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2021-01-08 讀書文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禪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出處背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結巴地叨叨出這麼一段話:「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聽了,眉頭緊鎖,總覺得差點意思,沒有滿意。

後來,一個大字不認、只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脫口而出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後者這偈要比前者聽起來要順暢許多,且見解也高明許多。

五祖弘忍聽了,高興不已。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

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

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

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但是明鏡有時候也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時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塵,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總言之,有各種各樣不同版本的理解。不過,可以確切的一點是,我們對這的理解,大體是一樣的。

這也由此可見,中國人深受傳統的禪宗、佛道文化影響。

禪宗,「悟」之始終

禪宗,是我國古代的主導宗派,當年,六祖慧能所提出的「頓悟」學說,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被視為「經典」。即便到了如今,仍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且屹然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宗精神,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核心是頓悟。一個「悟」字,包含了許多的內容。「悟禪」、「悟佛」、「悟宗」、「悟道」……皆為悟。

人們通過讀經、打坐、悟道、修行等方式來「悟」之,感悟本源之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所說的「菩提樹」,尤為提一下。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煉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樹下削髮受戒的。在《金剛經》裡,「菩提」為「覺悟」、「覺解」的意思,為此,菩提樹一度被視為神聖之樹,信仰之樹,寓意有「大徹大悟」的象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表達的,是一種悟道修行的高境界。這可以理解為人無物,物無人,一種萬事皆空的清淨、「無為」狀態。

禪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的差別。

禪宗將一切的現象均視為一種「空」。在禪宗看來,一切皆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對象,而這些東西都是無窮盡的,繼而形成了不同的「相」,這些「相」共同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自然萬物。

而世界又是在不停地變化和循環流轉的,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一切又皆為因緣和合的結果。把這些視覺的表象抽空,使之與具體客觀之物脫離,那麼剩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禪宗看來便是「空」。

所以,說到這裡,再回頭看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其實非常具有現代教育意義。

啟示

在這個快節奏的,喧囂的時代,人人都在忙著各種各樣的活兒。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頓,越發失去自我。

這時,聽聽六祖慧能的這句禪悟,或許就能「柳暗花明」許多。

都說「世間萬物皆從無中來,到無中去」。我們人生中的許多煩惱,是自找的,學會「悟空」,便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禪宗所講的,一旦進入人與物一體,人無物,物無人的狀態,許多事情就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了。

「清淨」、「慈悲」、「平和」、「無我」……

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一切外部萬物之相都不存在了,就沒有了物相,也就不會再去惹塵埃了。

蘇東坡曾:「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陸遊曾說:「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關漢卿說:「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鳥巢禪師說:「來時無跡又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終歸黃土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實體,其實不過都是虛空的東西。

灑脫、自然,不爭不鬥,不憂不慮,任隨鬥轉星移,世事變幻,人生應皆能應得如雲水……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菩提本無樹」,何為菩提子?僅此一篇了解菩提前世今生!
    現在手串文化流行,很多人喜歡佩戴一串菩提,既美觀又富有內涵。那麼何為菩提?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菩提」。何為菩提?何為菩提樹?「菩提」源自於梵語,含義是「大徹大悟,了卻無盡煩惱的大智慧」,按中國話來說,可以解釋為「道」。
  • 上遊夜雨丨雷學剛:心若止水 宛如菩提
    心若止水 宛如菩提雷學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所以神秀的偈子,是慧能偈子的引子。慧能的偈子是針對神秀的偈子而作的,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但與之相反,即與之相合。
  • 菩提無心亦有心,獨樹成林氣象新,炎夏遮陽綠成蔭
    到雲南中緬邊境的打洛鎮,有一處「獨樹成林"的景區,一棵九百年的大榕樹,遮天蔽日,枝繁葉茂,獨樹成林,細心觀賞,樹枝倒掛落地生根,根又生枝葉,幾十條氣根群生林立,結伴成林,連片數畝,在炎夏到這獨樹成林的樹蔭下,納涼歇腳,別有一番韻味。
  • 樹木傳奇丨菩提:智慧聖樹 福蔭眾生
    推薦詞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菩提樹又稱智慧樹,佛教四大「聖樹」之一。巨大的樹冠形成天然穹頂,樹形優美,樹幹通直,枝葉繁茂,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文化內涵,常用於寺廟等園林綠化。
  • 怪不得唐僧三個徒弟分別叫悟空、悟能、悟淨,你連起來讀看是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乃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悟禪之言,意在告訴世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人人皆由佛性,心非心,物非物,不要妄想執著,方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吳承恩,明代著名文學家,亦是一位佛法的集大成者,一部《西遊記》,讓無數人痴迷沉醉,亦將佛法禪意推向了更多人。唐僧的身旁,站著3個徒弟,他們分別是悟空、悟能和悟淨,僅僅是這3個名字,便蘊藏著吳承恩對佛法的理解。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網圖不可不說的一部經即是《金剛經》,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一部經書,屬於《大藏經》般若部的主要經典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為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經典,凡學佛之人必須頌持、參悟之書,全經分為二部分,前十六品佛祖教人破相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