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顧佳圈粉無數。
其中,顧佳為癲癇患兒發聲這段更是將「顧佳三觀正」這個話題推上了熱搜榜。
劇情回顧:
在幼兒園的美食會上,一個叫楠楠的孩子癲癇發作突然倒地,引發了一陣混亂,老師束手無策,家長紛紛趕緊蒙住孩子的眼睛。事後,家長們責怪幼兒園沒有事先告知所有家長楠楠的病情,讓自家孩子受到了驚嚇,甚至有家長提議讓楠楠退學,以免再次嚇壞其他小朋友,讓大家留下心理陰影。
《三十而已》劇照
其實,這些家長的做法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大部分父母都不太願意自己的孩子和患有癲癇的孩子一起上課和玩耍,一些所謂的優質學校強制開除學生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但是,令人驚喜的是顧佳在家長群裡理性地分析了癲癇的原因,表態讓楠楠留下來:
「癲癇只是一種神經性疾病,沒有傳染性,沒有攻擊性,因為自己的孩子被發病情形嚇哭,就剝奪另一個孩子接受正常教育的資格,這種歧視觀念不應該從幼兒園就植入到孩子們單純的心靈,這比任何負面影響都消極,如果最終楠楠被強退,我們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種育人理念的幼兒園。」
顧佳說得沒錯,她的這番發言太值得全社會、學校、家長、老師去思考和重視了!癲癇真的只是一種兒童常見疾病。癲癇患兒也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對於他們,我們應給予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而不是歧視和抗拒。
那究竟什麼是癲癇?會不會傳染?
家有癲癇寶寶,該如何治療?家長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兒童癲癇,又稱Rolando癲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良性部分性癲癇。癲癇是兒科常見疾病,主要臨床特徵為腦神經元異常放電,造成反覆癇性發作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
由於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神經興奮性較高,因此容易發生驚厥。而且,癲癇的病程長且易反覆發作,嚴重威脅患兒的身心健康。
癲癇如何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是兒童癲癇的首選治療方法,目標是控制癲癇發作為主。
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醫生會根據癲癇發作類型及癲癇症候群充分考慮使用何種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一般會從小劑量開始用藥,並根據患兒實際病情變化及不同發育階段進行跟蹤分析,加減藥物劑量。個體化適宜的有效劑量可減少對孩子肝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又可以控制癲癇發作,高治療安全性。
治療兒童癲癇,這些點您必須get:
1.家長要相信藥物對於兒童癲癇的治療作用
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吃藥,怕有副作用。科學證明,目前尚無可完全替代抗癲癇藥物的其他治療措施。不當的治療或可使病情加重,誘發癲癇持續狀態。家長應積極配合醫生尋找發病原因,治療越早,腦損傷概率越小,預後也越好。
2.家長必須有一個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
癲癇的療程需要2~4年或更長的時間,隨意停藥往往會引起癲癇復發。癲癇發作次數增多,不但加重孩子的痛苦,對其智力的影響也會增加。
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按時按量給孩子服藥,不能隨意更換藥物。癲癇類型較多,患者年齡段不同,用藥品種及用藥量各不相同。家長一定要做好用藥後的觀察記錄(觀察孩子有無智力、語言、感覺和運動等方面的異常表現,尤其是智力發育情況,若發現有智力障礙,必須儘早治療),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定期複查,調整藥量。
3.正確認識藥物的毒副作用
有的家長認為抗癲癇的鎮靜藥,會將孩子「吃傻」或害怕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發生,自行減量或停藥;也有家長為了孩子早日治癒,未經醫生同意,盲目讓孩子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或者增加劑量(前者影響治療效果,後者加重毒副作用)。部分患兒在服藥初期可能會出現嗜睡、四肢無力、精神不佳等現象。家長不必過分緊張亦不用停藥。一段時間過後,上述症狀便可逐漸消失。若服藥後發生發熱、皮疹、浮腫等過敏的現象,需告知醫生,停藥或更換用藥,情況嚴重的話需做抗過敏處理。
4.儘可能避免孩子置身誘發癲癇的環境
例如看驚險恐怖的電影、電視或聽恐怖故事,長時間玩遊戲,接受強音、強光刺激等。
在兒童癲癇的治療過程中,家長嚴格遵從醫囑,注意觀察,如果發現孩子病情變化,應及時和醫生溝通,根據醫囑來調整藥物及其劑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
名醫點評:
小兒癲癇是可以治療的,而且越早幹預,效果越好。很多癲癇患兒在接受專業、系統的治療後,基本和正常小孩一樣。」
廣州天使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崔永玲強調,要堅持接受專家意見,定期複診。康復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只有長期堅持規範的康復訓練及生活習慣,癲癇患兒才能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