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很多俗語,有些看起來就很有道理,有些卻顯得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句「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得有沒有道理。

在不少農村地區,都免不了有些寺廟,不過大多數的寺廟都是建在相對偏遠的地方。以前農村的老人們常說「廟前富,廟後貧,廟左廟右出鰥孤」,這大概也是和「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差不多的意思吧。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一般人們的住宅幾乎都是遠離寺廟、祠堂、墳場的。大家普遍的觀念都覺得住在這樣的地方不太吉利,如果是用科學的說法的話,應該是這些地方的磁場、氣場會對普通住家人長期的居住生活有影響。後來鄉村經過發展,也許有部分寺廟就不再是那麼偏遠了,周圍也許也修滿了住宅,但是農民朋友們還是認為「寧住廟前,不住廟後」。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廟前確實可能會有人家居住,但是廟後往往是沒有人居住的。住在廟前的人往往還能做點售賣香火蠟燭的小生意,在家門口就能賺一筆。而如果是住在廟後的話,人們朝拜的時候,通常也是往廟後方向的。平白無故的受別人跪拜,在我國傳統觀念中,是會「折福折壽」的,福氣淺薄的人都經不起這樣的朝拜。同時廟中通常都種了很多松樹、柏樹,四季常青高立雲間,如果你的房子在廟後,那真是一點陽光都照不進家門。所以說寧住廟前,不住廟後。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封建迷信,毫無科學根據,不過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一般的住宅還是比較注重這些的。這樣的說法來源不可考,也許是由於古人們善於歸納總結,在他們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發現的現象,但是大多數人對於此都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的。

小編覺得寺廟周圍沒什麼住宅可能是因為,一來寺廟周圍遠近之人都可能來此聚集,人員雜亂,財物容易失竊,影響住戶正常生活;二來人們常把廟觀和「鬼神」聯繫在一起,住在附近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我們國家宗教自由,因此在全國有很多的寺廟,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家鄉,是不是住宅都離寺廟很遠?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不要忘記關注小編哦,您的認可和支持是小編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