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2020-12-05 史家之韻

明太祖朱元璋在轉戰大江南北、問鼎天下之時,曾招攬了不少的奇人異士,他把這些人放在軍中,以窺探天意。其中,有不少儒、佛、道三教之人。

朱元璋手下最著名的奇人就是我們熟悉的劉伯溫,時人敬佩劉伯溫的才華,甚至將其與三國時料事如神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

實際上,除了劉伯溫外,朱元璋軍中還有一位道人——鐵冠子,一位仙人——周顛,這兩位異人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鐵冠子是一位道人,原名叫張中,江西臨川人氏,他少年時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遂放浪形骸,縱情於山水之間。

鐵冠子在縱情遊玩期間,竟然偶遇到世外高人,學到了能夠洞察天機的術數,一下子變得能掐指會算起來,他與人們談論禍福時,往往一言中的,神驗非凡。由於他平時好戴鐵冠,故世人稱之為鐵冠子或鐵冠道人。

1362年正月,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鎮守南昌時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到南昌視察,遇見了守將鄧愈所推薦的鐵冠子,便與這位奇人進行了一次談話。

朱元璋首先問道: 「我軍兵不血刃地取得南昌,這個地方的平民百姓從此可以休養生息了吧? 」

鐵冠子回答道: 「不能。此地旦夕之間當發生血光之災,廬舍盡成廢墟,宗教聖地鐵柱觀亦會毀於戰火,僅存一殿而已。」

由於是初次見面,朱元璋對鐵冠子的預言半信半疑。不料,這個預言在朱元璋離開南昌不久即變為事實。

同年3月,駐守南昌的指揮康泰造反,主將鄧愈死裡逃生,撤回了應天。朱元璋聞變,立即派大將徐達率部收復失地。

從此,朱元璋對鐵冠子感到心悅誠服,經常向這位道人請教一些疑難的國事。

過了幾個月,鐵冠子又露了一手,他預言應天城(今江蘇省南京市)中會有人叛變,建議朱元璋加強防範,以免遭遇不測。

這次朱元璋不敢掉以輕心,深居簡出,提高了警惕。同年七月,應天果然發生了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的事件。

邵榮與趙繼祖並非朱元璋的嫡系,而是郭子興的舊部屬,自從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與小舅子張天佑戰死後,邵榮便繼承了郭子興舊部屬的部分勢力,因而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朱元璋。

一山難容二虎,邵榮不甘屈居他人之下,有取代朱元璋之心,常常口出狂言,並聯繫趙繼祖等人找機會作亂。

1362年7月,朱元璋閱兵於應天三山門外,邵榮與趙繼祖率領親信埋伏於門內,圖謀不軌。

當天突然颳起大風,軍中的戰旗隨風舞動而拍打著朱元璋的衣服,讓朱元璋吃了一驚,情不自禁地想起鐵冠子的警告,便馬上更換衣服從另外的道路回城。

邵榮埋伏的士兵見朱元璋避開己方的防區回城,誤以為計劃暴露,都人心惶惶,其中有個叫宋國興的人為了自保而向朱元璋自首。朱元璋經過調查後,認為證據確鑿,遂派士兵捕殺了邵榮與趙繼祖等人。

邵榮、趙繼祖謀反事件平定後,朱元璋進一步把軍權集中在自己的手裡,從此在軍中地位更加鞏固,再也無人敢於挑戰。而鐵冠子因屢次預言成真,更是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在消滅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率領的船隻來到小孤山之前,因無風,不能前進。

據《明史》記載,鐵冠子在全軍將士眾目睽睽之下,以玄妙的「洞玄之法」祭天,奇蹟果然出現,從遠方刮來了綿綿不盡的長風,一直把船隊送到了鄱陽湖。

按照現代科學解釋,鐵冠子實際上只是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也許他如同三國時的諸葛亮,預算到了會有東風吹來,才會登壇祈風,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火燒赤壁」大戰。

鐵冠子也許是預算到了會有風,因而成功地製造了自己有能力興風作浪的假象,結果被眾將上奉若神明。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鐵冠子在朱元璋出兵前曾言之鑿鑿地說:「只需五十日的時間便會大獲全勝」。

歷史完全朝著這位道人預言的方向發展,從朱元璋的軍隊啟程開始,到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被冷箭射死為止,恰好是五十天。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中箭身亡,兩軍皆不知情。鐵冠子觀望雲氣,察知此事,即向朱元璋說:「陳友諒既中箭作故,將軍能書一封祭文,寄於陳友諒軍營,朗誦其死因,使敵軍士氣動搖,我軍則可一舉獲勝。」朱元璋聽後便寄書發出,陳友諒軍隊果然崩潰。

朱元璋在江南時遇見過不少奇人異士,除了鐵冠子外,還有一位周顛仙人,他既是「顛子」、又是和尚,還是道士,又被後來當上了皇帝的朱元璋認定為「仙家」,更是一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

因這位周顛仙人每次總能道破天機,在千鈞一髮的時候給朱元璋莫大的幫助,以至於朱元璋當了26年皇帝、臨死前5年,還在念念不忘,親自給他撰寫傳記、詩歌,進行無以復加的讚揚。

在朱元璋親自撰寫的《御製周顛仙人傳》中 ,稱這位大仙的行為舉止異於常人,神出鬼沒,平日裡有點瘋瘋癲癲,他既能在烈火之中毫髮無損,又能沉入水中而安然無恙,還有預見未來之事的能力。

朱元璋回憶自己出兵進攻陳友諒時,專門找到周顛,詢問道: 「這次出兵合適嗎? 」

周顛回應: 「合適。」

朱元璋又追問:「陳友諒已經稱帝,我與他作戰,困不困難? 」

周顛做出仰首望天的姿態,良久才轉過頭來,回答: 「天上沒有陳友諒的位置。」

朱元璋接著問: 「我可不可以帶你出徵? 」

周顛回答: 「可以。」

當出徵之師來到皖城時,長江沒有風,戰船難以前進,朱元璋問周顛應該怎麼辦,周顛回答: 「只管前行,前行便有風。如果無膽前行,便無風。」

於是,諸軍上岸用繩子牽舟前行,逆流而上,不到二三裡,果然有微風泛起,又不到十裡,猛烈颳起了大風,大軍遂得以揚帆長驅直入,到達小孤山,進而殺向鄱陽湖。

其後,周顛因途中預言與陳友諒之戰會死傷慘重,使朱元璋感到不滿,便下令把他投入江中,任其自生自滅。

不料,當大軍即將經長江進入鄱陽湖時,周顛又鬼使神差地出現了,他從容地到軍中乞食。朱元璋無奈,只好給予食物。周顛食罷,遂整理衣服告退,一去不返。

實際上,周顛預言的也沒錯,鄱陽湖大戰從1363年七月二十日開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結束,前後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這次戰役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這一仗最後雖然是朱元璋以少勝多而告終,但他的部隊也是傷亡慘重,據統計,明軍陣亡1346人,11347人負傷,這也是朱元璋自起兵以來己方傷亡最多的一次。

本文參考自:《大明戰神譜》

相關焦點

  • 大旱三年,朱元璋踏破鐵鞋,尋奇人求雨
    朱元璋最怕這個,以為他一家老小就是在大旱之年餓死的。如果老天爺再這樣給他旱下去,他收不上稅收不上糧,國家不就完了嗎?國家一完,他這個皇上不就完了嗎?朱元璋趕緊去請早已告老還鄉的劉伯溫,讓劉伯溫給他想了辦法。劉伯溫告訴欽差,終南山中有一位奇人,此人會用穿雲箭求雨,但皇上必須親自去請才行。欽差把劉伯溫的話轉達了朱元璋,朱元璋二話沒說,帶著幾百名錦衣衛便來到終南山下。
  • 申報曾報導劉伯溫預言到了抗日戰爭,劉伯溫真的如此神機妙算嗎
    劉伯溫但事實上,世人對於劉伯溫的認知更多體現在術士的層面上,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傳奇的故事。申報故事中神奇的劉伯溫在歷史故事中,劉伯溫從來都是神人的象徵。而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劉伯溫神機妙算,並且從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就只當劉伯溫是一個術士。於是有一次朱元璋問劉伯溫:大明可以享國多久?
  • 我們都知道劉伯溫,可你知道他的師傅是誰嗎?
    我們都知道,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最重要的謀臣。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陰陽八卦,在文學與兵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在民間與諸葛亮齊名,所以有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這麼厲害,那麼他的這一身本領是誰教的呢?據史料記載,劉伯溫有兩個很牛的師父。
  • 劉伯溫揶揄朱元璋,出上聯: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的下聯經典
    劉伯溫幫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聽到民間給予的評價後,認為自己的作為應當比諸葛亮還高,還曾親自去諸葛亮的武侯墓一探究竟,這才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也頗高,常稱劉伯溫「吾之子房也」。
  • 劉伯溫死前留下一筐魚,朱元璋不知其用意,17年後頓悟卻為時已晚
    縱觀歷史,每一個打天下的皇帝身邊,都會站著一位料事如神的謀臣。比如周武王身邊的姜子牙,劉邦身邊的張良等等,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輔佐的君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太祖朱元璋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料事如神的謀臣,他的名字叫做劉基,字伯溫。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代明君可以帶領著全國上下努力發展走上繁榮富強;相反的,暴君也會使原本昌盛的國家一步步走上滅亡的道路。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明朝天子朱元璋的故事。
  • 這七位是中國歷史上,智商最高最聰明的人,最後一名更是一位神人
    劉伯溫劉伯溫是明朝初期詩文三大家之一,他知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無雙帝業,開創明朝,並一直在盡力保持國家安危。因此而聞名天下,更是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連朱元璋曾經都多次稱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歷史上,劉伯溫還是和宋濂、高啟一併稱作為「明初詩文三大家」。那時在民間還廣泛流傳著,諸葛亮能夠三分天下,劉伯溫是一統天下,以前有諸葛亮,現在有劉伯溫之說法。劉伯溫更是以神機妙算而著名天下。六、魏徵
  • 劉伯溫去世前,為什麼要送一筐魚給朱元璋?這一筐魚有什麼含義?
    劉伯溫是個忠臣,可惜出身貧寒的朱元璋在多年乞討的生涯中養成了堅毅果敢的性格,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對於開國大功臣劉伯溫也是多有猜忌,劉伯溫雖然不是死在朱元璋手裡,朱元璋卻難逃嫌疑,其冷漠的態度寒了劉伯溫的心,可以說劉伯溫死於朱元璋的誅心,不過劉伯溫仍然在臨死前送了一筐魚給朱元璋,勸諫朱元璋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元末明初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人皆拿劉伯溫與諸葛亮作比,可見劉伯溫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高的。劉伯溫也是不負眾望,他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他在戰場上也是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著稱,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的才智絕不在諸葛亮之下。他先是讓人上了一些平民家庭的素菜,其中就有道朱元璋最喜愛的「翡翠白玉湯」,他想看看這些功臣是否還能想起曾經所過的苦難日子,還能不能忍受的了曾經的苦難日子。
  • 朱元璋要滅了日本,劉伯溫不同意,理由至今都值得深思!
    從元朝開始,日本就對中國的地大物博,廣袤資源有了不軌的想法,而當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曾經也想攻打日本,但是作為朱元璋資深謀士的劉伯溫,卻制止了朱元璋的做法,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
  • 劉伯溫與他的師傅張中還有《透天玄機》的傳說
    因平素好戴鐵冠,人稱"鐵冠子"或"鐵冠道人"。鐵冠道人隱居華山,他傳給劉伯溫的是"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陰陽順逆、星鬥分野,並推測中華外夷一切吉兇及一萬五千年三元劫數"。劉伯溫將後者紀錄下來,名之為《鐵冠數》,又名之為《透天玄機》。以二元推算一萬五千年,二百七十劫數。明太祖朱元璋欲取天下,駐軍滁陽。聽說了張中便找到他給自己算算。
  • 劉伯溫說大明朝遇順則止 朱元璋竟做起了拆字遊戲 結果大錯特錯
    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據說而已。但有人信啊,因為從明朝開始,就有人記載著他的諸多神跡!比如,南京修城牆,最高處達21米。看起來是固若金湯啊。朱元璋很得意,跟劉基講,你看你看,這哪個人能爬得過啊?
  • 朱元璋賣烏梅,劉伯溫借東風一日到襄陽,原來奉旨討飯出處在這
    王老虎不認識,朱元璋也不認識——他正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朱元璋剛才被玉老虎一頓奚落,正下不了臺,見有個陌生的測字先生幫他說話,很高興,不管三七二十一,拖到黃牛就是馬,連忙邀請測字先生到中艙細談。
  •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傳說,除了嫦娥奔月,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傳說,除了嫦娥奔月,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文|少年的歷史故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這裡邊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中秋節的民間傳說,而這其中除了嫦娥奔月以外,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一下!
  • 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最後竟然還和朱元璋有關!
    二 吳剛伐桂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傳說月亮上有個廣寒宮,它的前面生長著一顆茂盛的桂花樹,據說有高度有五百多丈,樹的下面有一個人在砍樹,可奇怪的是,他每砍一刀,被砍的地方馬上就長好了。這個砍樹人名叫吳剛。據說吳剛是漢朝人,他曾經隨著仙人修道,可是他犯了天規,仙人為了懲罰吳剛,把他貶到月宮,天天徒勞無功的砍樹,用此來懲罰他的錯誤。幾千年過去了,這棵桂花樹卻永遠也砍不倒。
  • 六「神」來襲 《神機妙算劉伯溫》為反腐代言
    劉伯溫出生於浙江青田,其人更是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無所不能,在元統治時期,因對統治者極度失望,他憤而棄官,回鄉隱居。直到應朱元璋之邀再度出山。於亂世輔佐朱元璋攻城略地,奪下元朝萬裡江山;於盛世協助朱元璋安邦治國,定下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基業。因此民間將他和姜太公、諸葛亮一起並稱為歷史上的「三大軍師」,並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 明皇朱元璋竟是愛貓人士?送臣子一座百貓坊的背後還有這層深意!
    南京市有一百貓坊,俗稱白貓坊、石貓坊,現已併入玉帶園居民區,相傳這是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問過劉伯溫以後派人建造的,為的是破了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淵三兄弟的「王氣」。《續纂江寧府志》記載了「上浮橋,明俞通海宅,石門樓及西樓雖蔽猶存。」
  • 朱元璋街邊算卦,寫下一字,算命先生推算後忙跪地高呼萬歲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不僅有許多的奇趣異事,也存在著不少的奇人異士。這些人或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或穩坐於繁華的街頭之上。當然在這些非凡的能人之中也存在著一些未知名的高手,例如幫朱元璋算卦的這位,在幫朱元璋算出未來可以當上皇帝之後,未留下姓名就匆忙離開了。
  • 生於亂世,助金鱗而脫池;功成身退,流芳百世,看神機妙算劉伯溫
    建立明朝後,劉伯溫又幫朱元璋制定了討伐北虜的計劃,最後一舉將元朝統治者趕回了他們的老家,成功地將朱元璋扶上龍椅,種種功績足以證明劉伯溫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了。此時的劉伯溫已對元朝失望透頂,飽讀詩書的他已從元朝統治下的國內衰相看出元朝命不久矣,於是他下定決心不再為元朝做事。果不其然,劉伯溫在家鄉待了幾年之後,各地反抗元朝的起義紛湧而起,劉伯溫也等來了他的貴人——朱元璋。跟著朱元璋來到南京後,朱元璋請劉伯溫為他分析天下形勢並制定用兵策略。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元朝的仕途,就此中止。至正二十劉基年(1360年),劉伯溫被正為打天下招攬人才的朱元璋延請至應天(今南京),成為朱元璋的謀臣。作為謀臣,劉伯溫參與軍機八年,給了朱元璋許多有益建議,比如,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掉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