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異形》中:瀕臨滅亡的人類已經過時,他們的存在就是為新生物作為母體,從而進化出更美麗奇妙的新生物。電影中,各種異形生物從母體中破體而出,突變式成長,然後攻城略地…….各種詭異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不被子體吞噬掉,讓子體不要在本能的驅動下,成長進化為一個異形?是這部電影裡留給母體—人類的命題之一。
藝術源於現實,現實中的人間世界裡,同樣有這樣的問題需要頭疼。
比如阿里巴巴,它孕育的「子體」—螞蟻集團即將在「A+H」(科創板+港股)同時上市。
作為一個金融+科技巨擘,從誕生到崛起,螞蟻集團只用了15年的時間 。據悉此輪IPO,螞蟻的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這大概是拼多多+京東的體量。上市之後的螞蟻很可能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的第三大網際網路上市公司。
對於阿里而言,孕育一個身處「金融」這個敏感地帶的子體(又還是一個龐然大物),並讓其規範地向上生長……這無疑是充滿刀光劍影的一條路。
通過復盤螞蟻的上市之路,我們可以搞明白不缺錢的螞蟻金服為何要上市?也可以更好理解從灰色地帶起家螞蟻金服為何有登陸A+H 股的殊榮?又為何會成為金融科技公司中的「標杆」?
一、 螞蟻是不是巨象?
是不是 「象」的體量,咱們得先從幾個維度一起品品這隻螞蟻究竟有多大?
(1)牌照之全
金融牌照,是金融圈中芸芸機構當之無愧的衣食父母。
凡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必須先取得與之對應的金融機構許可證,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分別頒發。
在我國需要審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銀行、保險、信託、券商、金融租賃、期貨、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等7張。對土豪企業來說,拿到一張尚且不易,誰要能集齊這7張王牌,那還真能縱橫金融圈,召喚神龍。
傳統的金融控股集團,通過集團子公司獲取不同行業的牌照來佔領各個金融領域的市場,但螞蟻金服在短短的兩年間,就已經完成了全牌照的布局。在金融業務布局中,螞蟻手握最多、最全的金融牌照,主要有支付牌照、網絡小貸、銀行、保險、券商、基金、金融資產交易所等。
更強悍的是螞蟻集團還在迅速的向國際進軍,通過收購+控股的方式在一些重要的東南亞市場中持有金融服務牌照,今年外媒就報導螞蟻金服已經申請了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
手握這麼多的牌照這也使得螞蟻更多被看做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2)體量之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螞蟻業務範圍和用戶規模:
螞蟻的業務範圍涵蓋支付、數字金融(包括財富管理、消費金融等)以及科技服務這三大塊,具體每塊業務的一個大概的賺錢邏輯如下圖所示,大家可以過一遍。支付寶這款集成者app則成為每個用戶手中超級app。
具體業務規模數據如下圖所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細細的看一下。
圖片來自於螞蟻集團招股書
我們具體拿用戶這個維度來說一下,截至 2020 年 6 月30 日,在過去的 一年裡,支付寶 APP 服務超過 10 億用戶,擁有7.11億月活躍用戶和超過 8,000 萬月活商家
讓螞蟻金服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大佬——招商銀行PK 一下,2019年年末「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兩大App的月活躍用戶(MAU)也只有1.02億 戶。大家細細品品這個體量!
(3)賺錢之多
其實說完牌照和用戶, 賺錢對於螞蟻這樣的巨佬而言,賺錢不過是順帶的事,但是我們還是說一說螞蟻集團帳戶上跳動的人民幣。
「2020年上半年,螞蟻金服營業收入為725.28億,螞蟻金服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212.34億,相當於每天淨賺1.2個億。
具體來看2017年、2018年、2019年螞蟻集團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69.51億、6.67億、169.57億,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60.89%。
可能這個數據太大了,已經超出了咱們普通人的感知範圍。我們拿螞蟻金服的員工薪酬來做個標尺,招股書顯示螞蟻金服上半年職工薪酬為55億,員工人數最新為16660人,也就是人均薪酬一個月5.5萬。
所以,上市的鐘聲敲響的那天,多少螞蟻人會發出多少財富自由的歡呼聲呢?
綜上,三個維度看完之後,螞蟻變大象大概率是我們腦海中的第一感觀。然而,螞蟻高管團隊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多次表示「螞蟻不想成為大象」。螞蟻多位高管近年也反覆強調「螞蟻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家金融公司「
所以,這又是在鬧哪出?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螞蟻的發展史來看。
二、 螞蟻為何不想成大象
「如果要坐牢,我去!」
這是2004年馬雲決定啟動支付寶項目時對團隊說的話。當時國內對第三方支付並沒有明確的監管,這是屬於灰色地帶的。但是「支付」所屬的金融業又一個強監管的行業。
當然,我們現在開後視鏡來看,馬雲並沒有因為支付寶而去坐牢,相反螞蟻可謂佔盡時代的紅利。
(1)螞蟻早期——佔盡時代的紅利
細看螞蟻的發家史,可以發現螞蟻幾乎精準的踩中了一個又一個監管真空期,如行動支付、沒有T+0限制的貨幣基金、沒有限制槓桿的現金貸和消費金融等。
這背後是螞蟻金服的發展卡中在中國鼓勵金融業大創新的時期。2004年-2017年,中國的機構監管處於一個逐漸完善的階段。這段時間,國內做金融創新的機構們面對的是相對開放包容的監管環境;發達的網際網路電商業務;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龐大的普惠金融需求。
這樣的背景之下才有了:阿里和騰訊的行動支付大戰打的熱火朝天;餘額寶打響寶寶理財的一槍;P2P軍團如大黃蜂一樣漫天狂舞,花唄借唄獨領風騷…….這些都發生在2004-2017年這個期間。
在時代紅利以及監管真空期雙加持之下,螞蟻迅速地做了一系列創新包括行動支付、餘額寶(貨幣基金)、花唄借唄(消費金融)等等。
圖來自螞蟻官網
反應到螞蟻的財務上,就是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現金奶牛。
根據螞蟻集團的招股書,這些業務貢獻了螞蟻集團總收入大頭。螞蟻的業務包括「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臺」、「創新業務及其他」,前兩個加起來佔到螞蟻營收比重的99%以上。而這兩塊業務下面支付寶的支付業務,以及以螞蟻花唄、借唄和餘額寶為代表的金融業務,包括微貸、理財和保險略計算它們佔據了螞蟻集團90%以上的的營收。而這些業務絕大部分都是在這一階段(2004-2017)落地的。
同樣,這一期間馬老師帶領的螞蟻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一方面取得多地地方政府以及大型金融機構的信任與支持,合作推進了一些金融創新項目。另一方面在與監管產生小摩擦時候,馬老師帶領的螞蟻迅速地配合監管,自我做出整改。
(2)監管風雲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這場席捲全球,全球經濟陷入多年泥潭。當時為了應對危機,中國當時出臺並實施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中國受到的影響相對來說可控。。
而對於2008年那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這是金融創新過度所引致。
2012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再加上2016年以來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掀起過「金融集團化」的浪潮,再加上P2P平臺爆雷潮和現金貸造成的諸多惡性社會事件,讓監管開始意識是時候變了。
這樣的背景之下,防範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成為監管在近幾年的最大任務。從 2016年開始,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啟動,一直持續到現在。
2017年,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題為「數字金融發展對金融監管的挑戰」的演講中提到:
2017-2019年期間,螞蟻金服確實承受了相當大的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螞蟻金服的現金奶牛:支付、消費貸(花唄借唄)以及財富管理(餘額寶)都受到較大影響。
螞蟻的支付業務主要靠備付金吃息差產生收益,但是2017年根據監管規定,上繳央行且不產生任何利息。螞蟻的消費貸業務,在2017年監管層強調槓桿率之後, 2018年發行規模急轉直下。2017年之後,餘額寶亦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支付寶端內引入多支貨幣基金,以此控制餘額寶總規模的膨脹速度。
螞蟻金服中的「金服」二字,在這個時期帶來的更多是煩惱。
也正是從2017年開始,螞蟻的高層多次公開提及「螞蟻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一家金融公司,我們就是家技術公司」
三、 擁抱監管,螞蟻進入生態區
(1) 監管與創新是朵並蒂兩生花
在講述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電影《大而不能倒》中:2008年8月,雷曼兄弟在與美國房地產市場相關的不良貸款和證券上虧損後倒閉。它的破產引發了金融市場混亂,但是當時美國政府並沒有選擇出手救助雷曼兄弟。
同年9月,美國保險集團(AIG)也陷入危機 ,美國政府這一次出了手。背後的原因是:儘管雷曼兄弟規模巨大,但是其客戶主要集中在證券行業的機構投資者,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而AIG的業務與公民的經濟生活關係密切。如果AIG倒下,許多美國居民的養老和財產難以得到保險保障,這會對整個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再者,金融機構的風險具有連帶性,一個金融機構陷入風險危機,往往引起社會民眾對其他金融機構喪失信任,極易在整個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的連鎖反應,甚至動搖整個國家的信用基礎。
對於螞蟻集團這樣一個服務用戶已經超過10億,已經滲透到國民日常中的的「金融機構」,事前 「監管」的必要性無需多說。
同時,金融創新是市場經濟和金融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結果。 特別在經濟下行調整的過程中,金融創新往往能夠更好地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金融創新依舊不可或缺。
事實上,金融創新一直是與監管博弈的結果,「監管——創新——再監管——再創新」的循環貫穿金融史的始終。很大意義上,金融創新與監管創新二者相互雕琢, 彼此成就 。
(2) 姓「科」還是姓「金」
2017年3月,螞蟻金服宣布,將自己定義為TechFin,而不是FinTech—未來只做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
2019年,螞蟻金服表態要轉型金融科技:未來五年,自營金融服務收入預計將從11%下降至6%,平臺技術服務收入佔比達到65%。這也視為螞蟻金服在戰略端的重大調整,戰略轉向技術輸出。
就在啟動上市前一個月,螞蟻換掉已沿用6年之久的「螞蟻金服」簡稱,並將工商註冊名變更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替代「小微金融服務」,更加徹底的靠近科技。
至此,螞蟻集團,已經明白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正如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所說:
當前環境下,高層不斷突出科技對於金融業賦能的作用。在螞蟻的帶頭之下,從2018年年初便已開始,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宣布「去金融化」。
在此背景下,螞蟻集團作為行業技術領軍大哥,獲得監管首肯,即將成功登陸 A+H 股。上市也意味著更加地透明以及更有效的監管。至此,螞蟻在樹立標杆的同時,也為金融科技行業的同仁們探索出了一條大道。
小結:此次螞蟻上市,無疑將是中國金融科技登頂全球的標誌性事件。市場的上關於這個事件點評很多,筆者唯一想說的是:這是一群人的史詩!
最後,用獲諾貝爾獎獲獎作品《憤怒的葡萄》中的「葡萄」代表的隱喻來結尾,葡萄在《聖經》中,往往代表著豐饒和希望。但是《聖經》裡,「葡萄」還有痛苦、憤怒和仇恨的意思。
甜葡萄帶來希望和嘉獎,毒葡萄帶來的則是審判。
螞蟻上市,摘得了屬於它的甜葡萄。而那些造成社會惡性事件的金融創新,帶著它們的毒葡萄則湮滅在了歷史的塵埃裡。
參考資料:
1. 顛覆與連接 —解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麥肯錫[中國銀行業白皮書]
2. 突破創新窘境 網際網路時代的金融創新策略——德勤
3. 《金融筆記》——楊凱生文集
4. 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
5、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網絡
6、螞蟻金服監管往事——田牧
7、螞蟻金服在2017-2019:監管不斷加碼下的三年—科技說
8、《螞蟻集團系列報告—支付寶是如何煉成螞蟻金服的?》——興業證券. 洪嘉駿
9、《審慎處理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