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美食更是享譽海內外,倍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歡,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國外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特意品嘗中華美食。因為我國國土巨大,又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根據各地飲食習慣,形成了當前的八大菜系,各地菜系風格口味各有千秋。
魯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自然是擁有花樣繁多數不勝數的傳統特色菜,而今天要說的這一道菜,更是其中的珍品之一,不是一般人能夠吃的上的,因為其數量真的是十分稀少,而且生長環境又極為挑剔,它就是泰山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是泰山地區的特產,野生赤鱗魚僅在泰山黑龍潭、桃花峪等泰山較陰暗的深水中有生長,野生赤鱗魚極其稀少,同時又因為其味道極其鮮美,與富春江的鰣魚、青海湖的鰉魚、洱海的弓魚、油魚並列我國五大名魚。
赤鱗魚人工飼養的難度很大,離開泰山水就難以存活,自古就有「赤磷不下山」的說法,早先曾有人用大水缸試著養過赤鱗魚,但是這種魚遇到酷暑就會死亡,遇到下雨天又會往外跳,就算封住水缸口,放在陰涼地,最多也就活十幾天。不過好在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赤鱗魚的人工養殖問題也在逐漸得到解決,相信用不了多久赤鱗魚就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了。
相傳古代帝王封禪泰山祭拜天地的時候,每每都要選擇食用赤鱗魚,其中乾隆皇帝對赤鱗魚的喜愛最盛,據說乾隆皇帝每次路過泰山,都必吃此魚(赤鱗魚:我犯了什麼錯?)。赤鱗魚之所以這麼受歡迎,除了肉質極其鮮美而無腥味之外,還有一點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夏日置魚於巖石上,經烈日曝曬可以化油而流。」
在《泰山藥物志》中記載,泰山赤鱗魚有補腦益智、生清降濁、養顏補氣、延年益壽、明目聰耳、堅齒健身的功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珍貴食材。為了保留更多赤鱗魚本身的美味,在烹飪赤鱗魚的時候也選擇了最簡單的烹飪方法——裹上乾麵粉用油幹炸,烹飪本就如此,越是天然的食物,烹飪手法反而越是簡單,為的就是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
對於像赤鱗魚這種食材,相信任何菜系的做法區別都不會太大,中國菜講究的就是讓食材充分發揮自己的原有味道,尤其是赤鱗魚這種珍貴食材,對香料的運用就更加謹慎。不過可惜的是目前的赤鱗魚人工養殖規模還是較小,而且售價十分昂貴,普通人想任性吃到赤鱗魚怕是還要繼續等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