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商參閱微博
對於國內的輿論而言,這個名字很陌生,而在新加坡的石油業內,林恩強三個字可謂如雷貫耳。
新加坡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每年有超過5萬艘郵輪經過新加坡,帶著這裡的煉油離開港口,換回大把的真金白銀。
他從僅擁有一艘小漁船到為漁船提供柴油生意,發展成為旗下大型油輪130多艘;在新加坡,甚至整個東南亞,他一手創辦的興隆集團已經霸佔了燃料油市場的半壁江山,旗下的商業儲油設施、遠洋運輸、碼頭港口也早已四處布點,堪稱規模。其每年高達140億美元的石油交易總值也與跨國巨頭BP及殼牌在亞洲的市場份額相差無幾。因此,他也被人們美譽為新加坡的「燃油大王」。
「油耗子」變身燃油大王
林恩強祖籍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其父早年在新加坡經商,12歲那年,母親帶著林恩強遷居新加坡,讀完中二後林恩強就輟學跟著父親林和義跑船賣魚。但真正引領林恩強踏入石油圈的則是彼時混亂無序,草莽橫行的貿易市場。
新加坡是亞洲最大的石油貿易中心,每天從新加坡經過的大小油輪不計其數,"由於馬六甲海峽過往的運輸船隻眾多,當時膽子大的人都會和'船老大'搞好關係,弄點油賣養家餬口。"
第一次出海時,林恩強年僅18歲。一位熟識林恩強的民間石油人士說,剛入道時林恩強敢闖敢拼,僅兩年時間,20歲的林恩強就已經在當地的地下石油走私圈中小有名氣。
依靠手裡積攢的資金,林恩強開始逐漸盤活並擴大自己的地盤。1963年,林恩強一個人開著油車往返於新加坡的運輸公司、郊區電廠、以及建築工地,為他們提供柴油。精力旺盛的林恩強從與夜幕相伴的"油耗子"變成了"油販子",其業務渠道也日漸擴大,並開始招兵買馬,購買油槽車,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的伐木場、種植園丘、漁船、礦場、工廠以及旅館等地供應石油產品。而這,也是林恩強掌管的新加坡興隆集團的前身。
1968年,興隆集團購入了第一艘100噸油輪--海獅號,這艘油輪也成了興隆集團走向財富之旅的轉折點,而林恩強的「黑白」人生也由此完成轉型。隨後,興隆集團開始為新加坡過往船隻提供船舶加油服務,這一部分業務也讓其資產迅速膨脹。在完成公司的框架搭建後,林恩強決定進軍國際石油貿易和航運業務,開始逐步購入大型油輪參與石油貿易,並出租油輪供跨國石油公司使用。
上世紀80年代,興隆開始進口原油在新加坡進行提煉。至此,多元化的經營以及貿易量的劇增促使林恩強不得不進一步擴充船隊,1985年,興隆第一次自行定製了遠洋油輪"海洋公主號"。上世紀80年代末期,興隆成為新加坡本地僅有的兩家持有"核准石油貿易商資格"的本地公司。十年過後,林恩強大手筆購入5艘超級油輪,並定製了19艘特殊油輪,林恩強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海洋油輪私營有限公司逐步成為當時新加坡最大的私營船王,僅次於新加坡政府的海皇油輪公司。
1998年,興隆通過一艘價值1.2億美元的"EllenMasek"號中東油輪一次性購入46萬噸柴油,一舉奠定了興隆在新加坡柴油貿易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走出東南亞,挺進中國
在東南亞石油市場縱橫多年的林恩強又似乎不願將自己的退休日期提前,闊別數十載的家鄉--福建正成為他,以及興隆集團"屯兵紮寨"的重要碼頭。
隨著企業的發展,林恩強又將目光鎖定在中國市場,1994年,興隆集團在福建成立了一家名為福興潤滑油的子公司,主要生產車用油、工業用油、船舶用油等產品。而相比林恩強此前在福建創立的福興潤滑油公司,真正的大手筆投資則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裡。
早在2010年左右,他就先人一步考察市場,做市場研究,而後頻繁地往返於新加坡與福建之間,與他相對而坐的除了莆田市的政府要員外,還有來自福建省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最後,他先後在故土砸下上百億人民幣投資湄洲灣倉儲項目,試圖將其打造成亞洲最大規模的石油儲備中心。
2011年3月,興隆集團在湄洲灣先期砸下了50億人民幣,用於建設亞洲規模最大的石油倉儲基地,以及福建子公司福興潤滑油公司的新址。這個在當地堪稱劈山填海的工程首期規劃用地面積達3000多畝,碼頭吃水深度13米。項目首期工程興建的庫區基地為60萬立方米,此外還包括數個5000噸級至5萬噸級不等的碼頭泊位和一個大型潤滑油工廠。該項目全部投資約150億元。
事實上,在決定投資湄洲灣倉儲項目之前,林恩強依靠母公司興隆集團的既有資源就已經將福建拉入了其石油貿易的擴張版圖。在此之前,中石油就已經聯手興隆集團獲得了新加坡環宇倉儲35%的股權。
對於祖籍福建莆田的林恩強而言,在故土砸下巨額資產並非單純源於桑梓之情。在林恩強看來,還有一個公司發展的長遠謀劃,那就是,福建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諸如港口規模等基礎條件,更重要的是中國巨大的石油消費市場。」或許在林恩強的心裡,一直都住著一個將領,永遠深惟重慮,為擴張自己的石油貿易版圖而不斷遠望著。
在過去的50餘年中,興隆集團已經從「一人一車」的油商發展模式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本土獨立石油貿易公司之一。集團的海上供油「手臂」——海洋燃料供應有限公司,是公認的新加坡頂級船用燃料供應商之一,其擁有並運營從近海駁船到載重31.8萬噸的大型油輪130多艘,在世界油輪運營商中排名第16。此外,興隆集團貿易範圍包括:原油、原料油、石腦油、柴油、液化石油氣、航空煤油、汽油、燃料油、基礎油及潤滑油等,其每年高達140億美元的石油交易總值也與跨國巨頭BP及殼牌在亞洲的市場份額相差無幾。
淡出江湖,傳說猶在
如今,林恩強已經在家族企業中淡出管理層,他把公司交給兒女打理,選擇將自己隱藏於社會焦點之外,低調地安享晚年。林恩強的時代已逐漸遠去,有關他的經商故事也已成為上世紀東南亞石油貿易圈中的一個傳奇。
此前,在東南亞的石油從業者中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若要在新加坡買賣燃料油,如果林恩強不點頭示意「OK」,再多的現金也無濟於事。於是,人送外號「OK林」。
這一傳言在與興隆集團有過業務往來的多位民間石油貿易人士中廣為所知,這也成為這名依靠灰色交易實現原始積累的財富大亨的一個另類註解。一名熟知林恩強的「油老闆」曾對媒體言道,「這個傳言有點誇張,但老爺子在東南亞石油貿易圈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這幾年也正在慢慢地加大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這位來自新加坡的燃油大王,一手創立起新加坡本土最大的私營船主及最大私人石油貿易商——興隆集團,使得企業長青。如今,古稀之年的林恩強已將自己隱匿於傳奇之外,但他培育出來的門徒們卻在繼續幫他寫著新一章的石油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