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成語「頂禮膜拜」出自清朝俞萬春的《蕩寇志》:「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意思是參拜人跪下後兩手趴在地上,用頭頂著受禮人的腳進行參拜。可就是這樣一種凡人參拜神明的禮節,卻被一位印度父親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並且不僅他自己如此,他周圍的人們都是如此。印度人都把這個天生面似大象的小孩視為神明化身。
01
在印度國內,有一位名叫普蘭舒的小孩,他本來應該是眾多不幸之人中的一位。在普蘭舒出生之時,他的父親只有一份臨時工的工作,而這個貧困的家庭此前已經有了好幾個小孩,普蘭舒的到來本就已經是雪上加霜了,更令家人難受的是這個孩子還是個畸形兒。
普蘭舒天生就異於常人,他的頭部看起來要比別的嬰兒要大上整整一圈,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突出。普蘭舒1歲之時曾被父母帶去醫院檢查,但由於當地醫療水平落後,醫生並沒有檢查出這個特別的小孩子有什麼問題。加之家裡的經濟情況,父母只好任由普蘭舒這樣成長。
沒有受到治療的普蘭舒長相越發怪異,隨著他頭部的持續增大,不僅額頭也變得十分飽滿,而且眼眶變得細長、眼窩深深地陷進了面孔之中,整個頭部看起來就像是大象的頭顱一樣。由於印度的宗教文化大行其道,周圍的人便紛紛將普蘭舒當作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象頭神犍尼薩」。
02
象頭人身的象頭神是印度教中最受信徒歡迎的神祇,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神和雪山神女精神結合產生的後代,因為代表著智慧和好運、可以破除一切障礙,而且擁有著眾多信徒。於是那些見到「象頭人身」普蘭舒的象頭神信徒無一不對他頂禮膜拜,漸漸地便有傳言稱他是「象頭神犍尼薩」轉世。
這導致了印度國內的象頭神信徒都不遠萬裡前來瞻仰、膜拜普蘭舒,並且為他供奉。信徒們的供奉不僅幫助普蘭舒走出了原本自卑的陰影,還為他們一家人帶來了不菲的收入。眼看著朝拜普蘭舒的信徒越來越多,他的父親便將見面場所從家裡換到附近的清真寺,這讓普蘭舒更顯得寶相莊嚴。
後來,印度國內的許多寺廟也開始邀請普蘭舒參加他們的宗教活動,並將其尊稱為「犍尼薩伯爵」。在與信徒見面之時,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們對「犍尼薩伯爵」的身份堅信不疑,全部聚集在一起,對著他頂禮膜拜,這其中也包括他的父親。
普蘭舒的父親一開始只是想藉此多獲取一些供奉,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讓家人們過得體面一點。慢慢地他逐漸被信徒們所感染,雖然因為能夠成為象頭神的轉世生父而自豪,但是卻認為自己不能夠以這個身份自居,便隨著眾人一起禮拜自己的孩子。
03
對於普蘭舒個人而言,他只是身體發育畸形,大腦的發育卻十分正常,他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人們這樣對待,不過普蘭舒表示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比起信徒們的頂禮膜拜,他更喜歡的還是學校裡同學和老師們的歡迎和尊敬,他們還經常會為普蘭舒贈送鮮花。
如今的普蘭舒雖然因為畸形的發育失去了行走能力,但是這和他頭部的畸形一樣並不影響他的生活,甚至還更顯得有神秘感。更何況作為全世界極少數不被歧視反而受到尊敬的畸形兒,上天和世人已經足夠優待他了,這些身體缺陷為普蘭舒和他的家庭所帶來的,遠比他們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隨著普蘭舒家庭條件的改善,他的家人能夠儘早送他去醫療技術先進的醫院裡檢查一下他的身體狀況,畢竟普蘭舒並非真正的神靈轉世,而很多先天畸形的人都很容易因病去世。
結語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的禍和福都是相互依存和轉化的,從來沒有單純的禍,也沒有單純的福。普蘭舒因為天生畸形之禍得到了被當作神祇禮拜之福我們固然為其高興,但是也不免擔心他的健康問題是否會因此而被家人忽略。
參考資料:
《蕩寇志》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