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珍稀蛾類!國外稱之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

2020-12-27 科技日報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這次發現證明了該種在中國的分布 ,說明喜瑪拉雅山和橫斷山區昆蟲物種屬於同一個區系,填補了我國蛾類記錄的一個空白。」趙力說。由於該物種沒有中文名字,趙力根據它的最早發現地域及所在屬的名稱擬定了它的中文名字——「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

疑惑的是,這種蛾類只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區,此次卻在雞冠山附近發現,難道它是「翻山越嶺」過來的?還是「土生土長」?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該博物館館長趙力。

只在初冬出現 被稱為「冰蛾」

「由於那幾天成都地區連日陰雨,周圍山區都報導在降雪。我本打算去鞍子河自然保護區的雞冠山拍攝雪景,但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段,才發現公路因為8月份發生的一場洪水被衝毀,當地早已經封路。」趙力說這一次發現純屬偶然。

回憶起偶遇該物種,他說當天的路況和天氣情況只能臨時改變計劃,在封路處附近的村莊拍攝風景順便尋找昆蟲,沒想到在天黑後於農家院落的燈光下驚喜地邂逅了該種。

剛剛發現時,趙力還不敢肯定這到底是不是未知的種類,他欣喜若狂地將此次經歷在朋友圈記錄下來——「這隻黃色的透目大蠶蛾屬種類,是一個罕見玩意。目前我還來不及查閱資料確認,它到底是四川省特有的珍稀蛾類——福透目大蠶蛾四川亞種,還是其它種 。」

在查閱相關資料後,趙力才確認它是我國過去還從未有過正式記載的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能夠很快確認該物種身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次幸運地採集到了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的雌性個體,而與該物種近似的透目大蠶蛾屬種類的重要區別,便是此次採集到的雌性翅膀上有鐵鏽色斑紋。」他說。

之所以說幸運,原來是因為趙力此次共採集到三隻該種標本,包括兩隻雄性和一隻相關記載裡被認為極難發現的雌性個體。趙力告訴記者,「這次發現的該種翅展有9釐米左右,雌性的翅膀比較圓潤,雄性的翅膀前端有尖突,由於雌性一般不活躍的原因所以難以被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關於該種的分布記錄僅為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和泰國靠近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的山區。1872年該種首次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被發現,僅在印度的羅迪尼亞·內瓦拉地區的少數村莊分布,出現時間為11-12月。

據資料顯示,目前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在該地區已經被禁止捕捉,非法捕捉會被罰款25000盧比。因為它珍稀和黃色的翅膀上具有鐵鏽色斑紋,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在宣傳網站上形象地稱它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另外,因為它只在初冬出現,一些海外愛好者也稱它為「冰蛾」。

在四川發現的該種與印度發現的個體有區別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過去在各國的發現地點,都靠近我國邊境,但是在我國卻從來沒有記錄,連《中國動物志》在關於我國大蠶蛾科的詳細研究報告裡,也沒有該種記載。」趙力介紹,這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蛾類,所有關於它的發現時間報導,都是11-12月的初冬,與大多數蛾類的活動時間完全不同。

該種屬於大蠶蛾科的透目大蠶蛾屬。目前為止,大蠶蛾科蛾類在全世界只有400多種,而透目大蠶蛾屬在全世界僅發現11種。據趙力介紹,這個科的種類大多數體型碩大、斑紋誇張、色彩華麗,觀賞價值很高,也因此是昆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類群。

「相關的研究在昆蟲中很成熟,近年來很難有新發現。而這個非常容易引起關注的大型美麗物種,長期在我國沒有被發現的原因,應該是和它的出現時間有關。」趙力說。

在昆蟲研究者們的常識裡,寒冷的初冬且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地,是不可能有蛾類活動的,沒有人會在這個時間去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區調查蛾類。因此,這種大型而華美的蛾類就這樣一直「長在深山人未識」。

關於此次我國首次發現該物種,它到底是「翻山越嶺」過來的,還是「土生土長」的?趙力表示,此次發現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是本土分布的,與印度發現的個體還是有些許區別,顏色略淺。

「關於它們過去的發現地都是植被茂密的地區。初冬出現的成體產卵後以卵越冬,第二年春天孵化,夏天化蛹,與其它蛾類不同,它的蛹是綠色的,有利於隱藏在綠色的葉片中。」趙力介紹。

生活在寒冷地區,它們吃什麼呢?「根據記載,它們以櫻桃葉或者殼鬥科植物葉片為食,在四川它們很可能是殼鬥科樹葉為食的,因為發現地附近有不少殼鬥科樹木。」他說。

被國際媒體稱為「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的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目前收藏有80多萬件昆蟲標本,鱗翅目的蝴蝶和蛾類是該館的收藏重點。趙力告訴記者,之後他將出版關於我國西南地區蛾類的研究書籍,此次發現無疑為將來的研究又增添了寶貴的資料。


發現地環境照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量翅展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雄性標本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雌性標本 趙力攝

編輯:嶽靚

相關焦點

  • 首次在中國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穿著「大衣」在冬日飛舞 最近現身川西
    12月28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通過社交網絡發布稱,今年12月初在崇州採集到的珍稀蛾類標本已經製作完畢。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經鑑定,為國際學術界原本認為只分布於我國邊境以外的喜馬拉雅的透目大蠶蛾。」
  • 我國首次發現珍稀蛾類——「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
    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這次發現證明了該種在中國的分布 ,說明喜瑪拉雅山和橫斷山區昆蟲物種屬於同一個區系,填補了我國蛾類記錄的一個空白。」
  • 又一新物種被記錄,是中國首次出現的珍稀蛾類
    又一新物種被記錄,是中國首次出現的珍稀蛾類。 將目光轉移到四川的崇州鞍子自然保護區,這不僅是風景秀麗還有大量的稀有動物在這裡生存著,中國的昆蟲學研究專家在12月3日的時候,無意間的在雞冠山處發現了數隻非常珍稀的蛾類,經過初次評定後
  • 瀕危帝王蛾現身!深圳沙頭角林場發現體長20釐米世界最大蛾類
    近日,一隻體態碩大五彩斑斕的大型蛾類在沙頭角林場被發現,經昆蟲專家鑑定,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蛾類烏桕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也稱"帝王蛾")。據了解,由於過度捕殺,目前帝王蛾已是瀕危物種,有關專家建議加強保護。
  • 成都海關首次查獲入境帝王蛾幼蟲幹
    成都海關首次查獲入境帝王蛾幼蟲幹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1日訊(記者 李丹)11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海關獲悉,近日,成都海關關員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檢現場,從一名辛巴威籍旅客的行李物品中,截獲兩袋Madora帝王蛾幼蟲幹,重400克。
  • 穿著「大衣」冬日起舞 珍稀飛娥首現崇州
    12月28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通過社交網絡發布稱,今年12月初在崇州採集到的珍稀蛾類標本已經製作完畢。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珍稀蛾類。「國際學術界原本認為它只分布於喜馬拉雅。」趙力介紹,「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是他根據最初發現地起名的,此前這種飛蛾沒有中文名字。
  • 深晚獨家|帝王蛾「駕臨」沙頭角林場
    近日,一隻體態碩大五彩斑斕的大型蛾類在沙頭角林場被發現,經昆蟲專家鑑定,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蛾類烏桕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也稱 " 帝王蛾 ")。據了解,由於過度捕殺,目前帝王蛾已是瀕危物種,有關專家建議加強保護。
  • 瀕危帝王蛾現身深圳沙頭角林場 雙翼寬度超出男子手掌
    報料人供圖&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瀕危帝王蛾現身沙頭角林場&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1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實習生 梁善茵)近日,一隻體態碩大五彩斑斕的大型蛾類在沙頭角林場被發現
  • 邵武發現世界最大的蛾類——蛇頭蝶
    邵武衛閩發現珍稀「蛇頭蝶」  「看,這裡有一隻好大的『怪』蝴蝶!」21日,邵武市衛閩鎮政府前的一棵鐵樹上,一隻不速之客的光臨引起了過往行人的注意。這隻「怪」蝴蝶不僅長得大,蝶翼還有蛇頭圖案。  隨後趕到的林業局工作人員告知,原來這是只珍稀物種——「蛇頭蝶」。正趕上下班時間,這隻蝴蝶靜靜地趴在鐵樹上,「淡定」地接受越來越多人的圍觀。  據了解,「蛇頭蝶」又名烏桕大蠶蛾,是鱗翅目大(天)蠶蛾科的一種大型蛾類,也是世界最大的蛾類,翅展可達180-210毫米。這種蛾類十分珍貴,數量稀少,屬於受保護的種類。
  • 蓄水池鏽跡斑斑還有壁虎 這樣的水居民已不知喝了多久
    近段時間,鄞州區高橋鎮望春四季苑的小區居民,頻頻在微博、論壇上吐槽同一件事:小區泵房和水泥蓄水池內鏽跡斑斑,通過水管的自來水呈暗紅色,蓄水池底、水管壁等也有鐵鏽……「主要是因為小區目前通過蓄水池供水,而非直供水」;「不管什麼原因,這水都是我們的生活飲用水,看到這樣的水泵房,實在不放心。」
  • 成都直飲水機維護情況調查:機身鏽跡斑斑 濾芯更換時間不固定
    ■天府早報記者趙霞實習生胥孜婕攝影報導  新《四川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於5月1日起正式實施,除了對涉水產品、二次供水等提出要求外,新法還首次將現制現售水納入了監管範圍。機身雖然貼有「每天新鮮品質保障」的字樣,但機身以及取水處都已鏽跡斑斑。記者打開接水口處的防塵玻璃後發現,出水口尚有近期使用過的跡象。  住在該小區的王奶奶說,直飲水機用起來便宜又方便,小區裡一安置好機器,她就辦了卡買水,但是機器常年裸露在室外,直飲水機衛生條件也變差了。
  • 3000輛寶馬停港口4年,車身表面鏽跡斑斑,網友:暴殄天物!
    3000輛寶馬停港口4年,車身表面鏽跡斑斑,網友:暴殄天物!當然對於汽車的使用也害怕一些天災人禍,因此需要人們做好非常好的防範,因為在加拿大就有3000輛寶馬停在港口4年,而且車身表面鏽跡斑斑,就連很多網友都評價為暴殄天物,那麼這些寶馬汽車是如何停放在這個港口,又是如何產生這樣的一種報廢的情況呢?對此我們也是進行了相關的報導。
  • 男子家中發現超大毛毛蟲 為帝王蛾幼蟲(圖)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名男子,近日在自家後院除草時,發現了一隻巨大的毛毛蟲。不僅如此,這隻毛毛蟲的頭上還長角,看起來就像是卡通畫裡的模樣,外表嚇人。  隨後,有昆蟲學家表示,這種毛毛蟲又被稱為「山核桃角魔鬼」,是帝王蛾的幼蟲。其實並不稀奇,只是它們在蛻變以前不太被人們發現。而它們最大的可以長到6英寸長(約15釐米)。
  • 鏽跡斑斑鐵錨,厚重的系纜墩,楊浦濱江老碼頭盡顯滄桑|晨鏡頭
    從楊樹浦路廣德路進入楊浦濱江,走到江邊你會看到老舊的碼頭,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鏽跡斑斑的鐵製樓梯、磨損老舊的燈柱、充滿歷史滄桑感的碼頭躉船.......這些工業化的標誌都還靜靜待在江邊。江水、藍天、高聳的楊浦大橋與浦東陸家嘴摩天大樓……新與舊、城市的人文與自然、百年滄桑與摩登時尚,在這裡相互交織、相得益彰。
  • 貴州首次發現世界珍稀蝴蝶「夢幻之蝶」
    新華網貴陽7月23日電(記者徐波)貴州大學的動植物專家近日在黔北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首次發現世界珍稀蝴蝶——被譽為「夢幻之蝶」的寬尾鳳蝶。  據參與考察的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助理工程師李崇清介紹,這隻蝴蝶正反面中室都有白色斑紋,翅展108毫米,體長38毫米,後翅外緣有新月形紅斑,尾突特別寬,呈靴型,非常漂亮。
  • 原是我國特有珍稀動物,結果在國內滅絕,現只能從國外引進
    直到近期我國專家發布聲明,人們才不甘心地承認,長江白鱘確實已經滅絕了。而除了長江白鱘,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國還有一種特有的珍稀動物,比長江白鱘還要珍稀,但早已在國內滅絕,如今只能從國外陸續引進。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種動物就是麋鹿,一種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的動物,俗稱「四不像」。
  • 西鄉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珍稀蛇類白頭蝰蛇
    近日,在位於西鄉縣的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蛇活體西鄉縣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一條奇怪的大蛇,立即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實地查看論證,該蛇為白頭蝰毒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
  • 天太熱成都蛾類「大暴發」 數量較往年翻了一倍
    從7月中下旬開始,成都就迎來了蛾類「大暴發」,其出現的數量較往年翻了一倍,天蛾更是以三四倍增長的數目,成功當選「今夏最怕熱的蛾類」,而一些很少拋頭露面的珍稀蛾類也頻頻現身。  不僅如此,隨著氣候變暖,近10年來,原本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大型蛾類,正逐漸朝更高海拔遷徙避暑;而個別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珍稀蝶類,隨著食物減少,正面臨著和大熊貓一樣退化和滅絕的局面。
  • 廣東發現珍稀「小青龍」 是我國特有「國寶級」巨型毒蛇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成員發現了一條極不尋常的蛇——它全身披著淺綠至墨綠色的斑紋,行動緩慢,非常警覺地抬起頭,蛇身向後呈「S」形,隨時做好攻擊的姿勢,這就是國寶級珍稀動物莽山烙鐵頭蛇。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廳獲悉,來自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團隊,近期陸續發現並拍攝到一批南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莽山烙鐵頭蛇可謂大名鼎鼎,別號「小青龍」。
  • 河北蔚縣小五臺山首次發現黑鸛等7種珍稀動物
    新華網石家莊6月9日電(記者鞏志宏)記者從河北蔚縣縣委宣傳部了解到,在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啟動的獸類和鳥類本底調查中,首次發現7種珍稀動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20只,還有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