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的確,狂犬病的病死率接近100%,但考慮到風險、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乃至衍生的一些負面狀況,加之人們與貓狗接觸是如此頻繁,讓人們一旦被抓被咬就去打針,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文 | 丁陽
昨晚,有媒體報導「29歲男子注射狂犬疫苗三天後死亡,蘇州藥監局已將疫苗送檢」,這是繼上月一連雲港女童疑似注射狂犬疫苗後死亡的又一案例,引發了不少關注,乃至恐慌。而觀察新聞下面的網友留言,可以發現,當今中國社會對狂犬病及狂犬病疫苗的看法是異常複雜的,還有很多誤解,這不是一個理想狀況。
切不要因這兩起新聞就認為狂犬疫苗質量和安全性有問題
在媒體報導「29歲蘇州男子注射狂犬疫苗三天後死亡」之後,微博上疫苗領域的知名大V陶黎納醫生(ID:疫苗與科學)指出,「我希望媒體們不要把接種疫苗後死亡作為自己的興奮點。2013年底多起B肝疫苗接種後嬰幼兒死亡事件被證明是巧合,一波媒體們在那次學習了不少科學知識。然而事件過去5年多,有些媒體開始遺忘了,又開始折騰這類事件。其實,這就和報導某人吃飯後死亡一樣無聊。」
在陶黎納看來,沒有必要一出什麼事就立刻把問題聚焦到疫苗上面
作為一個嚴謹的醫療工作者,陶黎納的想法可以理解。他恐怕是認為,像這樣的報導,單是一個標題就能引發聯想——「這個人是不是因為注射疫苗才死的?」儘管報導實際上並沒有做出這種暗示,而且報導中採訪的廠家、醫生以及疫苗領域的專家均不認為病人死亡與疫苗有關,但人們的負面聯想只會越來越強烈,誰讓近年來疫苗有關的負面新聞是如此之多、如此之讓人憤慨呢?不出意外的,新聞下面出現了這樣的高贊評論,「為了保命去打疫苗,結果因為疫苗而死。」
還有人表示,儘管疫苗未必有問題,但打疫苗可能是沒必要的。有一條高贊評論是這樣的,「還不是無良媒體過度誇大狂犬病傳染途徑。貓理論上是可以傳播狂犬病,比如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傷之類,但事實上全世界真正公認是因為貓傳染狂犬病的例子少之又少。還是被家養接種過疫苗的小貓抓傷,完全就不用去打,我國每年注射的這麼多無用狂犬病疫苗,和國家不積極科普,任由恐慌情緒擴散有很大關係。」
毫無疑問,看到這樣的新聞,並看到這樣的評論,一定會動搖不少人對狂犬疫苗的看法,以至於一些人在被貓狗抓傷咬傷之後,會猶豫要不要去打疫苗。陶黎納醫生擔心的顯然正是這種狀況。在「連雲港女童疑似注射狂犬疫苗後死亡」新聞引發關注時,陶黎納撰文強調,該女童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而且是「必須接種」,因為根據新聞描述,女童是被小狗咬破了手指,已經屬於Ⅲ級暴露。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 版)》,Ⅲ級暴露就是必須接種狂犬病疫苗。「切不可抱有任何僥倖心理」,陶醫生如此寫到。
並且,他還認為事件中的狂犬疫苗不存在質量問題,還強調狂犬病疫苗是滅活疫苗,不含活的微生物體,不會造成接種者感染狂犬病。對於女童的死亡,他認為也不是過敏,而可能是偶合,與蘇州男子死亡新聞中疫苗專家王月丹的看法一樣。
連雲港女童與蘇州男子到底因何死亡,也許需要權威機構屍檢後得出最終結論(如果有的話)。而在此之前,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應當先尊重疫苗專家的看法,別輕易認為狂犬疫苗的質量和安全性有問題。
但被貓狗抓傷後要不要立刻打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疫苗的質量、安全性問題的確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但「被貓狗咬傷、抓傷之後是不是非得立刻打疫苗」這個問題,恐怕就不盡然了。
的確,狂犬病的病死率接近100%,但考慮到風險、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乃至衍生的一些負面狀況,加之人們與貓狗接觸是如此頻繁,讓人們一旦被抓被咬就去打針,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就算疫苗很安全,你也不會過敏什麼的,但你打車去注射疫苗的時候說不定還會遇到交通事故呢——這並不是開玩笑,視具體情況的不同,暴露後感染狂犬病的危險性有多大,實際上是值得認真討論的。檢索中文網絡,你會發現,這樣的討論相當之多,而且很多都是嚴肅討論,這反映出問題的複雜,以及人們對此的焦慮。
所謂衍生的負面狀況,2011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誰該打狂犬病疫苗?》曾做過集中報導,作者是狂犬病專家嚴家新。在他看來,中國有些人得了狂犬病恐懼症,簡稱「恐狂症」,成了幾乎可與「恐艾症」並駕齊驅的一種非常流行的心理疾病,「恐狂症的最常見表現就是濫用狂犬病疫苗,在明顯不該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也接種,甚至反覆多次接種後仍然憂心忡忡。」
嚴家新還寫到,「目前網絡上或實際生活中有關狂犬病的不科學言論泛濫,各種奇談怪論在』專家』和民眾中都相當普遍地存在,使得一些與犬、貓有接觸者(甚至完全沒有接觸者)長期處於恐懼之中,甚至發展成強迫症或』癔症』。有的人多次接種了疫苗,但仍每個月不遠千裡到武漢做抗體檢測,擔心「抗體一旦減少,狂犬病就會發作」。有的人自認病毒已潛入大腦,自己必死無疑,丟掉工作,成天上網查信息,在各種互相衝突的信息中無所適從。有的人懷疑疫苗是假的,懷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懷疑狂犬病毒能通過空氣傳播,懷疑護士,懷疑專家……成天在無盡的煩惱之中掙扎。」
嚴家新致力於消除人們對狂犬病的恐慌,在他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減少對狂犬病疫苗的濫用。
至於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也很好理解,5針全程疫苗,國產的要一兩百,進口的翻倍,加上去注射的來迴路費、誤工費、時間,不可避免地會讓人去想,有沒有可能不用打疫苗?或者是不是可以少打幾針?這都是很實際的問題。
關心這個問題的最典型人群,就是大城市裡的「狗奴」、「貓奴」。他們很想知道,如果是被自己或鄰居所養的寵物貓狗抓傷咬傷,是不是非得去打針不可。有些人堅定地認為,被確定打過狂犬針的家養貓狗抓傷咬傷,無須如臨大敵。
這個想法你不能說是毫無道理的。畢竟不同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對於衛生官員和醫生來說,他們通常比較保守,因此會強調狂犬病可怕的致死性,但對於經常接觸寵物的「狗奴」「貓奴」來說,打針帶來的各種麻煩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因此希望如果風險可控,能夠儘量簡單地處理。
這種不同的考慮,集中體現在不同人群對「十日觀察法」的理解上。
所謂「十日觀察法」,按照《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的標準表述,是指「暴露後預防處置應立即開始。如果傷人動物在10 日觀察期內保持健康,或經可靠的實驗室使用恰當診斷技術證明該動物未患狂犬病,則可以終止免疫接種。」但在嚴家新看來,《指南》對「十日觀察法」存在誤解,附加一些先決條件「實際上是全盤否定十日觀察法」,反映出一些衛生官員在這方面問題上的保守——事實上,儘管《指南》提到了「十日觀察法」,網上仍然有很多聲音認為在中國根本不適用。而一些醫生在提及「十日觀察法」時,也強調「暴露後預防處置應立即開始」,即先打針了再去觀察。
《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關於「十日觀察法」的描述
然而對於一些「貓奴」、「狗奴」來說,他們最看重的是美國疾控中心版的「十日觀察法」,按照美國疾控中心的說法,家養的貓狗如果在傷人的時候明顯看起來是健康的,就不用先注射,而是觀察十天再說,如果傷人寵物沒有什麼問題,那人也不用打針,如果出了問題,人再接種疫苗也不遲。
美國CDC關於「十日觀察法」的描述,明確表示被家養貓狗咬了無須立刻採取預防措施
對此也有不少爭論,有人強調美國的做法是因為美國已經基本消滅了狂犬病,而中國仍然屬於「疫區」,但也有人反駁,中國的城市也可以跟農村區別開來。
隨著寵物社會的不斷興盛,「狗奴」、「貓奴」的數量顯然會不斷壯大,被家養寵物貓犬弄傷後,到底該如何處理,會越來越成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目前中國社會的狂犬病防止狀況和輿論認知,讓這個問題顯得相當棘手。
要想辦法消滅狂犬病,才能徹底解決狂犬病恐慌
有沒有徹底解決狂犬病問題,乃至解決衍生的狂犬疫苗恐慌、「恐狂症」問題的辦法?
在嚴家新看來,是有解決辦法的。他曾指出,「世界上先進的國家把狂犬病消滅,靠的是把疫苗打給狗。」「對某一地區70%的犬進行持續和有效的免疫,就可以切斷狂犬病的傳播,達到消滅狂犬病的目標。解決狂犬病問題主要靠獸用疫苗而不是人用疫苗,靠農業部而不是衛生部。」而「中國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治標不治本。至今仍在承受此方向、路線錯誤的慘痛代價。」
他還引述,「WHO狂犬病專家2004年磋商會明確認定:狂犬病可以被消滅,北美洲、西歐、日本和南美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許多亞洲的國家或地區,如馬來西亞、臺灣、新加坡……也基本控制了狂犬病。目前在全球大約150個國家或地區中,有約一半已基本消滅了狂犬病,其中有約50個國家或地區多年的狂犬病例數報告都保持為零。」
在一些國家,犬只會被要求佩戴狂犬病疫苗注射徽章,徹底打消人們的擔憂
從輿論中可以觀察到的「狂犬病恐慌」以及相關衍生問題來看,快速消滅狂犬病是很有必要的,而一旦消滅了狂犬病,被貓狗抓傷咬傷之後要不要立刻打針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希望有關部門趕緊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