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獅子王》這部電影中,辛巴克服萬難終於成長為獅子王,當電影都聚焦在雄性獅子身上時,很少有人知道,雌性獅子才是中堅力量,是整個獅群的支撐和靈魂。然而,對於雌獅來說,雖然有著「萬獸之王」的稱號,但它們的生活卻並不是那麼的容易。
獅群中雄獅的更替
一群獅子由2~9隻成年雌獅、外來的2~6隻成年雄獅以及它們的幼仔組成。獅群有一片固定領地,在母女之間代代相傳,女兒可以直接繼承領地,兒子長大了必須離開母親的獅群,兄弟幾個結盟一起出去流浪,只有趕走別的獅群的當家雄獅,搶到新地盤,才能獲得繁殖機會。
雄獅從兩三歲離家出走開始,終身都在咆哮、追逐和打鬥中度過。所有當家雄獅最終都會被年輕體壯的雄獅趕走,沒有雄獅能坐一輩子莊。我們看一組數據,東非塞倫蓋蒂的雄獅佔有獅群的平均時長為26個月;在納米比亞的艾託沙公園,雄獅佔有獅群的時長為2.5~4年,平均3.2年;而在印度吉爾公園,單雄獅只能佔有獅群14個月,多獅聯盟為30個月。可見,獅群中雄獅更替是很頻繁的,通常兩三年就換一撥雄獅。
有的雄獅能佔有獅群很長時間,如壞男孩、保衛者聯盟都統治長達7年,這是因為它們的聯盟規模很大,有四隻以上雄獅,而且它們所在的薩比森保護區面積比較小,競爭不那麼激烈。對多數雄獅來說,其生命的前兩年生活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之下,一生有兩到三年在別的獅群做高高在上的獅王,大多數時間都在流浪,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經歷喪子之痛
雌獅在臨產前最後幾周會離開獅群,找個茂密的灌木叢分娩。生產後,雌獅將與幼獅獨處四到六周,期間幼獅一步也不會踏出巢穴,雌獅只有在覓食的時候會離開一下。幼獅是很脆弱的,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被豹、鬣狗或其他獅子發現,就是死路一條。安全起見,雌獅經常叼著幼獅頸背給它們換窩。總的來說,這段時間幼獅的存活率是很高的,較少出現意外。
幼獅六到八周大的時候,雌獅帶著它們返回獅群。同一獅群的雌獅基本同步繁殖,幼仔年紀也差不多大。雌獅們把幼仔放到一起撫養,形成一個「幼獅園」,幼獅園直到幼仔一歲半左右才解散。幼獅園階段是雌獅經歷「喪子之痛」最多的一段時期,主要死因首推飢餓,其次為殺幼行為。
殺幼是指外來獅子對幼獅的殺戮,每個獅群都想殺死別的獅群的幼仔,以使自己的後代獲得競爭優勢。而當外來雄獅進佔獅群,由於幼獅活著雌獅就不會發情,為了促使雌獅儘快發情,新獅王只好把先前的幼仔全都咬死。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死因是遺棄。在塞倫蓋蒂,由於獵物稀少,雌獅經常需要遷徙以追上獵物。有些幼仔太虛弱無法跟上獅群,雌獅就只能將其遺棄。
飢餓、殺幼、遺棄和其他捕食者的捕殺,是一歲以內幼獅的四大死因,每隻雌獅都要經歷很多次喪子之痛。當幼獅長到一歲,特別是一歲半以後,草原上就沒有什麼能威脅到它們了,這時的雌獅已經開始準備懷下一胎了,與幼獅的感情也漸漸淡了。
雌獅一生經歷要多少次雄獅更替和喪子之痛?
在野外,雌獅壽命可達18歲,甚至22歲,而且在15歲以前都能保持繁殖活力。雌獅出生後面對的第一組雄獅是它的父親和叔伯們,一段時間以後,父親會被繼父趕走。當父親被繼父取代的時候,小雌獅如果還不到一歲,就會遭繼父毒手;如果在兩歲以上,就可以留在獅群中做繼父的妻妾。
獅群平均兩三年換一次雄獅,如果一隻雌獅能活到15~16歲的正常年齡,平均就要經歷6次雄獅更替,也就是說一生換6次丈夫(確切說是換6群丈夫)。趕上雄獅更替比較勤的地區,換8次以上丈夫也完全有可能。雌獅通常三四歲開始參與繁殖,5歲時產下第一胎幼仔。雌獅妊娠期三個半月,幼獅成長到一歲半以後,雌獅才能再次繁殖,因此正常情況下生殖間隔是兩年左右。但如果一胎幼仔全部死亡,雌獅很快再度發情,生殖間隔將縮短。在塞倫蓋蒂草原,有隻雌獅在12年間生了7胎幼仔,但僅養活了兩胎,共6隻幼仔。這隻雌獅一生至少經歷了5次喪子之痛(5胎幼仔全軍覆沒);要論只算的話,它經歷喪子之痛的次數更多,可達15次,甚至二三十次(獅子每胎產1~7仔,平均3仔)。
可見,獅子雖然是獸中之王,但雌獅的生活也是很不易的,獅群中的雄獅更替,以及隨之而來的喪子之痛,是每隻雌獅必須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