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代表性的機構有: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系文化和旅遊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前身為始建於1978年的「中國舞臺科技研究所」。1985年改稱「中國藝術科學技術研究所」。1999年10月,經文化部批准,以原「中國藝術科學技術研究所」為建制基礎,將原文化部文化科技開發中心、北京聲樂研究所合併改組為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其主要業務為:
(一)開展現代科學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研究及科技服務;
(二)開展文化藝術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應用及學術交流活動;
(三)負責劇場及文化裝備相關技術研究、技術諮詢、工程設計與監理工作;
(四)負責文化裝備和工程建設等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及相關業務;
(五)開展文化領域標準化理論研究工作,組織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及宣傳貫徹工作;
(六)開展藝術品科學技術鑑定研究,對藝術品進行數據採集、存儲備案及對比驗證;
(七)開展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及相關培訓工作,開展藝術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及實踐工作;
(八)負責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相關工作;
(九)完成文化和旅遊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同時承擔全國劇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劇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舞臺機械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內設11個部門,即辦公室、財務部、科研規劃部、舞臺科技部、標準研究部、數字藝術部、基礎研究部、藝術品科研部、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部、舞臺設備檢測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部。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教材》由中國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濤教授主 編,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十餘名專家組成編委會,由中央民族大 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歌舞團等多位 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以「素質教育和愉悅教育科學統一」為出發點,以「推動中 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普及、發展和滿足青少年對舞蹈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求」為宗 旨,使學生在快樂的舞蹈學習中訓練形體、培養氣質、建立自信並提高綜合素 質能力。通過對各地區、各民族的舞蹈、音樂及風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並傳承 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民族文化。2004年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將 此教材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審核備案,成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 中心」,開考專業:中國民族民間舞。
2016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中心組織並團結北京及全國各大藝術院 校的專家、教授及舞蹈家,經北京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成立「北京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簡稱CFA)。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為中國民族民 間舞考級提供更加深厚和全面的專業支持。2017年12月15日,文化部發布了新 修訂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文化部令第31號發布,文化部令第57 號修改),推動藝術考級逐步實現行業規範和自治。北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 協會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中心順勢而為積極實踐,強化教材內容、擴 容專家團隊、提升規範標準。教材體系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舞蹈啟蒙教材、 女生版教材、男生版教材、表演級教材,不僅能面對全體學生的舞蹈素質培養 需求,還可以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在舞蹈中受到美育教育的洗禮。
2018年新修訂的教材由北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進行社會藝術水平考 級申報。2019年2月2日經文化和旅遊部審核、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批准,開考 專業:舞蹈(中國民族民間舞),專業代碼020102。自此,中國藝術職業教育 學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全部事務轉由「北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 主辦,同時在師資培訓、專業建設、學術研究、活動組織等方面將會繼續與中 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開展相關合作。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中心將繼續秉承「素質教育和愉悅教育科學統一 」的初心,秉承普及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拓寬 文化傳承的途徑和研究方式,增強文化認同感,凝聚起「中國夢」的強大內生力 量,推動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