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是衣著條紋的殺手、是潛在的威脅。世界各地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無處不在。它們的數量以萬億計,它們創造出專屬於它們的城市和領地,它們的族群比人類還要古老,在它們存在的數百萬年間,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宜居地區都為它們所侵佔。在地球上,是它們最先使用蜂窩技術,而且使用這項技術的時間超過1億年。它們幾乎承擔了地球上所有的授粉工作,幫助著數百萬種生物生產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森林中這些狡猾的、精於算計的、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帶刺的戰士們對那些「攔路者」以及阻礙它們實現偉大計劃的一切生物都是致命的危險的存在。多數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了解蜜蜂這種生物了。
從圖片、書籍和幼兒園中、從笨重不便的蜜蜂變裝服飾中或是從他們喜歡的動畫片中。進一步說,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接觸到蜜蜂的活動及蜜蜂副產品,至少也會吃蜂蜜或蜜蜂的其它的用以謀生的產品。有些人甚至用這些帶條紋的可愛又頑皮的小傢伙的又大又尖的尾刺進行自我折磨。比如說幾年前一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學生邁克·史密斯在整整38天中讓蜜蜂蟄他的肉體凡胎。他解釋說,那是為了科學實驗。每次他都用自己身上的不同部位做實驗。事實證明,被蜜蜂蟄的最疼的地方其實是在鼻孔裡。
但是這些弱小的授粉者卻能造成巨大的威脅。美國的年度數據統計顯示蜜蜂蟄咬致死的事件比其它昆蟲蟄咬致死的事件多出50多例。有48人死於大黃蜂、蜜蜂及馬蜂的蟄咬。這還僅是美國1998年的數據。較為近期的研究是關於澳大利亞人在與動物接觸以後的死亡率。這項研究是由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內勒·韋爾頓主導的。他們的成果在2016年年末首次公布。這項研究改變了人們對澳大利亞最危險的動物的認知。他們之前認為蜘蛛、蛇和水母是澳大利亞最危險的動物,而根據韋爾頓教授和他的同事大衛·威廉士和丹尼·劉的研究,2000年至2013年,更多的澳大利亞人死於蜜蜂、馬蜂和大黃蜂的蟄咬。在遭到有毒動物蜇咬的42000人中,包括被咬死的,其中31%是被大黃蜂、馬蜂、蜜蜂蜇咬的。這個比例甚至超過臭名昭著的澳大利亞蜘蛛。澳大利亞蜘蛛咬傷和咬死的人僅佔30%,在各種膜翅目昆蟲中,其哲咬造成人類高死亡率的是馬蜂、蜜蜂和螞蟻。其致死率與毒蛇和毒蜘蛛旗鼓相當。
科學家解釋,因為人們被蜜蜂或馬蜂蟄時,常會低估其危險值而不及時尋找醫療救助。致死的主要原因是過敏反應。大量的估算顯示,在總人口中,1%到7%的人會出現過敏反應。而在養蜂人中,這個比例則提升到22%,因為每多咬一口反應就會嚴重一分,需要注意的是近幾年的過敏症顯著增加蜂毒裡究竟有什麼成分?在實驗中與馬蜂毒相似的毒會造成下面一系列致命症狀,像發癢、蕁麻疹、高燒、恐懼、呼吸短促、腹痛、眩暈、嘔吐、窒息、思維錯亂、即將死亡的感覺、失去知覺、有時甚至造成死亡。蜂毒中最致命的元素是蜂毒肽,蜂毒肽是種能破壞紅血細胞的肽,它激活多種能誘發炎症的物質,增強血管壁的滲透性,分解肌肉。最糟糕的是磷脂,佔到毒素中的10%至12%s。磷脂能破壞細胞膜,進而破壞細胞本身。另一種物質「組胺」會引起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腫脹、細支氣管痙攣和血壓下降。最後,透明質酸酶這種酶破壞黏多糖,進而導致瘤腺體快速擴散。
眾所周知,蜜蜂是種努力工作而又有紀律嚴明的動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獨特的做愛方式。蜜蜂的繁殖方式只能用「令人震驚」來形容。而與此同時,它們的繁殖方式又屬於一場最美麗卻又最可怕的大自然戲劇。蜜蜂結對的過程是非常令人驚異的。
成千上萬的蜜蜂飛湧到空中,形成一個蜂群,然後飛到離它們的蜂巢2.5至3英裡的地方。蜂群裡的蜜蜂大部分是工蜂,即不育的雌蜂組成。一隻蜂王有5到7隻專門負責交配的雄蜂。蜂群一成型,蜂王就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味吸引雄蜂。她可以和多個雄蜂交尾,最起碼她要獲得足夠的精子完成受精,她才會停止交尾。交尾後,雄蜂的生殖器經常會斷掉,保留在蜂王的生殖器內,因此雄蜂會即刻死去。順便一提 悲劇也同樣會發生在母蜂身。由於採粉並不是雄峰的工作,蜂王受精以後,雄峰就沒有用了,因此而被其它蜜蜂趕出蜂巢,最終死於飢餓。
現在提到了雄蜂,還有更重要的工蜂。我們終於貼近了我們的主要問題,蜜蜂會蟄蜜蜂嗎?
好,大家都急不可待了。我們馬上揭曉答案:是的,一隻蜜蜂會蟄另一隻。原因有很多,我們先從外部的威脅說起,來自其它群體的蜜蜂們會襲擊另一個群體的蜜蜂,來獲得好處,比如偷蜂蜜。在這種情況下,當它們要入侵蜂房和蜂巢時,它們會被領主們攻擊。蜜蜂種族中的其它代表也可能會攻擊。大黃蜂就經常如此,把侵略者蟄死。但更多的時候就是咬一口,把侵略者驅逐出去。有趣的是像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黃蜂能躲在敵營內部,甚至成為其中一員。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叮咬之戰外,有些蜂種的工蜂有它們獨有的技巧以抗衡外來威脅。比如說,在與個子比它們大數倍的大黃蜂作戰時,它們就會大批大批地圍住大黃蜂,形成一個舞圈並快速地煽動翅膀,振動空氣。由於這一舉動,圈內的溫度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繼而殺死大黃蜂。當然,其中一個最殘忍卻又最具戲劇性的,同時又是動物界中常見的蜜蜂之爭,就是雌性蜜蜂間的競爭。
蜂后對其它蜂群入侵的工蜂並不特別感興趣,無論工蜂如何威脅,她也只會蟄咬、叮死她的競爭對手。新任蜂王一旦掌權,就開始為蜂群繁衍。一旦發現有僅僅是正在發育中的蜂王,就會毫不遲疑地將它們蟄死。但不要把蜜蜂想成魔鬼,這些身穿條紋的小小化學工程師和微生物學家們為動物界、植物界和人類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同一種對人體造成不良反應的蜂毒也會有治療的效果。蜂毒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刺激免疫系統、降低血壓、減緩炎性過程病變、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致病活動,使心臟正常活動,減輕抗凝血反應。由於具有抑制痙攣和止痛的作用。蜂毒肽能夠刺激酶和內分泌系統。總而言之,就是創造了奇蹟。蜂毒甚至能救人的性命。舉個例子來說,27歲的美國人埃莉·洛貝爾說是一大群蜜蜂蟄了她才把她從可怕的致命疾病中救起。她的病是從其它的昆蟲——扁蝨——那感染的。扁蝨傳染的細菌使她患上萊姆關節炎,僅一年不到就令這位年輕女性n成為一個身心殘疾的人。她甚至不能正常思考。這樣生活了15年後,埃莉搬到加利福尼亞州準備等死。就在那裡,她受到一群非洲混種蜜蜂的攻擊,她覺得她必死無疑。然而她並沒有死,相反,她從可怕的疾病中康復了。顯然,蜂毒所含的物質消滅了致病的細菌,這種物質正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蜂毒肽。只要用量合適,在特定的條件下使用,蜂毒肽可用作一種有效的抗菌劑。
蜂毒肽能輕而易舉地殺菌,而且不會有過度的化學反應。它還能攻擊並殺死多種細菌和真菌,許多研究者認為利用蜂毒,我們或許可以治療關節炎、多種硬化症,甚至可治療癌症傳染病。蜂毒肽能破壞有細胞膜保護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且不損害其他人體細胞。而病毒卻沒有進化出抵抗蜂毒肽的機能。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公布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組長及編輯員之一約書亞·胡德在記者發布會上稱蜂毒肽能病毒不再具有傳染性。理論上說,病毒是不能在此情況中存活的。因為外層的防護對病毒而言至關重要。
未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通過注射把攜帶蜂毒肽的特殊納米粒子注射到人體循環系統中,從而清除愛滋病病毒。如此看來,蜂毒就好比核能源,全看你們怎麼使用。而未來,這些嗡嗡作響的昆蟲將會讓人感到驚豔,而不僅僅是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