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助理教授米勒整理拉登詩集:
「我們總是對魔鬼一無所知」
拉登花費了數年時間來磨練他自己的觀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政治平臺。有時他很極端,他甚至將非穆斯林群體稱之為「狗」,但他也要求追隨者們對西方政府要文明一些。
時代周報記者 葛傳紅 發自上海
對很多人來說,賓·拉登不過是個野蠻人,但在穆斯林世界,他被很多年輕人看作是一位反西方的鬥士。9·11之後,美國便懸賞數千萬美元要拉登的人頭,但他卻始終「逢兇化吉」,至今逍遙法外,還時不時躲在某個山洞裡向世界發表講話。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助理教授弗拉格·米勒看來,拉登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詩人」。去年,米勒整理的拉登詩選刊登在10月號的《語言與交流》雜誌上,他還準備撰寫一本書,分析拉登的詩歌及其在「聖戰」中的作用。
在5年時間裡,米勒對拉登的錄音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據米勒介紹,這些錄音帶大部分都是拉登的私下談話,很多並非正式場合。米勒還發現,拉登常在演講中即興「嵌入」自己的詩作。米勒認為,「就是靠著這種魔力,拉登徵服了一個個穆斯林青年的心」。
時代周報:拉登是一位詩人,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毫無疑問,它展現了拉登的另一面。但是,你是如何得到這些詩歌的呢?
弗拉格·米勒:錄音帶2001年12月7日由美國有線新聞發現於阿富汗,然後轉交給聯邦調查局。隨後,這些錄音帶便被轉交給一些大學進行研究,現在全部藏於耶魯大學,預計2010年會全部向社會公開。大約是在5年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找到我,他們要我辨認拉登錄音帶是否含有某種要傳給恐怖分子的「信息」。就這樣,我開始接觸到拉登的這些詩集。
時代周報:這些錄音帶的真實性可靠嗎?
弗拉格·米勒:大約有1500盤錄音帶,其中有一部分並不是特別清楚可聽,時間跨度大約在1988-2000年之間,真實性都已經經過鑑定,大體上是可靠的。其中,大約可分為3個時期。第一時期是80年代。大多是對家鄉民眾的演講,主要是對抗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第二時期是90年代中期,這時主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蘇聯撤出阿富汗,拉登認為美國在波斯灣的軍事存在對整個穆斯林世界是一個很大的侮辱。第三時期是9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拉登瘋狂仇視美國,主張對美國發動聖戰,他也將美國駐紮在波斯灣的軍隊輕蔑地貶低為「沒有戰鬥力的雞群」。
時代周報:作為一個阿拉伯語文學學者,你如何評價拉丹的詩歌?
弗拉格·米勒:拉登是一個非常有素養的詩人,他善於靈活處理詩的韻律和節奏。
時代周報:透過這些詩作,人們該如何認識拉登?
弗拉格·米勒:拉登是一位富有號召力的宣傳家,他把新聞和激進的神學融合在他那充滿好戰內容的詩歌中,引發年輕人的興趣。他的詩中充滿了對美國的憎恨和仇視,自稱是美國的敵人。其實,拉登花費了數年時間來磨練他自己的觀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政治平臺。有時他很極端,他甚至將非穆斯林群體稱之為「狗」,但他也要求追隨者們對西方政府要文明一些。實際上,從拉登的一些詩歌裡可以看出,拉登是一個非常冷靜的人,他朗讀詩歌時的語調有時顯得很溫和。
時代周報:有專家說,拉登的詩歌很具有戰鬥性,請問你如何看待拉登詩歌中的這種鼓動性對恐怖活動的影響?
弗拉格·米勒:我其實並不想將拉登的思想簡單化,而是試圖對其做更深的了解。毫無疑問,拉登需要對很多恐怖襲擊負責,我們總是對自我進行良好的教育,但卻對魔鬼一無所知,這是一個很大的理解問題。這些錄音帶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一些我們至今還不太了解的事務,其中便包括與恐怖活動聯繫的問題。雖然,戰爭的暴力和野蠻可以使任何人心生反感,但詩歌卻能將暴力升華到更高的道德層次。
舉個例子吧,在一次演講中,拉登講到《古蘭經》中關於「大象」的一個寓言,說是在阿拉伯部落時期,阿比西尼亞軍隊欲侵略聖城麥加的一處聖殿,當時敵人的武力非常強大,但阿拉伯人憑藉堅韌和奇蹟戰勝了敵人—拉登對聽眾說「鳥雀從口中丟下巨石將群象擊打得四處逃散」。我認為,這種想像誇大了阿拉伯部落抗擊敵人的力量,但這恰恰正是拉丹信念的主要源泉。
「戰鬥詩人」賓·拉登
米勒在課堂上常將拉登以及關塔那摩囚犯的詩用作教材,很自然,這種教學方法在美國社會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爭議。有些專家認為,拉登是一個虛無主義的歹徒,因此人們並無必要去探詢拉登的內心世界。然而,在米勒看來,「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覺得「即便是魔鬼,人類也有了解的義務」。
本報記者 葛傳紅 綜合報導
米勒教授今年40歲,生長於美國中西部,父親是一位律師兼高中法語教師。在17歲時,米勒作為交換生在突尼西亞學習過一年,回來後便考入美國名校達特茅斯學院攻讀阿拉伯文學專業,後來又到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最後在密西根大學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作為一位人類學學者,米勒天生對語言感興趣,尤其對阿拉伯部落語言著迷。博士畢業之後,米勒便投身於阿拉伯語的教學工作,目前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阿拉伯語詩歌課程。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反恐問題專家法汗拉·阿里認為,米勒研究拉丹詩歌的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正揭示一個人類思維尚未到達的領域。
把「煎雞蛋」當做一次戰鬥
2001年秋季,9·11事件爆發一個多月之後,美國便對阿富汗展開猛烈的軍事行動。當時,居住在阿富汗堪大哈的拉登在一個漆黑的夜裡倉促轉移,由於走得太過匆忙,結果遺失了很多東西,而這其中便包括拉登日常生活記錄的全部錄音帶。
2001年12月7日,這些錄音帶被CNN發現,隨後便轉交給聯邦調查局(FBI)。之後,這些錄音帶便被轉交給一些大學進行研究,現在全部藏於耶魯大學,據米勒介紹,預計在2010年將全部向公眾開放。
對於拉登留下的數量龐大的錄音帶,聯邦調查局只好委託大學及一些研究機構進行研究。由於精通阿拉伯語,米勒很自然就成為研究錄音帶的成員之一。
米勒說,在一盤錄音帶中,有一個低沉的聲音讓他感到震撼。有一天早晨,一位在爐子上做早餐的穆斯林教士喋喋不休,仿佛在策劃一次重大的襲擊似的。但最後,米勒終於搞清楚了,他不過是在向一群「戰士」講解如何煎雞蛋而已。
「這個小細節告訴我們,聖戰的中心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米勒說:「這表明他們的生活其實很枯燥,他們每日都在等待聖戰的早日到來。因此,他們在無聊中,很方便地將早餐比作一次襲擊,這表明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具有高度戰鬥性的。」
不僅如此,據米勒介紹,拉登還在一首詩中高度讚美了極端恐怖分子襲擊美國「科爾」號軍艦的事。2000年10月12日,美國「科爾」號驅逐艦在葉門南部亞丁港發生爆炸,1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死亡,35人受傷。襲擊者主要是來自阿富汗和埃及等國的極端分子。這首詩是拉登在他兒子的婚禮上宣讀的,當時出席婚禮的數百名阿拉伯武裝分子高聲叫好。詩中寫道:
東方的兄弟們已準備好了裝備
喀布爾戰鬥的駱駝已準備出發
一艘驅逐艦,甚至是最勇敢的人
也會害怕,它在公海引起了恐懼
它在傲慢和虛力籠罩著出海
在巨大的幻影之下,它慢慢地
向其死亡而行,等待它的是
一隻不時出沒在波濤中的小船。
「他的詩像恐怖片」
據米勒介紹,拉登在錄音帶中也回憶起在阿富汗抗蘇戰爭的歲月,他將戰死的人稱之為「烈士」。在一首詩中,拉登寫道:「真主已經賜予他們以榮耀,而烈士們不會因此感到任何疼痛」。除了詩作外,拉登從1990年開始在一些婚禮和宴會上進行祈禱朗誦,這些作品後來也被錄了下來。
米勒認為,拉登深諳作詩的技巧,尤其是拉登詩作中的意像很豐富,但大體上體現了兩個主題:一是頌揚青年們的勇氣;二是頌揚真主的偉大。
然而,許多阿拉伯問題專家並不同意米勒出版拉登的詩歌,一位學者說:「他的詩歌看起來幼稚而野蠻,就像恐怖大片一樣。」比如以下這首:
投入戰爭的硝煙中,
是真正含笑的英雄。
他們勇往直前,直到
刀刃被鮮血染紅。
真主不會讓我的眼睛
從最傑出者身上移開,
哪怕是一點點,直到
他們最後英勇的倒下。
對此,米勒回應說,從拉登的這些詩作中可以解讀出他的部分性格。比如,拉登愛吟《古蘭經》和聖戰者的詩,內容大多充滿了對美國的仇視。米勒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了解一個魔鬼遠比了解一個正常人要困難,這也正好凸現了研究的價值。」
事實上,拉登常常以「戰鬥詩人」自居,將自己打扮成一位「大無畏的反美戰士」。拉登最愛吟誦的是一首無名聖戰者創造的詩:「我是美國的敵人,至死都不會改變。它是毀滅之源,它是罪惡之枝。」
米勒認為,「這凸現了拉丹的世界觀,拉登是一個求索者,但他的悲劇在於他不能預計未來的事情。」不過,米勒也認為,「如果拉登還活著的話,他依舊仍在寫詩。」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