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場所是家庭,父母是孩子最長久的老師。正因為如此,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讓孩子在發展中獲得堅定的力量,從而獲得更加心滿意足的人生。「內心引力」專欄試圖從孩子閃閃發光的成長故事,解構其身後的家庭教育,為廣大家長提供一個有經驗、有實證的交流平臺。
小澍一個人對著譜子試弦,老師胡爽則坐在牆角聽,並用腳打著拍子,用手敲著桌子,嘴裡時不時冒出一句:「柔和一點,這個音高了。」事實上,這樣的音準,需要經過很專業的訓練才能感知。小澍不慌不忙,他幾乎能夠很快響應老師提出的要求。有時也會停下來與胡爽交流幾句。大調拉一遍,小調拉一遍,只有這樣一遍一遍地練習,一年一年的重複,小提琴才可能得到提高。胡爽的練習室很小,幾乎只夠一個學生與一個老師使用。牆邊擺著兩張椅子,小澍的母親裘春霞每次都坐在這裡等待。儘管對於兒子和老師音樂交流不是太懂,但也很投入,就連打個噴嚏她都會躲得很遠,生怕影響了兒子。「手要去找最舒服的位置,每個人的手都是不一樣的。第一個音要準,因為就算後面調準,也沒有用了,聽的人已經對你有了判斷。所以考試也好,演奏也好,小提琴手都沒有第二次機會。」胡爽說。裘春霞告訴我,10年了,這裡的一切都和從前一樣。改變的是小澍。這個安靜而內斂的男孩,走在人群中也十分普通,但只要他拿起琴弦,便如同夏日裡不斷向上伸長的樹,展露出蓬勃的姿態。
1
小澍是個幸運的孩子,對於交響樂的喜愛,在他的嬰兒時期就顯露出來。大概1歲半的時候,只要在音樂時間打開CCTV8,小澍就會變得認真而安靜。先是來幫忙帶孩子的家政阿姨注意到了他的喜好,後來,就連父母也發現,小澍喜歡拿著兩支筷子模仿交響樂團裡指揮家的動作揮舞,幾乎能夠記住整首曲子的旋律。再後來,小澍收到人生的第一把小提琴。那是一把玩具小提琴,卻讓3歲的他愛不釋手。既然孩子這麼喜歡,不如學一學。父母本著樸素的育兒理念,開始為小澍四處打聽教琴的老師。終於找到了一級演奏員、貴州省音樂家協會小提琴學會會長胡爽,他的學生謝靜靜。於是,4歲的小澍,背著一把1/16的小提琴開始接受謝靜靜的啟蒙教育。
「謝老師很溫和,說話的聲音也細細的,她就想一步一步地把我帶出來。」小澍說話聲音也很溫和,對於恩師的耐心指導,心懷感激。但是,為什麼小澍能夠學好小提琴,而別的孩子未必,裘春霞一語道出玄機:「他是一個宅男,可以一個星期不出門的那種,而且他似乎也不太喜歡熱鬧。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一兩個性格相投的孩子玩。」這樣的性格賦予了小澍在小提琴學習中更多的定力。「你想想,一個4歲孩子夾著琴在房間裡面走來走去,可以走20分鐘。」裘春霞說。相對於枯燥的基礎訓練,為了讓兒子感受到小提琴的美好。裘春霞與丈夫熊偉,幾乎用所有節假日帶著小澍滿世界地「追音樂會」。除了貴陽本土的音樂會,重慶有就去重慶,上海有就去上海……「我們記得第一次去聽上海的辰山音樂會,是在一個很大的植物園裡,白色的舞臺,綠色的草坪,唯美的燈光,音樂在夕陽中奏響,真的太美了。這個音樂會我們追了3年。」裘春霞說。雖然「追音樂會」的成本不低,但這卻成為了小澍一家最嚮往的事情。「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心懷美好的,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了他心中的嚮往。」熊偉說。
2
為了讓兒子養成良好的學琴習慣,小澍一家放棄了電視娛樂。如今,走進小澍家的客廳,正對著沙發的是一面書牆。「除了特別喜歡的動畫片,小澍幾乎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但對於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他可以看上200多遍。我們開始不理解,後來明白小澍對於喜歡的事物,非常專一。這種內心特質,決定了小澍可以不斷重複地練習小提琴。」熊偉說。每個孩子都有獨特內心,在於父母能否去正確地發現與客觀地認識。對於小澍來說,父母影響了他卻並沒有逼迫,只是努力為他創造一個平和的外部環境,讓他在其間恣意暢遊,投入自己的全部熱情。「做家長,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孩子內心的需要。」裘春霞深信不疑,「說不焦慮有點假,但不要過於焦慮。孩子只要在一個大區間內走,就算有點偏差,也沒有關係。」 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孩子,是熊偉夫婦的育兒經。如果孩子的某項專長有潛力就去挖掘,但父母不可偏執,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
參加比賽則是熊偉夫婦培養孩子的又一個秘訣。八九歲的時候,小澍第一次在全國小提琴邀請賽上拿到該年齡組的銅獎。100多個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比,拿到銅獎的小澍還是有些失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還是想要拿到更好的成績吧。」小澍說。和體育運動一樣,如果光練不比,很難有質的提高,參加適合的比賽可以讓孩子在大浪淘沙中檢驗自己,樹立目標。「也可以檢驗他是否真的喜歡這個項目,能夠經受打擊,堅持下去吧。」熊偉說。自那之後,小澍對小提琴更加用心,日以繼夜,風雨無阻。他很快拿到了貴州省第一屆小提琴比賽該年齡組別的金獎第二名,以及貴州省第二屆小提琴比賽該年齡組別的金獎第一名。此外,還獲得了中央音樂學院邀請的全國小提琴比賽銀獎,在全國琴童中嶄露頭角,就連一向嚴厲的胡爽也說,「很不錯了。」
3
「我不太贊成教育裡面的取長補短,而是要揚長補短。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所以我們很早就明確以後考音樂學院的目標,一直向著目標前行。」裘春霞說。
不過也有遺憾的地方。過早顯露出來的小提琴天賦,使得小澍花在練琴上的時間相對較多,花在文化課學習上的時間相對較少,造成了如今文化課的學科成績不均衡。在熊偉夫婦看來,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因為對於想要走專業的孩子來說,每天一個半小時的練琴時間實在太少。如果一輩子要拿著小提琴,或早或晚都會面對因為小提琴而帶來的挫折。挺過去了,就會和小提琴走得更加緊密,會離自己的目標更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是小澍必須面對的。而所謂父母教育,應該也是幫助孩子如何在挫折中成長。「小時候和小提琴在一起覺得這個東西很有趣,能夠發出各種聲音,慢慢地,當我也會用小提琴演奏曲子,忽然覺得自己很棒,再後來參加各種比賽,對於小提琴也獲得更高層次理解,我能夠感受到音樂裡的美好。比如』前奏曲與快拍』有著很強的表現力,可以磨礪技術;而海頓的音樂性很強,沒有太多技巧,卻是精神上的享受。我想我會一直演奏下去,把它當做自己過硬的本領。」喜歡獨處,喜歡思考,14歲的小澍慢慢地說著,眼睛裡洋溢起明亮的神採。他說,用物質滿足欲望,所得到的快樂轉瞬即逝,而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那種快樂才是長久的。
採訪手記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
家長們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能說會道,如果孩子性格內向、安靜少言,便擔心他以後要吃虧,所以想法設法地希望通過後天的培養、訓練,讓孩子變得「大方」起來。其實性格內向並不等同於反應遲鈍,內向的孩子只是對於外界的刺激反應不同,腦迴路更長。就像上文中的小澍,面對問題,他只是比同齡人更穩得住,一定要經過反覆思考,想清楚了才有所有行動。這只是一種看起來的「沉默」,事實上並非如此。內向的孩子不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卻更喜歡獨處與思考、進行自我對話罷了。當環境安靜、外界刺激減少時,他們的天賦則被逐漸放大。小澍就是這樣的孩子。對於其他孩子來說,也許有些枯燥的小提琴訓練,在小澍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堅持,而正是這種堅持,釋放了他在小提琴上的天賦。採訪中,小澍告訴我,曾有同學聽著他的琴聲流下眼淚。很難想像一個14歲的男孩,能夠通過琴聲傳遞出這樣的能量,但性格內向的小澍做到了。所以說,內向並不是一件壞事,家長們不應該給性格內向的孩子貼上「低人一等」的標籤。正如小澍母親說的那樣,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去發現孩子的內心需求,引導孩子兌現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尋找正確的人生方向。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曹雯
圖/受訪者提供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 嶽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