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裡收藏的紅軍被單原物)
白色底布,淺灰色蝴蝶花紋,雖然年代有些久遠,顏色已經泛黃,但依然潔淨光滑……
「這是一床『珍貴』的綢緞被單,它記錄了項英同志和於都百姓的一段『親密友誼』。」坐落在江西省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向筆者介紹道,關於它的由來,得從當年紅軍留守於都時說起。
中央紅軍從於都出髮長徵後的1934年12月,以項英、陳毅為領導的中共中央分局轉移到了黃麟鄉井塘村,項英等中央領導被安排住在村民謝招娣家裡。聽說紅軍要在家裡落腳,謝招娣十分高興,一家人一邊為項英等人騰房間、打掃衛生,一邊忙著幫紅軍搬東西,安排住所,但她並不知道項英是紅軍的高級領導。
隨後的日子裡,謝招娣時不時地送一些黃元米果、花生、鞋墊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給紅軍戰士,幫助他們洗衣服、洗被褥。項英的妻子張亮和紅軍戰士們也經常幫助謝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掃衛生,長期的相處讓彼此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對方看作自己的親人。
轉眼到了1935年春節,革命形勢對留守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十分不利,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加緊了「清剿」,紅色蘇區只剩下於都部分區域,且日益縮小。為了輕裝上陣,更為了表達對謝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離開井塘村的頭一天晚上,張亮把隨身攜帶多年的一床綢緞被單送給了自己的親人——謝招娣。
紅軍走後,謝招娣一直不捨得用這床綢緞被單,而是把它收藏起來,視為寶貝加以保護,她決定等紅軍回來後再交還給紅軍。不久後,國民黨兵來到井塘村搜查,把全村的「老俵」趕到村裡的曬穀場上,威脅大家要把收留的紅軍傷病員和紅軍物品統統交出來,否則,一旦發現就格殺勿論。
「老俵」們一聲不吭,守口如瓶,更不用說主動交出紅軍的傷病員和物品來。於是,國民黨兵在村裡挨家挨戶地搜查,幸虧「老俵」們事先把紅軍傷員和紅軍的物品藏到了深山的巖洞裡,敵人在全村翻了個「底朝天」,終是一無所獲。
在以後的幾十年裡,謝招娣一直珍藏著這床珍貴的綢緞被單,去世前她把被單交與家屬鍾正予,並叮囑鍾正予一定要保管好。2004年,于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間,鍾正予主動把它捐獻給了縣博物館。被單珍藏至今,那段故事也在民間流轉至今。
「說這床被單『珍貴』,說得就是它代表著當時蘇區幹部與群眾的魚水情深,以及蘇區百姓擁紅護紅的赤誠之心。」張小平說。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紀委監委)
責任編輯:杜汶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