦予它們不一樣的個性和故事。在《貓田》裡,每隻貓都有不同的性格。「林奇——虛榮愛美的小胖喵,愛化妝、愛名牌,把所有的錢都敗在買衣服上,總愛飆英文,但是發音怪異,沒幾個人能夠聽懂。秋褲——有著反差萌的酷大叔,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還對中醫頗有研究。

圖 | 攝圖網

平常他都是穿得土土,但時髦的東西,他也都知曉。他總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老婆在家裡等。伊萬——被人呼來喚去的茶水小弟,說話有點兒結巴,膽小怕事。但其實他是一個刻苦好學的好孩子,家世有些迷離,他除了要工作之外,還要照顧兩個調皮的弟弟。」田原在作品裡把貓變成了具有自己人設的存在。

將貓的行為擬人化這一行為,其實可以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心理緩解作用。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傑西卡·米瑞克曾研究了6795位志願者。通過心理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看各類貓的故事和短片,可以有效緩解情緒焦慮。貓主人並不能像狗主人一樣,把寵物帶到戶外玩飛盤遊戲,一起慢跑,網際網路成了貓主人互動的場所。雖然田原說,在寫下這些故事的時候,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她將自己的貓製造成網絡紅人的時候,已經是在藉由它們抒發自己的生活。

對於插畫藝術家官純,貓同樣已經成為她生活、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5月她在上海剛舉辦了一個貓主題的個展「貓山貓海——Too Many Cats」,其中展出的作品無一例外全是貓,大衛·鮑伊貓、文森特·凡·高貓、弗裡達貓,以及365日以貓為原型的日記繪本。在她的作品裡,每隻貓都被賦予了身份個性、穿衣風格,而更重要的是,寄託著她的喜怒哀樂。

官純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表達情緒的狀態,藉由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她就是我們所說的「重度貓奴」。

官純喜愛大衛·鮑伊,她選擇了他在專輯《Ziggy Stardust》這個時期的造型繪畫。「貓肖像系列的開始,本意可能只是一張張貓臉面具的人,但當這個系列繼續下去的時候,漸漸就變成了完全的貓型人生。大概也是我漸漸對『人』失去了研究的興致,眼裡只剩下貓的過程。」

圍繞貓的創作,官純已經持續多年。「貓陪伴我度過了每個不同的階段。小時候家裡的貓讓我漸漸感受與小動物相處的溫暖,並且學習要負責任地照顧一個小生命。去年,與我相伴11年的『毛球』生病離開,這是我人生第一堂關於『放下』的課程。

我的一張畫《Mojo》講述的就是毛球的故事,創作的時候我希望得了心臟病的毛球好起來。它陪伴我從25歲到36歲,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裡,毛球一直在我身邊,我們一起經歷一切,而現在都已成了回憶,像一部舊電影。在這個電影裡,哪裡都是不會說話的毛球,我雖然傷心但我堅信,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這張畫的註腳是我對它的祝福——Happiness is Finding Your Mojo(在Mojo這兒找到你的幸福)。」

官純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表達情緒的狀態,藉由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無疑,她就是我們所說的「重度貓奴」——了解所有貓的餵養和生理知識,見到貓立馬要「吸」上幾口以平復內心的激動,把貓當作傾述的對象或夥伴,情不自禁地分享貓的美照,見到流浪貓一邊「擼」一邊感到對自家貓有懺悔之心,閱讀並收藏所有關於貓的書籍。在我準備寫這篇文章時,她給我快遞了10本自己收藏的貓書籍。

圖 | 攝圖網

「超級愛貓的法國國寶演員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說過,越是與貓相處,她就越對人失望。雖然我並非如此極端,但我對貓如此著迷,大概也是將我感受到的人類的情感與關係,投射到它們身上的緣故,因此便通過貓來演繹愛、孤獨、絕望、焦慮,以及平和。」

對貓的痴迷,讓官純開始研究,對貓的喜愛到底投射的是現代年輕人什麼樣的社交訴求。她在籌備自己的展覽期間,每天與不同的朋友聊作品裡的貓,朋友們都有自己的解讀和疑問。村上春樹曾在自己的散文集《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提到貓型人格和輕度社交焦慮的問題,官純說:「網際網路的形態,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社交方式。

原來人的社交必須是面對面的,而現在,人被隱藏在虛擬的網際網路背後,久而久之,許多人會患上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並不是所有的社交恐懼症都是外顯的,即使一個健談無比的人,也可能有某種時刻的社交焦慮。」這一點,恰巧與貓的個性極為相似,自我意識、防備與敏感、特立獨行成為了社交網絡下年輕人的普遍狀態。

對於社交恐懼和貓型人格,田原的感受與官純類似。「我有嚴重的社交恐懼,不熟悉我的人常常會覺得我高冷,其實我只是害怕而已。內心來說,我還是很希望與人貼近,也在乎別人的感受的。我有時會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但又不敢展露這種在意。與貓相處比較容易,可能是因為它們不會說話,所以能更好地感受彼此的溫度和呼吸。人類習慣用語言建立關係,但語言又是虛構的。

圖 | 攝圖網

對於貓型、狗型人格,官純還有一個特殊的感受。「狗型人格代表社交能力強、更具集體精神的人群,原本撐起整個社交行為的主體正是他們,同時主流社交的方式和規則也是由主宰社交場合的狗型人格主體來制定,所以擁有貓型人格的人會在這個規則和遊戲中感到尷尬與為難,但是這兩種人格絕不是完全對立的。

貓型人在找到自己的同伴後,也會變得和狗型人一樣亢奮和愛聊,狗型人時常也像貓一樣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不被打擾。這兩種人格像是在同一個光譜上的兩個坐標,低頭看紅與紫仿佛距離很遠,恨不得貓狗大戰;抬頭看看,其實我們之外所不可見的色彩遠遠超過我們想像。」

因為對貓的喜愛,我和官純建立起一種屬於貓型人格之間的友誼。我去上海看望她,我們聊起電影《無姓之人》(Mr. Nobody)。第二天,她發來一張貓的小畫,也許是她的毛球,正坐在酒吧裡喝Mojito,那晚上毛球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位叫Nobody的先生。在官純的日記裡,那些貓是她自己、是朋友,是一曲獻給人生的愛的詠嘆調。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36期,有部分刪節)

《心動的信號》:為什麼我們愛看別人談戀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生為女孩」

相關焦點

  • 「雲養貓」是什麼意思?空巢青年為什麼吸貓 吸貓指的是什麼
    Karen覺得,養貓給她的感覺像找到了情人。­  Karen是90後,自由職業者,射手座,單身,獨居。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  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 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喵喵喵~(大量貓片,慎點!)
    >他們就是——吸貓一族!>△別吵,我在曬太陽呢通過「吸貓」(與貓互動)空巢青年們可以得到情感釋放網友這樣形容這一群體:「有貓型人生贏家」就算工資不高、沒有存款>劉亦菲02無貓人士雲吸貓「雲吸貓」的意思就是有一群人雖然自己不養貓但熱衷於通過觀看網絡上有關貓的圖片和視頻等
  • 雲養貓:一線「空巢青年」的精神寄託
    Karen覺得,養貓給她的感覺像找到了情人。  Karen是90後,自由職業者,射手座,單身,獨居。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  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 雲養貓:一線城市「空巢青年」新生活
    Karen覺得,養貓給她的感覺像找到了情人。  Karen是90後,自由職業者,射手座,單身,獨居。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  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 年輕人愛看漫畫「雲吸貓」!而這隻傲嬌的「吾皇」貓又來了
    白茶創作漫畫中的主人公「吾皇」是一隻傲嬌的貓,口頭禪是「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這句話迅速成為當年網絡風靡的流行語,不少喜愛小動物,又沒有條件養寵物的年輕人通過愛看漫畫中的貓「吾皇」來「雲吸貓」。作者:陳夢溪吸貓是指鏟屎官對貓的喜愛,除了親親抱抱,還喜歡用嗅的方式。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雲吸貓」?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雲吸貓」?1.條件不允許養貓像學生、上班族等諸多年輕人由於自身的生活環境、學習和工場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想要養一隻貓就會變得非常艱難。 即便他們想辦法養了屬於自己的貓咪,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暫時無法養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貓咪。
  • 「雲吸貓」到底是什麼?
    雲吸貓呢是指十分愛好貓但自己暫時又無法養的人靠網絡關注其他養貓的人,通過強勢圍觀網絡上的各種貓咪生活圖文來愉悅自己身心的行為。雲吸貓 盤點一下吧,雲吸貓的好處有哪些不花錢 又看了貓,對於那些沒有精力養貓的人來說,雲吸貓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陪伴是空巢青年難覓的信任,歐拉貓是什麼貓,能解憂嗎?
    心疼過空巢老人,但幾乎不會有人關注空巢青年,也對,有手有腳有收入,自救即可,不需要別人幫忙舔傷口。何以自救?養貓養狗養變色龍……仔細想想,在外鬧騰的人,回家還是希望享受那一份寂寞,變色龍太高冷,汪星人太熱情,有互動又萌萌噠的喵星人,動靜收放自如,是空巢青年不錯的選擇。因此,「吸貓文化」應運而生,在各位「鏟屎官」眼中,擁有一隻貓,就像是人生贏家擁有了世界。
  • 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
    有貓的人可以在ins、微博坐擁百萬粉絲,沒貓的人只能天天在別人的朋友圈雲吸貓,成為一顆檸檬精,並且冒著打狂犬疫苗的風險也要擼路邊小野貓。為什麼大家突然都開始沉迷吸貓了?到底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吸到自己的親生貓啊?哪些人在吸貓?經常線上雲吸貓的朋友們可能會產生真的在吸貓的錯覺,但其實,「為貓消費」的人群才算真正吸上了貓。
  • 吸貓患者的日常,一篇故事讓你認清吸貓的危害
    當代青年現狀:炸雞綜藝冰可樂 外賣一丟 追劇氪金可勁樂…打開抖音,你會看到當代青年最嚮往的生活:人在床上,貓在懷裡。於是網友們一邊在網絡上雲吸貓,一邊每日三省吾身:什麼時候能有貓?什麼時候能有貓?什麼時候能有貓?
  • 《貓的九故事》一場穿越時空的雲吸貓
    看到《貓的九故事》這本書的介紹,第一反應是文豪和他們的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翻開書才知道是我太過狹隘了三篇是他們和貓的日常。我最愛的是鈴木文史朗筆下的貓,他從十分不待見這位《不速之客》到和一窩小貓成為家人。他寫道「倘若夜深了,母貓還沒回來,我幹完了手頭的活兒,便會取出心愛的菸斗,慢悠悠地抽上一口,吞雲吐霧間靜靜侯著,待他回來時,好給它開窗。」那種感覺好似等待孩子回來的老父親,無奈卻又帶著許多的寵溺。
  • 雲吸貓的第N天,我動搖了
    除了喜歡用帶有貓咪圖案的東西外,我還特喜歡看別人家的貓——傳說中的「雲吸貓」。但其實心裡還是有些在意,我想,我還是不夠喜歡貓。我不能再停留在「雲吸貓」的階段,我得去接觸一些真實的貓。為什麼我有貓了還改不掉「雲吸貓」的行為呢?難道真的是因為貪心?無法自我消解,便試著去求助萬能的因特內特。
  • 一個貓病患者的親身經歷,終於不用雲吸貓了!
    人如其名,是個胃能放得下飯桶的人。但我最近得了一種病,有些食欲不振。  症狀表現為:平日裡神情恍惚、渾渾噩噩,無心吃飯。但是一旦看到相關信息和圖片就不受控制,有非常強烈的衝動,成天在網上大規模瀏覽貓片,隨時隨地吸貓,日漸消瘦。
  • 聽起來很潮的「雲養貓」是怎麼回事?
    就這樣,格子在不知不覺間加入了雲擼貓大軍。很多和她一樣每天沿著城市環線或對角線奔波的人,心裡其實都默默「領養」了一隻貓、一隻汪,甚至還有萌娃,碎片時間刷著TA們,好像和世界的另一端有了某種聯繫,內心泛起一絲模糊的牽掛。
  • 人為什麼要養貓?沒有貓也要創造貓
    網上還流傳著「晚上吸口貓,長壽如老妖」這樣的段子。當然還有不少喜歡但卻不具備養貓條件的人,他們紛紛選擇了「雲養貓」。雖然這些人自己不養貓,但通過在網上觀看貓片、貓視頻,也同樣滿足了養貓欲。大概真正的硬通貨並非貓本身,而是養貓的體驗,這樣一來真養貓和雲養貓的主人之間就會擁有一種無差別的滿足感。
  • 揭秘單身經濟下的「雲養貓」:「吸著貓就把錢賺了」並不存在
    來源:時代周報「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當被問及剛剛過去的周末都幹了些什麼時,小樂(化名)笑著回復。小樂是一名重度的「雲吸貓患者」,10月21日,時代周報記者在一條貓咪相關的微博下找到他時,他表示自己已經持續「雲吸貓」超過三年了。
  • 線上雲吸貓 | 抱貓日
    什麼是抱貓日(Hug Your Cat Day)?每年6月4日是抱貓日(非官方的節日),這是一個可以讓你充滿幸福感的節日。有時,我們忙於生活和工作,忽略了家中喵喵叫的「好朋友」。今天,請張開雙臂,試著去擁抱貓咪,用肢體動作展示你對它滿滿的愛!相信它柔軟的毛髮和肉乎乎的腳墊,一定可以治癒你,給你做一場心靈的按摩。
  • 排解壓力的小妙招,「雲吸貓(狗)」你吸了嗎?
    在現實生活中你身邊是不是也有著這樣的朋友,他們不養貓(狗)或者因為一些原因不能養貓(狗)但卻對路邊遇上的貓(狗)極其感興趣,每次打開社交網絡也一定會瀏覽一些與寵物有關的資訊,聊天中使用的大部分表情包也是與寵物有關,並且樂此不疲的堅持這個愛好3個月以上。這些人被稱為「雲吸一族」。
  • bilibili人類雲吸貓行為觀察
    近萬年來,喵星人通過某種獨特的技能,徵服了許多地球人,讓他們甘願淪為無償伺候自己吃喝拉撒的「鏟屎官」。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愛貓人士可以通過觀看網絡上有關貓的圖片和視頻等方式來滿足吸貓欲望,愉悅自己身心。這種行為被稱為「雲吸貓」。雲吸貓現象到底有多出圈?從各大社交網站可窺見一斑。在微信,隔幾天就能看到養貓的朋友曬出自家主子的憨萌照片或視頻;在微博,有無數大V分享寵物日常;甚至在知網,你都可以找到以雲吸貓現象為課題的碩士畢業論文!
  • 豆瓣青年獨寵貓?
    我還發現一個小眾吸貓組,其slogan就很特別:「不會畫貓,怎麼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活下去」,這個命名為「靈魂畫貓派」的小組,成員也超過9000人,所有交流,「必須含有貓的繪畫作品」。而貓咪養育者偏內向,他們有像「貓性」一樣獨立的內心且比較「宅」。《2018年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吸貓人群中,宅男宅女的比例高達78.7%,且吸貓人群日均平均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也比不吸貓人士高出1~3小時左右,所以,貓咪能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流量集散地也算有據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