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新居民點的梭梭大芸試驗田裡,村民阿里木江·艾力和鄉鄰一起管護著開春種下的梭梭柴,憧憬著來年的豐收。
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出了家門便是平整的柏油路,淨化過的自來水汩汩流到每家每戶,新學校、鄉衛生院、客運站、旅遊接待中心等設施嶄新齊全……走進「新」達裡雅布依,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達裡雅布依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角(6月24日攝)。□本報全媒體記者 鄒懿攝
新家美 生活甜
從和面、切肉、洗菜,到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午餐拉條子,喬力帕汗·買提肉孜只花了不到一個小時,「住進通電通水通氣的新房子,美味可口的飯菜隨時做,以前要忙活大半天。」她說。
2019年9月27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當天,包括喬力帕汗家在內的114戶村民從祖輩生活的深入沙漠腹地200多公裡的舊居,搬至距縣城91公裡、設施齊全的易地扶貧安置點。至此,「最後的沙漠部落」完成了整體搬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自來水真甜」是喬力帕汗最常說的一句話,每天用著水管中流出的「甜水」,她總笑得合不攏嘴。住在舊居,居民飲用水多為高氟、高鹼水,遠遠達不到國家飲用水標準。搬進新家,政府投資在當地興建供水處理廠,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
「那時住的是用紅柳枝或蘆葦簡單紮起、塗有薄泥牆面的『笆子房』,每年有7個月風沙天氣。」居民艾加汗·買提於素甫的家裝修得很漂亮,「現在屋子又寬敞又舒服,燃氣、電熱水器都有,做飯、洗澡都很方便。」
「不搬離沙漠,村民就難以改變與沙塵相伴、喝苦鹹水的境況。特別是教育、住房、飲水、基本醫療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達裡雅布依鄉黨委書記賈存鵬說。
俯瞰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新居民點(本報資料圖)。□甄世新攝
有事做 幹勁足
剛搬過來時,60歲的百合提汗·阿布杜艾尼有喜有憂。喜的是,兒子、兒媳都有了穩定的工作;憂的是,自己身體硬朗,卻找不到事做。
今年,在自治區扶貧信貸資金支持下,村裡開闢了420畝梭梭大芸試驗田項目,引進了優質梭梭及大芸種子,配套建設了滴灌等設施,通過「合作社+種植大戶+貧困戶」的產業聯合體模式,帶動102戶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百合提汗一家被納入其中。
「我身體很好,沒事幹渾身就難受。」百合提汗說,「我家4口人,按照每人2畝地,我家分了8畝地,平均一畝地有5000元的收入,我幹得可起勁了。」
從大芸種植戶到大芸種植加工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再到梭梭大芸試驗田管理員,在不斷學習種植大芸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中,阿里木江嘗到了甜頭,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方向。
「合作社成立後,大芸產量提高了,品質也越來越好,再也沒有出現大芸爛在地裡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村民不為銷路發愁。」阿里木江說,「今年新種的420畝梭梭,明年可以接種大芸,我會跟村民一起好好管理,爭取早日見到效益。」
達裡雅布依鄉達裡雅布依村第一書記趙剛告訴記者,「大芸適合在這裡種植,由企業統一收購,能為村民帶來穩定的收入。」
截至目前,達裡雅布依鄉共種植梭梭1000畝,次年可接種大芸,預計年產70噸,可增收420萬元。
如今,達裡雅布依的居民家裡、商店餐館裡、梭梭大芸試驗田裡到處可以看見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在用雙手把新家園建設得更美好。
謀新業 前景好
在村民的新居,記者發現每家都有一間類似標準間的客房。6月24日,庫爾班罕·買提肉孜告訴記者,這是用於幫助村民發展旅遊業的民宿。
兩年前從新疆財經大學畢業的庫爾班罕,如今是沙漠守望者農家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累計接待遊客1000餘名,實現營業額超20萬元。」庫爾班罕對2019年農家旅遊合作社取得的成績十分自豪。指導村民整理民宿客房、傳授民宿管理知識、通過抖音直播平臺推介達裡雅布依……庫爾班罕的微信朋友圈,記錄著達裡雅布依的變化和前進的步伐。
「我會盡最大努力提高鄉親們的服務質量和接待水平,讓遊客在這裡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也讓鄉親們通過發展旅遊業實現脫貧增收。」庫爾班罕一邊說,一邊帶著遊客向沙漠腹地走去。
在達裡雅布依,像庫爾班罕一樣有想法有幹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擁抱現代生活。
此外,達裡雅布依鄉還大力發展和田羊養殖產業,畜牧養殖合作社和田羊養殖規模逾2.7萬隻,預計為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
「通過畜牧養殖、大芸種植、旅遊『三駕馬車』帶動,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奮力前進,讓大漠新家迸發生機與活力。」賈存鵬說。
來源/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