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北地名的格外注意,源於一次對各省最高峰的梳理。 西藏的珠穆朗瑪、新疆的喬戈裡、四川的貢嘎,充滿民族風情;北京的東靈山、安徽的黃山蓮花峰,蘊含佛光寶氣;陝西的太白山拔仙臺、山東的泰山玉皇頂,自帶仙風道骨。廣東的石坑崆、浙江的黃茅尖,雖略輸文採,但名字聽起來沒有違和感。
到了關外大地,畫風急轉:遼寧省最高峰海拔最高點叫鷹嘴碰子;黑龍江省最高峰叫張廣才嶺大禿頂子。吉林的白雲峰試圖將畫風扭轉。但事實證明,這只是個例外。只見大比例尺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山頭紛紛自報家門:大禿頂子、老禿頂子、煙囪砬子、三道滴子、三個頂子……這些仿佛「隨口一說」的地名,不是來自某個段子,而是真真切切地被印在地圖上。
每一種風景,都有一個土味地名。
中國陸地版圖是雄雞,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佔據了雞脖和雞頭。
不同語境下的「東北」略有差異:
從地理單元上看,東北是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和渤海包圍起來的東北平原;從行政區劃看,全國六個大區之一的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常簡稱「東三省」;而文化可以突破省界和山脈的阻隔,擴散至更廣的區域:內蒙古東部五個盟、市在方言、習俗上與東三省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常被納入廣義的東北地區。東北—西南向的大興安嶺、長白山與西北—東南向的小興安嶺,組成了一圈巨大的馬蹄形城牆,外圍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組成了這座大城的「護城河」。
文中 「東北地名」所指範圍以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布為主,並延伸覆蓋內蒙古東部及河北省北部。這裡幾乎擁有所有地貌景觀:山脈、河流、湖泊、沼澤、溼地、沙漠、草原、森林、海灘、島嶼……
上蒼賜予的河山畫卷,為地名文化登場提供了舞臺。
▲呼倫貝爾草原。
幾種最重要的地貌,在東北地圖上都能找到一個更接地氣的詞語。這些看似俗氣、土氣的奇葩地名,其實飽含著東北人民的智慧。它看似粗獷,實則直擊要害,一針見血。它們,拒絕風花雪月,討厭春秋筆法,專治華而不實。
有一種巖石,叫砬(lá)子
砬本意指「孤立的石頭」,這種地貌在南北方均有分布。但是到了地名領域,東北人將其發揚光大。
▲「砬子」地名分布
砬子絕非泛泛之輩,它可跟多種詞彙結合,幻化出無數新詞:生活生產工具可以修飾它,如棒槌砬子、煙囪砬子、羅圈砬子、刀刃砬子;它可以容納家禽鳥獸,如龍頭砬子、雞冠砬子、鷹嘴砬子;它也不拒絕人物,如高家砬子、康大砬子;它還能無縫對接其他地貌,如砬子溝、砬子河、砬子梁;它甚至可以動起來,如關門砬子、栽馬砬子。
有一種山峰,叫頂子
叫「頂」的山峰並不罕見,如玉皇頂、神農頂。然而,只有到了東北,叫「頂」「頂子」的山頭才遍地開花。它可以是山脈的名稱,如黑龍江饒河縣的大頂子山,是完達山支脈;也可以是一方的佼佼者,如黑龍江的最高峰叫大禿頂子。
「禿」字並非隨意添加:海拔較高的山峰相比周邊,頂部常常沒有樹木,所以被形象地稱為「禿頂」,有網友戲稱此山峰可取雅名曰廣坤峰。各種「禿頂子」「大禿頂子」在東北有上百處,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某一地區的最高峰或主峰。
▲黑龍江省最高峰大禿頂子山。
頂子家族有俗有雅,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有可聽的「琵琶頂子」,可吃的「鍋盔頂子」,正經風格的有「仁義頂子」,走賣萌路線的有「寶貝頂子」。
有一種河流,叫溝子溝原本就有「河道」之意,如《爾雅》有釋文曰:「水注谷曰溝。」意思是,谷地中的河流稱為溝。歷史沿革中,正式叫「溝」的河越來越少。但是,東北依然對「溝」情有獨鍾。更多時候,東北人會在「溝」後加個後綴「子」,稱為「某某溝子」。
全國各省份中,東北對「溝子」的青睞遙遙領先:遼寧省擁有「溝子」地名340餘處,最知名的一處是《不差錢》中「丫蛋」的老家,鐵嶺市的蓮花鎮「池水溝子」。
▲遼寧本溪桓仁小米倉溝。
有一種湖泊,叫泡(pāo)子
由於地形、深淺不同,湖泊有海、泊、沼、澤、蕩、漾、池、塘、港等叫法;由於文化語言不同,又有淖爾、庫勒、錯等稱呼。
把湖泊稱作泡或泡子,幾乎是東北的專屬。除了幾個大湖,東北多數湖泊形成、分布於東北平原中西部窪地。一個「泡」字,形象地道出了湖的形狀。相比湖、泊、澤等,「泡」更能在人腦中留下具體的形象。
▲ 吉林省西部,「泡」群的聚會。
黑、吉兩省交界處西部,擁有最密集的湖泊群。這裡位於東北平原黑土地和內蒙古東部沙地交界地帶——地勢低洼,容易蓄水,但蒸發量大,湖泊眾多,多數面積不大,湖面形狀近似圓形或橢圓。
吉林省白城、松原,黑龍江省的大慶市,方圓三百公裡分布著數百個「泡」或「泡子」。面積最大的是連環泡,由河溝連接20個更小的「泡」組成。
▲吉林白城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爾淖溼地,」哈爾淖"是蒙語,意為「黑色的水泡」 。攝影/邱會寧
有一種海島,叫坨子
坨,本來泛指成塊或成堆的東西。在民間,它被拿來稱呼海中小島,尤其是沙洲。清人吳嘉賓《海疆善後疏》中有記:「海中沙洲,俗呼為坨……」
遼寧省海域將「坨」運用得淋漓盡致:那些散布在大島周圍的小島,多被叫做「某某坨子」。昔日遼寧第一大島長興島(今已跟大陸相連)周邊有溫坨子、好坨子、雙坨子、狸坨子、鷹頭坨子。
北方第一大群島長山群島中的「坨子」顯得更接地氣:青魚坨子、形人坨子、草坨子、井坨子、團坨子、幹坨子、旱坨子、磯坨子、半拉坨子、韭菜坨子、蚾螺坨子。
▲大連金州的蛋坨子島
東北地名,可以裝下全世界
如果你手邊有一本按筆畫排列的東北地名辭典,剛打開首頁可能就會笑噴:一片石、一禿河、一拉溪河、一撮毛山……
東北人民十分青睞帶數字的地名。松花江發於長白山天池的水系,從西到東分別稱為頭道白河、二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白河、五道白河。鴨綠江右岸水系一級支流眾多,於是,就有了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直到「二十四道溝」才善罷甘休。
看到此處,許多小夥伴覺得:東北人取地名實在是太隨意了!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風物君只好友情提示:你太年輕了!數字排序命名河流,跟東北的地理環境有關:東北山區多有河流溝谷相間分布,幹流兩側水系多呈箭羽或梳子狀排列,為了標記和準確定位,人們就以溝或溝子的順序排列命名,這在沒有衛星定位的年代,特別重要。
各地幾乎都會以動物象形給山水命名,如馬鞍山、金雞嶺遍布大江南北。但是,只有東北人民將這一普通招式運用到極高境界。
除天池諸峰外,海拔2051.4米的「望天鵝」是東北海拔第二高的地標。方圓千裡範圍內,數個「蛤蟆」與之遙相呼應:蛤蟆塘(磐石市)、蛤蟆泡子(蛟河市)、蛤蟆泉子(永吉縣)、蛤蟆河(龍潭區)、蛤蟆山(扶餘市)。「蛤蟆」遇見「望天鵝」,不免讓人想起那個搞笑的歇後語……
▲ 望天鵝景區玄武巖。
東北虎、黑瞎子曾叱吒東北亞叢林,其雄風也保留在地圖上:老虎山、老虎嶺、老虎崗、黑瞎子島、黑瞎子頂等遍布東北。
這裡的人民自古與猛禽為伍,於是就有了鷹溝、鷹嘴峰、鷹嘴石、鷹嘴碰子;家禽家畜當然不能缺席,於是雞冠山、鴨蛋河、老母豬嶺、牛心山、綿羊頂子、狗島紛紛出列。
▲ 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
除了動物家族,還有植物大軍。漫山遍野的山林草木、大豆高粱,既為餐桌製造上好食材,也為地名提供豐富養料,如臭松頂、梨樹溝、樺樹溝、葡萄溝、葫蘆地、蕎麥楞子,都是來自植物界的饋贈。
還有一類地名,字面不見蹤跡,但實際暗藏玄機:如愛輝在滿語裡是「母貂」;海拉爾,滿語中是「野韭菜」;加格達奇,在鄂倫春語裡意思是「有樟子松的地方」。這就是東北地名的「魔幻」之處:看似粗獷,實則包羅萬象;看似隨意,實則高深莫測。
「魔幻」地名,到底咋煉成的?
沒有哪裡的地名,比東北地名更魔幻。
吉林的意思不是「吉祥的樹林」,而是「沿江城市」;牡丹江跟牡丹無關,人家原名「穆旦烏拉」,是彎曲河流的意思;威虎山不是來自老虎,而是來自滿語「威赫」的轉化。此外,虎林與虎、雞西與雞、呼蘭與蘭花——統統沒有關係。
▲ 黑龍江雞西,夕陽西下的中俄界湖興凱湖,成了藍冰世界。圖/視覺中國
正常人命名,均以簡短為第一原則,但東北偏偏有許多奇葩的長地名,如喇叭竿子溝崗山,由喇叭、竿子、溝、崗、山5個名詞混搭而成;還有「片磊子大頂子」,一個地名裡有兩個後綴「子」,至今風物君也沒搞清它到底什麼來路。 最複雜的是長春,它顯然不是「四季如春」之地。有人說,它來自古老的肅慎語「茶啊衝」;有人說它指的是薔薇科的月季,東北人稱為「長春花」;有人說它來自清代要塞長春堡,是漢語名稱。
▲ 長春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碧松淨月塔樓和太平鐘樓相伴而立
人們熟悉的「大連」也是一個深坑:聽起來是「與大海相連」?這個名字其實是個「舶來品」,最早源於俄國人租借旅順期間設立的「達裡尼」市。 最沒有套路的是張廣才嶺。從字面看,它似乎跟一個叫「張廣才」的人有關。其實它來自滿語名稱「遮根猜阿林」,「遮根猜」原意「吉祥如意」,漢語諧音多次轉化之後形成今日看到的地名。
▲ 如林海雪原一般的張廣才嶺。
東北地名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官方命名的漢語古地名,比如錦州、瀋陽、旅順,這跟中原古地名類似;二是民間百姓基於開發自然、生產生活而命名的,如大禿頂子、池水溝子;三是來自國內少數民族和外語的轉譯詞,如哈爾濱、大連;四是具有時代烙印的現代地名,如山東屯、友誼縣、東方紅鎮、太陽升鎮。
這些因素,形成了東北地名的複雜局面。有的地名或因記載缺失,或因轉譯過多,已經摸不清套路。 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不要輕易跟東北地名較勁,也不要輕易對它評頭論足。這個家族是一座沒有圖紙、沒有模板、沒有套路的迷宮:誠如這兩個奇葩地名——你會一不小心就掉入「迷魂陣」(吉林省一座山峰),誤入「出不來溝」(遼寧省一條河溝)。
土味兒,不過是大東北的表象
東北有很多「土味」地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人們會選擇性忽略:東北也有很多像瀋陽、丹東、錦州這樣聽起來很文藝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第一,東北話和東北明星的傳播效應。東北話總體發音接近普通話,地圖上那些通俗地名,最很容易引起注意。
第二,清代封禁「龍興之地」所致。清初以來,大量漢人移居內地,造成東北人口稀疏。闖關東等移民到來後,生存、開發、生產是頭等大事,造成取名比較隨意。第三,東北歷史波譎雲詭,大批古老地名出鏡率低。尤其是,清宮戲的過度熱播,讓人誤以為清代之前的東北很蠻荒。商周時期,箕子被封於遼東;戰國時燕國疆域已經到達今吉林省和朝鮮半島北部;西漢在吉林和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
東漢以來,高句麗、渤海國等地方性政權,以及遼、金等入主中原的王朝,雖發祥於山林牧場,但在政治、文化上均向中原看齊。渤海國歷史與唐朝幾乎相始終,其都城上京龍泉府格局仿長安而建,是當時東北亞第一大城市,所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地名跟中原如出一轍:龍州、湖州、渤州、寧州、龍泉、龍原、顯德、東平……疆域更廣闊的遼、金,留下了更多古城地名。南宋嶽飛一直夢想攻破的「黃龍府」就位於今吉林農安一帶。「黃龍府」,一個聽起來很不東北的地名,在九百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