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當作「家」來經營,添家當、置大件、補短板,在完善功能中推進城市更新。
文|銅川市委副書記 魏四新
銅川照金牧場集體婚禮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的感知和評價,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就是一年一度的幸福指數盤點,是一場關於幸福故事的分享、幸福理念的交流。
銅川是一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人文城市,是藥王孫思邈、大書法家柳公權、山水畫家範寬等歷史名人的故裡,是千年爐火不熄的青瓷文化發祥地,是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喧囂繁華的「銅城」,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過的紅色熱土。
多年來,銅川秉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致力於產業轉型、城市升級、民生改善,小康指數的穩步提高,讓幸福城市的內涵更豐滿,讓革命老區人民共建共享新時代的文明幸福。
把城市當作「家」來經營
幸福指數首先是市民的健康指數、社會的平安指數。
面對今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創造了世界疫情防控歷史上的中國奇蹟,每一個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國家自信。在這場疫情防控中,銅川始終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發現第一例疑似病例後迅速啟動大數據摸排,對確診病例一人一個方案、一個團隊全力救治,進行嚴格的康復隔離觀察,把疫情控制在了最初發現的一個小區、一戶家庭。我們早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策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前三季度經濟增速4.7%,穩住了經濟基本盤、保住了民生兜底線。
平安是最重要的城市公共資源,銅川是「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市」,擁有市縣鄉村全覆蓋的四級綜治中心網絡,志願者隨處可見,「白天見警察,晚上見警燈」讓市民的安全感更有保障,社會治安滿意率94.5%,公眾安全感達到95%,實現了更高水平的平安銅川。
城市如家,萬家即城。我們堅持把城市當作「家」來經營,添家當、置大件、補短板,在完善功能中推進城市更新。
我們把公園廣場作為城市「會客廳」,以居民生活圈為中心,建成書畫公園、城市運動公園、陳爐印象廣場等,讓群眾擁有更愜意的休閒空間,感受到滿滿的文化氣息、品位生活的質感。
我們把文體設施作為城市「補給站」,建成職工文化中心、劇院、博物館、全民健身館、體育館等一系列場館,讓市民既能享受到文化滋養,還能在運動中擁抱健康,銅川被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我們把綠水青山作為城市的「康養吧」,堅決淘汰落後的煤炭、水泥產能,實施節能減排示範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藍天、碧水、淨土、青山」保衛行動,空氣品質指數連年提升,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朱䴉等珍稀鳥類繁衍生息。
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程度
幸福指數就是城市的智慧指數、群眾的滿意指數。
我們把智慧賦能作為市域治理的支撐,推動便民網絡和便民網格相結合,借力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建立貫通市、區、街道、社區的2831個網格單元,打造一對一、顆粒化、區塊式的數字治理格局,靈敏了治理觸角,提高了治理效能,給群眾帶來了更便利的幸福體驗。
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小康的首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的囑託,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抓提升,用心抓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教育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用情抓扶貧扶志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連續三年舉辦扶貧產品交易會,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暖冬行動」,「喝上直飲水、洗上熱水澡」成為寄宿制中小學標配,脫貧攻堅工作獲得省考優秀,帶來了小康指數的全面提升。
我們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提升品質的載體,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程度,出臺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推動「德潤銅川·好人之城」建設,湧現出3個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39個中國好人(集體),今年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市,連續三年榮膺陝西省正能量城市,群眾對政府滿意度評價排在全省第三。
宜商宜業的活力之城
幸福指數就是城市的引力指數、發展的信心指數。發展的活力決定城市的潛力,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我們把產業轉型作為攻堅課題,實現煤、電、鋁、水泥等產業的循環化發展,緊扣產業鏈、創新鏈補鏈強鏈,建設產業研究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培育壯大生物醫藥、數字經濟、航天科技、航汽鋁材、新型建材等產業,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工業、高新技術、現代文旅產業體系,正在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營商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磁場,我們把企業需求作為服務標的,在行政審批流程、審批方式等方面創新放活,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效率,最大限度地壓縮環節、優化程序、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援企穩崗政策,出臺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攬子政策,銅川連年被評為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城市,已經成為一座宜商宜業的活力之城。
對一座城市來講,幸福只有進行時,能夠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更多地意味著市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包容。我們將倍加珍惜榮譽,以全面小康為幸福新起點,在創造幸福的路上只爭朝夕、砥礪前行,不斷邁向全民幸福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