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理想節目 看理想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明明開始現代化,為什麼卻走上法西斯之路?
1895年開始,短短幾十年的日本,如何狂熱擴張,又怎樣走向自我毀滅?
看理想最新節目《日本帝國興亡史:1895-1945》將為你抽絲剝繭,從歷史視角解答以上這些問題。節目現已上線看理想App。
復旦大學歷史系青年研究員、東京大學博士商兆琦,將從「內政、外交、軍事、歷史人物」4大關鍵詞出發,一檔節目涉及日本的政治史,外交史,軍事史和人物史,帶你重新理解這50年間日本帝國驟興驟滅的歷史。
▼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立刻收聽「日本帝國興亡史」
01.
梁文道:為什麼要聽這檔節目?
100多年來,中國人與日本似乎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情意結。
回想以前,在清末的時候,當時中國就有很多的政治家、革命者以及知識分子,對於日本充滿了各種各樣矛盾的感情。
比如說日俄戰爭,明明大部分的陸地戰爭都是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進行,造成了生靈塗炭,但是日本戰勝了俄羅斯,卻讓當時很多中國的人非常興奮,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原來亞洲的國家、後發的國家,是有可能擊敗老牌西方殖民帝國的,也就是說,日本算是亞洲興起的第一個強國,至少在近代如此,這一點讓很多中國人覺得看到了希望。
我們看到近代以來,我們有一批一批的留學生,在日本學成歸國,我們在日本學回來了很多的革命思想,甚至帶回來了最早的馬克思主義。
然而,我們今天大家都曉得,日本又帶給我們巨大的痛苦。
從甲午戰爭開始,一直到後來的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今天都讓很多中國人印象尤深,相關的電視劇、小說、電影,作為題材是屢拍不絕。到現在,很多人一談起日本,似乎還會咬牙切齒,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有沒有試著,從日本的那一面,去考慮這一切背後發生的邏輯?
有沒有試過從日本學者的研究,站在日本的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去重新思索,日本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地成為一個當時在世界上面佔據了一方角落的霸權?
日本如何可能,自從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成為一個全球強國,在林立世界舞臺之上?但是為什麼又必然走向後來的擴張之路?
我們說必然,但它真的是必然的嗎,還是偶然的?
這段歷史,今天重溫,不只是因為跟我們中國人息息相關,我們需要了解另一方的故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也需要思索——
在大國崛起的過程當中,面對著怎麼樣的誘惑、面對著怎麼樣的機會、如何避免以前的人所犯的錯誤,如何為自己找到一個更清晰、更可行的前路?
這就是我們推出這一檔節目《日本帝國興亡史》的基本立意。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近現代史,如果你想了解,日本侵華戰爭背後種種深沉的歷史原因,這是唯一的選擇。
02.
商兆琦:這檔節目將幫助你了解什麼?
成功的經驗往往可以複製,但是失敗的教訓總是被遺忘。
因為人類不願意吸取教訓,所以歷史經常上演重蹈覆轍的悲劇。了解日本的失敗,或許能讓這段失敗的教訓遺忘得慢一點。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近代化,經歷了很多曲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終失敗了。因為明治時代結束後僅僅20多年,日本就異變為了一個「天皇法西斯主義」國家,成為亞洲人民和世界文明的大敵。
關於日本在近現代異化的故事,在之前我的節目《明治維新10講》開了個頭,這次的節目可以好好說一說異化的具體過程。
這個節目的標題《日本帝國興亡史》,之所以取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我想圍繞下面這個問題,展開這段講述,這個問題就是,日本是如何對外擴張的,又是如何自我毀滅的?
日本的對外擴張和自我毀滅,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吹氣球,氣球吹得越大就越危險,越接近破裂。
當日本把版圖從區區四島,瘋狂擴張到半個亞太地區的時候,也就是它即將破裂成碎片的時候。可以說,日本的對外擴張和自我毀滅,是並列前行、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
這個節目,我不光會介紹這樣一個歷史進程,還會和你一起分析,這個進程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具體來說,就是希望幫助你了解:
第一,究竟是怎樣的內部結構,支撐了日本的對外擴張,又導致了日本的自我毀滅;
第二,在這樣的歷史過程裡,日本的天皇、政治家、官僚、軍事精英和普遍民眾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
第三,作為這一進程外部背景存在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期,世界局勢的演變。
關於這50年的日本史,你在中學的歷史課上多少都學過了一些。無論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關於這些歷史事件,就算不能講出個來龍去脈,也有個大致的印象。
不過,促使這些歷史事件形成和發生的背景、事態發展的具體過程、主要人物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的動機和構想,包括他們推動事態發展時採用的伎倆,關於這些你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而且,如果要進一步追究,這些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發生機制,比如說政治制度作用,社會的變遷和國際秩序的演變,那就需要更加專業的研究和分析。
為了弄清楚日本為什麼對外侵略,以及是怎麼對外侵略擴張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深入到日本當時歷史脈絡中去,從國家制度,權力構造,從政治精英和軍事精英的構想,從國際環境的變遷中找尋答案。
03.
聽完這檔節目,希望你能收穫什麼?
介紹這樣一段歷史,就如同在迷霧中攀登一座大山。為了不迷失方向,需要遵循一些線索,來指導我們的旅程。
我為你準備了「四條線索」:內政,外交,戰爭和歷史人物。
簡單來說,內政,是國內的體制和政策;外交,是對國際體系的適應和應對;戰爭是有組織的暴力衝突。
戰爭又可以分為內戰和外戰。內戰是為了改變國內的體制和政策,外戰是為了改變他國的體制和政策,進而影響國際秩序。
日本在這50年間經歷過數次外戰,但沒有打過內戰。不過,如果我們把軍事政變,比如說五一五事變和二二六事變等看作內戰的話,那麼日本的內戰一點也不少。
最後是歷史人物。社會是一撥又一撥的人進行角色扮演的舞臺。各種角色之間不斷的、無數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歷史。
所以說,沒有人物就沒有歷史。
這個節目會涉及日本的政治史,外交史,軍事史和人物史。
我會努力把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編織串聯起來,構成一幅比較完整和立體的畫面,呈現給你。
說完了四條線索。接下來說一說我們節目的態度和立場。
日本這50年的歷史,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那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這段歷史呢?
坦白來講,我們很難心平氣和,置身事外來討論這段歷史。這首先是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之深,帶給中國的苦難之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遺忘的。
其次還有一些右翼份子和不負責任的政治家,屢屢想要正當化這段罪惡的歷史,模糊日本的罪責。
對此,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個立場是:侵略就是侵略,罪行就是罪行。
日本犯下過滔天罪行,是責無旁貸的加害者。不管提出多少藉口,都不能否認這一點。堅決譴責殘害生命的罪惡,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人類道德的維護,也是我們講述這段歷史的底線。
節目的第二個立場是,「論據在前,觀點在後」,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展現這段歷史。
雖然我們對日本的侵略保持義憤,但是我們不能讓「態度」取代「事實」,不能讓「觀點」大過「論據」。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文章,總是先確定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再找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觀點在前,論據在後」是無法揭示出歷史的紛繁複雜的面貌,也做不到對歷史的真正反省。
所以,這個節目首先不是要抨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批評日本右翼對歷史的篡改。而是想要客觀,準確地分析和揭示出日本帝國的形成,發展和崩潰的歷史軌跡。
或許有的朋友會擔心,如果也把日本的視角引入進來,來理解了這段歷史的前因和後果,是不是意味著對日本的罪行進行辯護呢?
我想,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就像科學家研究一種病毒,研究它的發生機理,這不是要為它們進行辯解,而是為了要從根本上克服它們。
歷史研究,歸根究底是為了理解過去,為了搞明白人類究竟是個什麼存在,這個最根本的問題。
最後,這個節目的目標只有兩個:
第一,做一座橋梁。
把學術界的成果儘量通俗易懂地介紹給你。
第二,做一把梯子。
幫助你從已經習慣了的視野中解放出來,看看不一樣的歷史面貌。
至於這兩個目標能否實現,只有請各位聽眾朋友來判定了。
節 目 主 講 人
▼
節 目 詳 情
▼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進入節目閱讀原文
原標題:《梁文道:如果你想了解近現代的日本,這是唯一的選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