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竹之溪 載於中讀App
所謂的「青白眼」,俗名就是「翻白眼」。翻白眼這事吧,或者自己也曾翻過別人的白眼,抑或遭遇過別人的白眼,僅翻白眼這個活來說,並無甚難度,但能把翻白眼玩出一個境界,把白眼保持一段時間,就該算是稀有之事了吧?不信?你試試。但,有人的確做到過。
探究一下翻白眼的起源,其實,反倒像是小孩童們玩耍時,有異見分歧時常引起的一個動作:
「儂好像蠻輕視的麼?」
「儂哪隻眼睛見吾有輕視?吾有講過伐?」
「噶沬,白眼翻翻為的奧西?」
「吾習慣,就是個種樣子 。」
可見,翻白眼給人直觀的感受就是鄙夷、不屑。
不覺得孩童們的翻白眼是從大人處習得的,這或者也是一種天生自帶的表情,就如嬰孩的一出生就會啼哭,並無須經由教化而得一般。
何以如此說?皆因小孩子都會,可見,翻白眼原是稀鬆平常事。倒是年長些後,極少再見到或聽到翻白眼這詞語了。大概以為其也太小孩子氣了,故反轉為——翻白眼被有閱歷的人給鄙夷、不屑了唄?亦未可知。
不過,能將翻白眼這個活兒大有作為到人生至終的還是有那麼幾個人的。比如,那個給中國成語添加了一個「青眼有加」典故的主人公阮籍,便是其中之一。
據《晉書》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意思就是阮籍會翻青白眼,見到他覺得厭惡鄙視的俗氣之人,就用白眼對之。阮籍的母親去世,嵇喜聽聞後按一般俗成之禮到他家憑弔,阮籍就翻起白眼,弄得嵇喜悻悻而返。
嵇喜的弟弟嵇康知道後,明白阮籍的秉性就帶了琴和酒過去。阮籍大為喜歡,這才翻轉過來青眼,嵇康才得阮籍之垂青而視。(由是,「青眼有加」成語誕生。)
這段記載說明阮籍不但還繼續著孩童們的以翻白眼而表「不然」的這種小把戲,而且,把它的技術含量也錘鍊的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何以如此斷言?——試想,從嵇喜的到阮籍家起始,到嵇康的知道後帶了酒和琴又到他家為終,且不管兩點之間距離有多遠,即使是兩家相處間壁呢,阮籍那翻著的白眼也得保持好一段時間了。這就是上面所提及有人做到過的證明,這個,真不是話說說就容易做到的。
再說這個攜了酒和琴去阮籍家的嵇康,不知是不是受了會青白眼功夫的阮籍秘笈真傳,也是個會作青白眼的人物。先花痴一下下,嵇康可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其美如何?「……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是不是好有氣質哦!
嵇康的舉止很奇特,有一回,附炎趨勢的鐘會去找他,炎炎夏日裡只見他穿著棉衣在一棵大樹蔭裡打鐵。渾身的汗氣揮發著,鍾會不敢靠近他,只看到他的白眼珠。鍾會也覺無趣,要離開時,嵇康突然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也不是個泛泛之輩,接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忿忿然走了。
與阮籍的翻白眼境遇不同,嵇康此舉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就是這個鐘會,終究要為自己受此冷遇找個出氣口,得到機會,便給嵇康羅織了罪名。嵇康臨死,只嘆古音「廣陵散」從此在世上絕音。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把青白眼這個活兒翻出新花樣兒來的,要數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了。八大山人畫作裡的靈性之物,常常都是翻著白眼的,好一副弔詭模樣。
誰想知道我在想什麼就讓他去想唄,反正我就是想我所想的,為什麼要講給誰知道?!
魚兒就不能翻個白眼麼?樂遊樂遊。
青白眼原是人人會做的再尋常不過的動作,卻因歷史上幾個有格調之人對之極致的演繹,而含有了不俗的意蘊,這大概也非是當事者當初可預見的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