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18:07:0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葉平和妻子陳少雲,多年來一直堅持照顧母親李雲燦。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
這首歌,我們耳熟能詳,但是「當你老了」這件事真的發生時,你能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一次散步偶遇,一次誤會引起的發問,竟然發現了一個感動的故事。
現年76歲的葉平和78歲的妻子陳少雲,多年來一直堅持照顧母親李雲燦。母親行動不便以來,身為兒子的葉平24小時陪護,兒媳負責做好可口的飯菜,悉心照料。目前,母親已百歲高齡,令人豔羨。
一定是特別的緣分,讓他們變成了一家人:兒子兒媳都曾是母親的學生。
△記者曾誤會二人是恩愛「夫妻」
誤會
「恩愛」的老爺爺老奶奶,原來是一對母子
「哎喲,你看爺爺奶奶好恩愛喲,牽著手在散步,爺爺好有耐心地攙扶……」
7月7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重慶南岸某小區散步時,偶遇了葉平和他母親李雲燦。葉平手裡拿著蒲扇和凳子,注意力一直在李雲燦身上。
葉平戴著眼鏡,板寸頭,稀疏的鬍子已經花白;李雲燦滿頭銀髮,走路有些「不穩」,深一腳淺一腳的。從外形看,他們年齡都不小,很難猜出兩人的關係。
「我們不是夫妻喲,這是我媽媽。」
老爺爺(葉平)沒有回頭,仍然專注於老婆婆的前行,捎帶著就回應了不知情者的話。很快,小區其他居民紛紛上來幫忙解釋,「葉老師很有孝心喲,天天帶著他媽媽出來散步。」「葉老師的媽媽已經百歲了,百歲老人,很了不起喲。」
在追問之下,葉平才道出其中原委:他今年76歲,是家中獨子,2005年,他年屆九旬的父親過世,母親就過來跟他一起住。母親原本行動自如,去年底不小心摔了一跤,做過手術後,散步就需要他攙扶了。
一把棕樹葉編制的蒲扇,一張塑料凳子,都很輕便,散步時,葉平常常隨身帶著它們。蚊蟲多時,蒲扇正好派上用場;路上不一定都有座椅,膠凳的高度畢竟適合母親,不用像坐小板凳那樣把腰彎下很低。
陪伴
兒子24小時陪護,兒媳做好可口的飯菜
「葉老師是個大孝子喲。」
「細節是騙不了人的,你看就是出來散個步這麼簡單的事情,他都考慮得這麼周到。」
鄰居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道出76歲葉平照顧百歲母親的好,說他心細、周到、體貼,是大家的榜樣。他們認為,每一個百歲老人,都是鄰裡的驕傲,也離不開子孫們的孝順。
攀談中,葉平還告訴記者,母親行動不便,因擔心她起夜(夜間上廁所)這些不便,他是24小時陪護她的。「連睡覺,都是要陪在一邊的。以便在她需要的時候,能第一時間出現。」
陪吃、陪喝、陪散步,甚至睡覺也陪在一旁,這樣的照顧,有幾個人能真的做到?又有幾人能堅持一直做?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葉平的家裡,他攜妻、母已共同生活了十多年。
「人總會老的,我們也有需要人照顧的一天。」葉平的妻子陳少雲比他大兩歲,面對這些提問,她打開了話匣子。她說,照顧婆婆分工不同,丈夫負責陪護「逗開心」,自己則為一家人準備飯菜。
夫妻分別比老婆婆小24歲、22歲,飲食習慣相近,「我吃什麼,她(百歲婆婆)就吃什麼。」因為葉平有糖尿病,他吃的飯要熬過米湯(減少澱粉所含糖分),所以是「婆媳一鍋飯,兒子一鍋飯」。
葉平是家中獨子,照顧、贍養母親是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認為,自己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一家人一致認為,葉平對母親的陪伴至關重要。葉平所做的,也是儘可能地跟母親去交流,說各種不同的話題,讓她不斷地動腦、開心,「如果不陪她說話,她很容易睡著。」
△鄰居帶著小朋友來請教百歲婆婆。
緣分
同學成夫妻,師生成婆媳
採訪中,突然有鄰居到訪。
「我們的小孩小學三年級,想採訪一下百歲婆婆,問問這些年來,我們國家有哪些變化。」一進門,鄰居就說明了來意,他們知道,百歲婆婆李雲燦是一名人民教師,是來問問題的。
「你這個問題有點大,一時之間還有點不好回答。」「我提個建議,譬如說,從交通的變化、通信方式的變化這些角度,我倒是可以給你講一些……」
一百歲的李雲燦開口說話,聲音洪亮、中氣十足,恰似正在上課一般。她是教語文的,而且多數時間在教小學三年級,用葉平夫妻的話說,就是「喜歡小孩子,尤其是九歲左右(上三年級)的孩子。」
有趣的是,葉平、陳少雲、李雲燦三人的結識,也要從小學算起,葉平和陳少雲是同學,李雲燦做過兩人的語文老師。「很多人問我們,是不是媽媽(李雲燦)做的媒,其實不是。」
二十多歲時,陳少雲參加同學聚會,並回來探望李雲燦,才得以和葉平重逢。在別人的撮合下,葉平對陳少雲發起愛情「攻勢」,一年多後,將母親的學生變成母親的兒媳婦。
他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特別的緣分,而且對三人關係也是一種潤滑劑。「我們有共同的同學、朋友,有相同的回憶和話題。」這樣,在三人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
其實,陳少雲和婆婆李雲燦都屬於典型的重慶妹兒性格,「性子比較急,容易發火。」公公臨過世前,也表達過這一點,希望兒子葉平能處理好家庭關係。
「15年了,婆媳之間沒有紅過臉。反而是我們夫妻偶爾還爭點空話,婆婆就說,你們莫吵嘛,有啥子好吵的。」夫妻倆一致承認,婆婆的「規勸」是有效果的。
長壽秘訣
早餐離不開雞蛋牛奶 最重要的是心態好
在一百歲的當口,李雲燦經歷了一場意外,摔傷後,還換了一塊股骨頭。
「去年底,我遭了點病,要去醫院。」兒媳陳少雲說,他們平時基本上保證24小時陪護,就這次」兩三個小時光景「,婆婆在家裡摔了。直到事發後第三天,老婆婆才說身上痛,到醫院檢查發現已經骨折。
當時,李雲燦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不手術,極可能引發諸多併發症;二是手術,雖然面臨一定風險,但今後的日子不會那麼遭罪。
在尊重老人本人意思好廣泛徵集兒孫意見後,一家人還是決定做手術,換骨以後已基本康復,只是受心理因素影響,她走路還會」深一腳淺一腳「。
78歲、76歲、100歲,面對這三個身體康健的老人,長壽(養生)秘訣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
他們的早餐有兩樣必不可少:雞蛋和牛奶。雞蛋是白水煮雞蛋,無論土雞蛋或飼料蛋都可以;牛奶也沒有特別的限制,各種品牌的牛奶、鮮奶、奶粉,熱的、涼的,都無禁忌。
在飲食方面,根據個人喜愛而食。「年歲高了,不吃太油膩辛辣即可。」百歲老人李雲燦有一個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吃個「八分飽」,不能太飽,「這個不知道算不算秘訣,但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運動方面,他們多年以來養成散步的習慣,每天上午、下午各繞著小區散步一個小時,邊走邊聊有意思的事,走下來,身體、腦子都鍛鍊到位了。
日常裡,最重要的是心態好。葉平和陳少雲總結了,老母親在小區裡屬於特別開朗的人,跟所有遇到的人都關係好,特別客氣。對於子孫後輩,關係也處理得特別融洽。他們認為,這無形中造就了好心態和好狀態(長壽)。
在婆媳、母子關係相處方面,夫妻倆坦言,婆婆的退休金都是由唯一的兒子葉平代為保存。「即使後輩們有急用,借了都會及時歸還,明明白白。」「給她放著,怕老人有急用,絕對不會有』啃老『的情況。」
「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好。」他們總結,無論是吃、運動、思考或是人際關係相處,自然、輕鬆、愉悅就是最好的狀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攝影報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