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人們都應該知道,那時戰與火交融的青春時代,有多少芳華少年一去不復還,家裡的親人都在盼望著家人能夠歸來,正如詩中描述的那樣,"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 》。
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他參加過老山對越自衛反擊戰,最終活了下來,本文是來自這位英雄的口述,
邱應發,42歲,1983年入伍,後被抽調前往老山前線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兩次榮立一等功。退伍後,和史光柱一起作為全軍英模報告團主要成員,在全國各地巡迴作報告,1986年退伍回新洲區財政系統工作至今。
二十載鬥轉星移,從萬人景仰的戰鬥英雄到默默無聞的基層工作者,邱應發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的英雄本色。
英雄渾身是膽, 戰場九死一生。
新洲區邾城街新區一所小學的操場上,一部名為《雷場上的相思樹》的電影正在放映,當觀眾們為主人公邱原英勇頑強、機智勇敢拍手稱道時,人群中一名個子不高的男子禁不住掩面而泣。
邱應發參軍照片
他,就是「孤膽英雄」邱原的原型——邱應發,電影中血與火相伴、生和死一瞬間的戰鬥場面,讓他想起了那些英勇頑強、以身報國的戰友們,禁不住留下滾滾熱淚。
邱應發1983年底參軍,不久,部隊急需抽調一批骨幹補充老山前線。邱應發將申請上前線的血書遞交給部隊,最終「如願」從濟南軍區某團調往前線當衛生員,在叢林密布、狹窄陰暗、積水深達1尺多深的「貓耳洞」裡堅守了一年半之久,這段生與死、血與火相伴的戰爭歲月,成了邱應發心中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邱應發回憶說,他剛上前線時就看見從陣地上抬下來一具烈士遺體,這位烈士是在越軍炮擊中為掩護戰友而犧牲的。在以後的戰鬥中,他更是親眼目睹了許多這樣的事跡。
他記得,一次戰鬥中,一連4天,一天犧牲一個衛生員,他是第5個頂上去的。另一次,他與戰友一起玩牌,中途他去「方便」,突然發現越軍一發炮彈打來,6位戰友屍骨無存。在接下來一次戰鬥中,他們是一個加強排上陣地的,到戰鬥結束下陣地時,連傷員一起只剩9人。
這種生死驚魂的經歷,對於剛到前線的邱應發是一個嚴峻的考驗。1985年7月一天的凌晨3時,敵特工向我軍17號高地掩護和運送傷員的「貓耳洞」發起偷襲。
當時,正在貓耳洞的邱應發突然聽到戰壕內撲通倒地的滾動聲音,邱應發趕緊拿起衝鋒鎗鑽出貓耳洞,來到哨位一看,兩名哨兵已躺在血泊之中,緊接著就是轟隆、轟隆的爆炸聲,戰友們都被堵在洞中。
邱應發拿起手中的武器,沿著自己熟悉的戰壕,在陣地上與越軍特工交上了火,他邊打邊滾,邊投手榴彈邊換地方,使越軍特工摸不清我軍陣地到底有多少人。邱應發抱定了犧牲的決心,孤身奮戰,一直堅持到凌晨6時,增援部隊到達,終於打退了越軍特工,保住了陣地,救出被封堵的戰友。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邱應發仍是歷歷在目。那一次戰鬥中,「孤膽英雄」從此得名,邱應發火線入黨,並榮立一等功。
在又一次戰鬥中,邱應發為搶救戰友,拉響「光榮彈」準備與圍上來的越軍同歸於盡時,越軍驚慌失措,慌忙轉身逃跑,邱應發順勢把兩顆手榴彈投向越軍人群,4名越軍當即被炸身亡,邱應發全身插滿了彈片。就在他臥倒的一剎那,另幾個越軍向他開火,他忍受著疼痛拿起衝鋒鎗,扣動扳機,向越軍勇猛掃射,越軍在不到一分鐘內,就被全部殲滅!邱應發再次榮立一等功!但他本人被抬往手術室經過了多次手術,至今他的身上、手背上還有未取出來的彈片。
邱應發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像這樣與死神擦肩而過共有九次,在「九死一生」的戰鬥經歷中,邱應發經受住了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作戰期間,他先後擊斃敵人12人,傷敵6人,火線救護重傷員43人、輕傷76人,繳獲大批武器。
不滿20歲時,邱應發兩次榮立一等功。一次一等功談何容易,兩次就更是難能可貴了,閃閃的軍功章記載著共和國年輕戰士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無比熱愛。
雷場相思樹從零開始
功勞屬於過去, 一切從頭開始。
記者見到的邱應發,個子不高,身材不算魁梧,平頭,方臉,大眼,眸子深處透著善良,憨厚的笑容保持著農家子弟的淳樸。他性格爽朗,但遇到生人會顯得木訥,身上的白襯衣總讓他感到有些拘謹。面對喋喋不休、循循善誘的記者,他三言兩語就回答完畢。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1986年,一等功臣邱應發懷揣著三等乙級殘廢軍人證書,帶著身上未取出來的4塊彈片,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作為功臣,邱應發完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受,但他沒有,而是選擇「從零開始」。
「功勞屬於過去,我要從零開始,但軍人的作風還要在。」這是邱應發常說的一句話。
在工作中,邱應發處處體現軍人的作風,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上過戰場的兵,但戰場上英勇頑強、機智勇敢的事跡,邱應發從來沒有別人提起過,甚至在妻兒面前也很少說起。
「您嫁了個英雄感覺怎麼樣?」當記者向邱應發的妻子吳素珍提出這個問題時,她笑道:「我當時真不知道他是個英雄呢。」
「我在部隊的事情還是結婚後才被她知道的。」邱應發笑了。
邱應發組織鄉親去北京遊玩
吳素珍說,有一次邱應發幾個戰友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望他,幾個人見面後擁抱在一起大哭,戰友們在飯桌上談起當年戰鬥故事,吳素珍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曾是戰場上是赫赫有名的「孤膽英雄」。
有一次,吳素珍看見電視機前的邱應發淚流滿面。原來,電視劇裡面關於老山前線的劇情讓他觸景生情,忍不住哭了起來。吳素珍再三追問,邱應發才講起當年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的場面。
兒子邱亞雄小時候有些調皮,邱應發跟他講當年在戰場上艱苦經歷,本想教育兒子身在福中要知福。結果,聽得眼睛一眨一眨的兒子說,「爸爸,你在吹牛吧?」。正準備拿出軍功章和照片跟兒子「較真」一下,邱應發想到兒子會把當年的事情講出去,只好搖頭作罷。
邱應發送子參軍
無論是面對生死考驗,還是工作壓力,邱應發一直最難接受的就是榮譽。在主席臺上作報告,他很不自在:「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內的事情。比起犧牲的戰友,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這就是真實的邱應發,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邱應發參加全國表彰大會
退伍回鄉20年來,邱應發始終保持軍人本色,他把戰火洗禮出的對祖國的無限深情化作對事業不倦的追求以及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他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頭,持之以恆的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用自己的行動堅韌地實踐著「三個代表」的要求。無錢治病的戰友,困難綴學的孩子,無依無靠的孤老,素不相識的外鄉人,無水飲用的鄉親,他都視作親人,先後捐款捐物近23萬多元,幫他們渡過難關。他家並不富裕,並為了那些急需求助的人們,他卻儘其所有,毫不吝嗇。回鄉十多年來,他多次勇鬥歹徒,勇救落水群眾,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傾情幫助失足少年,使他們迷途失返。對名利,他不伸手;做好事,不願留名;甘願付出,不圖回報。他工作不怕吃苦,勤勤懇懇、勇挑重擔,連年被評為財政系統先進個人,模範工作者。邱應發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樹立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成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模範,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讚揚,群眾把他當做「新洲的活雷鋒」,他的事跡感人至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及湖北省、市等多家媒體相繼對其先進事跡進行了採訪和報導。
邱應發先後被評為「武漢市十佳優秀共產黨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個人」、國家人事部、財政部授予「全國財政系統『雙優』先進個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優秀青年衛士」、「省軍區擁軍愛民模範」,「荊楚十大新聞人物」。市「十佳道德模範」、「市十大好人」,並當選「省市黨代表」。
此文系小編原創文章,禁止抄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