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記得《神奇動物在哪裡:格林德沃之罪》中紐特對蒂娜的讚美:「她的眼睛就像火蜥蜴一樣迷人」。這究竟是不是一句合格的告白可能觀點因人而異,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火蜥蜴在歐洲古代歷史中,確實是大放異彩,耀眼奪目的動物明星。在不同的古代博物學家的筆下,火蜥蜴的形象也經歷了巨大改變,有時是靈動神秘的火精靈,有時又化身縱火屠殺的恐怖怪物。
從其名字火蜥蜴/沙羅曼蛇/沙羅曼達(Salamander)可以看出,該傳說的根源在於某種蜥蜴型的動物。它通常被描述為具有兩棲爬行動物的眾多典型特徵,如有鱗片,有分泌物等。火蜥蜴代表了古代及中世紀歐洲對於兩棲爬行動物與蟲類,鳥類等動物行為與特徵的誇張與想像。在傳說中,火蜥蜴無外乎具有一些典型特徵,「能穿越火焰的蠕蟲」、「焰中之鳥」、「食火的有鱗蜥蜴」等。基於博物學和鍊金術等原始科學哲學的發展,火蜥蜴的傳說形象一併演化,最終趨向於一種在火中生存,能夠克服火焰的傷害並產生毒性的動物,在西方,火蜥蜴與火龍或許也經歷了一段同時期的趨同潤飾,使其更加帶有神話色彩。
這幅十六世紀的木刻被M‧P‧霍爾(M.P. Hall) 指為沙羅曼達
位於阿宰勒裡多(Azay-le-Rideau)的沙羅曼達雕像,其上有弗朗索瓦一世的格言 Nutrisco et extinguo
現存早期關於火蜥蜴的描述可見於古希臘羅馬時期,老普林尼和亞里斯多德在進行博物志的編篡中,都分別對火蜥蜴進行了描述。普林尼在《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曾記錄該生物
「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生物,全身上下都像星星一樣(的斑點)。除了下大雨以外,火蜥蜴決不會出來,並且在天氣轉晴後消失。」……「火蜥蜴能夠用身體的冷去滅火。」……「火蜥蜴具有極強的毒性」。
亞里斯多德也曾記載過沙羅曼達在火中的生存依賴於身體的冷。同時期也有誇張的說法認為,火蜥蜴在果樹周圍遊逛就足以使果子具有對人的毒性。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第十冊第86章中對火蜥蜴特點的記載
中世紀的歐洲豐富了火蜥蜴的生態特性。有說法稱在火中,火蜥蜴能夠分泌白色的黏液抵抗火焰的灼燒。火蜥蜴生存在枯枝中,或誕生在燃燒的木柴中,它們會在火焰中跳舞,或從木炭中一躍而出。法國人類學家康拉德•利克斯森裡斯(Conrad Lycosthenes)將沙羅曼達salamandrae、龍dracones/serpentes和翼蜥basilisci視作關聯的爬行類生物(reptilia)。塔木德中也聲稱沙羅曼達是火的產物,其血液使人不怕火燒,穆罕默德聲稱沙羅曼達是「厄運的製造者」,後世的帕拉賽爾斯提出沙羅曼達是火之精靈說。在傳說的層層粉飾(抹黑)下,火蜥蜴逐漸成為巫術與鍊金術的常用材料,代表著火的產物和御火的能力。
拋開傳說,從英文名字就可以簡單看出,火蜥蜴和蠑螈共享同一名稱。也不難追溯火蜥蜴其實就是歐洲地區的火蠑螈(Salamandra salamandra)的誇張描繪。火蠑螈是一種小體型有尾目蠑螈科真螈屬動物,體色黑色帶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點或斑紋,有時也有全黑色甚至全黃色的野生型。火蠑螈分布在南歐和中歐海拔400至1000米的山區落葉林中。它們通常整日躲在枯葉或樹枝下,夜晚或雨天時出來覓食。火蠑螈的食性廣泛,多取食昆蟲、蜘蛛和雨後鑽出泥土的蚯蚓和蛞蝓。有時也會捕獵小型的青蛙及其他蠑螈。
火蠑螈(Salamandra salamandra)皮膚上的的黃色斑點
火蠑螈多生活在南歐及中歐落葉林的枯枝敗葉下
蠑螈科的分布區域
火蠑螈的雌雄個體形態接近。但在繁殖期雄性的生殖腺會漲大。繁殖期的雄性會堵住雌性火蠑螈的路,用下顎摩擦雌蠑螈的身體以示愛意。交配完成後,雄性會在地上留下精囊。雌性將洩殖腔接觸精囊吸取精子完成受精,假以時日便把幼體排到水中。有時一些幼體也會在雌性體內發育至亞成體才被生出。
火蠑螈演化出了強大的防禦機能。在遇到危險時,火蠑螈可以釋放一種神經毒素:蠑螈鹼。蠑螈鹼的分泌腺多分布在頭部和背部皮膚表面,且一般腺體位於體表的斑紋位置。蠑螈鹼可以有效抵抗細菌和真菌的侵害,而且對人類也有極強的毒理作用。蠑螈鹼可以造成人類嚴重的肌肉痙攣,高血壓和換氣過度,如果不慎進入眼睛還可能造成失明。這可能也是火蠑螈在傳說中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
火蠑螈會分泌蠑螈鹼,造成人體不良反應
蠑螈鹼的化學結構
火蠑螈作為兩棲類有尾目的一種,雖然沒有傳說中的蜥蜴鱗片,也不能在火中生存。但其黑黃分明的鮮豔體色,釋放有毒生物鹼的防禦措施和棲居在樹枝中,燃燒木柴的時候會躲避火焰而逃出的特性,都認證其為傳說裡火蜥蜴的原型。正因如此,在推行現代生物命名規則的時候,也將火蜥蜴沙羅曼達的鼎鼎大名賦予火蠑螈作為種屬名。火蠑螈也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美豔的蠑螈,相信對於許多喜愛兩棲爬行動物的人,也都期許被讚美為擁有火蠑螈般的雙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