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氣球》:飄搖的紅白氣球之間,或許是今年國產片最具反思...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25 16:45:56 來源: 文匯報

舉報

  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本月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

  早在上映之前,作品已經走過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多項重磅提名及獎項。還被不少影評人盛讚,認為是目前萬瑪才旦最好的一部作品。

  電影透過「氣球」,表達了避孕與生育、家庭與繁衍、科學與信仰等當下話題的衝突。正如萬瑪才旦自己所說:所有的題材,最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這部電影以及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評析。

  文/韓春萍


  萬瑪才旦最新電影力作《氣球》近日全國公映,我迫不及待一大早就跑去電影院,期待看到萬瑪才旦如何將一個簡單的短篇小說變成一部電影。是的,萬瑪才旦,這個藏族作家和導演,他似乎深諳一切事物之神聖顯現只不過是平常細節。不管是他的小說還是電影,總給人一種樸實無華卻又韻味悠長的回味,他總能以極小的篇幅容納巨大的精神信息,這種能力讓我驚訝。我琢磨可能是萬瑪才旦深得藏民族文化精髓,他的心境明澈如鏡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的本質,那怕那是平常煙火又或者是人情冷暖恩恩怨怨。這束照見事物的心境或者眼光,親切而隨和,不獵奇,不諂媚,不故作高深,不正義凜然,因而格外具有感染力,就像《氣球》中空靈的夢境,不知不覺把觀眾帶進了電影的敘事之夢中。

  萬瑪才旦的電影是你和你自己的遊戲


  萬瑪才旦近幾年的電影逐漸從《塔洛》的身份認同探索,到《撞死了一隻羊》的救贖探索,再到《氣球》的生死大題,他以藏族思維反映藏族的生活,卻又完全超越本民族的視野,深入到了人心靈深處的生命意識。死亡在一片誦經聲中走得輕盈,沒有哭聲的拖拽,因為人們相信靈魂還會再投生到人世間,甚至會投生到自己家裡。因此小生命的到來就顯得格外鄭重,電影中人物相信到來的小生命,家中的第四個孩子,是剛剛去世的爺爺的轉世再來。這是前緣,是一次命定,不容人為破壞,即使要因此背負沉重的生活負擔。似乎有一條精神的繩索,經由與其合二為一,人們因而獲得了篤定和超越,但也因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甘願託付全部的自己於其中,這是信仰。於是,男人收斂了脾氣,女人擦乾了眼淚,他們在隱忍中選擇了守護一個小生命的到來,而不會把他交給手術室。

  正如老人看到電視上播放試管嬰兒的新聞會認為這是人的墮落,藏族人因為信仰的原因,對生命有著格外的珍重,相信生命的神聖性。人從哪裡來,又去往何處,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部分認知上的模糊區域會導向完全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不是一個只有哲學家才有能力面對的問題,每個人都是永恒生命這條大河的浪花,瞬時生死,其間的愛戀執著看起來徒勞,卻又有其生動,這份悲壯彰顯出了活著的美好。就像電影中那氣球,既可以是象徵愛欲與羞恥的白色氣球(被懵懂的孩子變為氣球的保險套),又可以是隻身飛向藍天的熱烈的紅色氣球。那是愛戀的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完美統一,它既可以脆弱到自爆,也可以飛得很高很高,經由它的引領,所有人抬頭看向藍天,那遠遠高於自己的無垠廣闊。一個經由避用套事件引發的故事,發生在普通人家,可它的每一步進展都牽動著人物的精神,這不能輕易處置的部分,我們叫它靈魂。《氣球》貼著欲望,卻講得是靈魂的故事。

  

  電影採用了夢境、倒影、氣球、天空等意象,將一個生死大題講得輕盈而憂傷,生死之間的愛戀既生動又沉重。一對姐妹,姐姐以肉體凡胎讓生與死穿過自己的身體,她的勞作,她的嫵媚,她的生兒育女,讓人覺得她站在高原上,和大地融為一體。而妹妹選擇進入寺院將愛情永遠留在精神中,她憂傷而堅毅的眉眼隱藏在深深的帽簷下,她試圖藉助宗教信仰超越愛戀,可是火中取書的細節將她的深情顯現無遺。這個清秀單薄的女子一不小心和她的愛人擦肩而過。那本她珍愛的書不是佛經而是昔日戀人寫的小說《氣球》,她讀著《氣球》,讀著自己的愛戀,她審美地解讀了一回自己。最後就像從夢中慢慢醒來,妹妹逐漸放下了愛情,堅定地走向寺院,隨行還帶上姐姐。看著電影我忍不住希望妹妹能和他的愛人再續一段塵緣,作為旁觀者的我為他們的深情而揪心,但他們終究錯過。這就是生命的無常,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悔,求不得。人經由這些體驗,確認了自己。

  將神聖與世俗、粗獷和細膩融合到渾然一體,萬瑪才旦做到了。經由這部電影,我們得以看見自己。可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能讓我們看見自己,有些電影是資本打造的迷宮,會讓人迷路,還有些電影是時光穿梭機,它們把觀眾帶到遙遠的過去或者遙遠的未來又或者是外太空中,就是沒有辦法面對此時此地,也就不能讓我們看清我們自己和纏繞我們雙足的那些羈絆。

  注視著注視你的我,萬瑪才旦的迷宮是你和你自己的遊戲,開啟的是人對自我的認識之旅。

  女性的覺醒從身體開始

  《氣球》的公映註定會引發一波關於愛情的陰影面的關注和思考,那就是婚戀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女性,以及女性的身體所面對的兩難困境。女人能否為自己的身體做主,避孕問題成了一個急迫但又羞於啟齒的焦慮。對於電影中的女子來說,她的焦慮更甚,就算懷孕了不能要這個孩子,她也沒有辦法做出違背自己信仰的選擇。似乎是女人的沉重肉身局限了自己,她們的自我覺醒也往往從主宰自己的身體開始,要不是男人闖入手術室,女人差點就達到目的。這樣一個隱忍而傳統的女子想要勇敢做一回自己,她深深知道生養一個生命的艱難,再偉大的母愛也有不能承受之重。為情所傷的妹妹乾脆削髮為尼,她讓自己的女性身體超越性別,棲身於尼袍之下,那份寬大給了焦慮的女性之身一個喘息的空間。女性作為一種文化中最敏感脆弱的存在,她們很容易成為集體焦慮的投射,也因此促使了她們探索心靈成長,並走在了男性的前面。

  

  這部電影中的男主人,他是粗獷有力的高原漢子,受到本能激情和固有觀念的驅動,他的行動簡單直接,迅猛有力,這是典型的陽性力量。在古老文化中,這種力量總是凝聚為太陽和英雄的意象,變成集體文化心理中縈繞千年的情結。這不是某一個民族所獨有,因為它的普遍性,人們也就容易忽視它與男權的關係。新的集體意識的復甦正是女性能量的逐漸釋放,目的在於日月同輝。敏感的作家如紅柯早已捕捉到了時代的深層脈動,和紅柯一樣,萬瑪才旦探索女性的困境也藉此反思。異於他早期聚焦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塔洛》《撞死了一隻羊》《氣球》逐漸剝離了人的身份標籤,思考人的本質性存在所面臨的困境,其後的參考坐標已經悄然轉化為傳統與現代、人與大自然、神聖與世俗。這是將人還原到原點的審視視角,因而萬瑪才旦的電影內核是普遍性的。這也是他的電影能夠走出中國獲得國際電影節讚賞的基礎。因此這也要求觀眾要能夠穿透語言、服飾、風俗等等表面的不同而看到人在本質上的相似處境。

  

  看完電影再對照小說,就可發現氣球作為意象促進了這個故事的跨媒介敘事,所不同的是小說和電影對兩姐妹的敘事。在小說中姐姐卓嘎幾乎是沉默的,她的沉默顯得丈夫那聲耳光格外響亮,就像打在了讀者的心上,就像打破了什麼,她的哭聲就是這個時候出來的,一點點漫開,後來就怎麼也止不住,決堤了一樣。妹妹卓瑪在小說中僅僅是作為姐姐的陪襯,但在電影中穿插了妹妹的愛情故事,妹妹為情所傷去當了尼姑。這樣的敘事方式有效拓展了故事空間,讓身影模糊的兩姐妹走到了臺前,清清楚楚地讓觀眾看見。是的,真正地被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觀眾不僅看見了卓嘎的焦慮,也看見了她的夢境,還看見她坐上手術臺的那份隱忍到極限的決絕,這個女人從小說到電影有了很大的成長,她的力量越來越大,電影不得不超出小說的情節,讓男人帶著兒子闖進手術室。

  小說中穿插的「戲中戲」文本,民間故事《和睦四兄弟》,強調藏族人的輪迴生命觀,但在電影中卻變成了小說《氣球》,這是尼姑卓瑪的昔日戀人所寫的他們的愛情故事。這個富有意味的改編,既展現了借用敘事建構新身份的渴望,也多了一重對這敘事建構的理性審視。有意思的是,雖然男性是這個小說《氣球》的建構者,但女性卻是審視者,甚至最後成為男性的引導者。《氣球》將會把大家審視的目光從隱秘角落引向天空,引向對文化的觀念體系的思考。

  作者:韓春萍
責任編輯:鄭周明

  *文學報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舉辦全國超前看片 高藝術水準口碑力作獲盛讚
    眾多影迷紛紛為萬瑪才旦導演及新作《氣球》熱情打call,並稱讚《氣球》不僅是萬瑪才旦導演最好的作品,更是「2020年最好的國片」。為《氣球》全國上映打call 被贊萬瑪才旦最好作品電影《氣球》講述了達傑(金巴 飾)一家因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
  •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氣球》的故事靈感來自八年前,當時萬瑪才旦走在北京中關村的街頭,看到一隻紅色氣球飄在空中,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意向,就把這個意向跟自己熟悉的藏地產生了關聯,「從氣球慢慢就想到了保險套,故事雛形就出來了。」2012年,萬瑪才旦拿著《氣球》的劇本參加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獲得了創投會大獎。但由於投資等各種原因,拍攝計劃就一直擱淺。
  • 《氣球》:萬瑪才旦的現代性命題丨新力量
    《老狗》通過一條狗顛沛流離的命運,審視宗教中的放生與世俗社會的衝突;《靜靜的嘛呢石》借電視媒介思考藏區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關係;《撞死了一隻羊》將殺手復仇的故事和給死羊做道場的故事拼貼在一起,思索罪與贖;《氣球》以性為隱秘的切口,審視欲望、宗教信仰與生育問題——琳琅滿目的現代性議題,為萬瑪才旦的電影注入了源頭活水。 何為現代性?
  • 萬瑪才旦《氣球》首映 烏爾善祖峰等親友團送祝福_娛樂頻道_中國...
    之所以擴大發行範圍,一是因為電影本身更具大眾共情,在極具人性深度的思想內涵之外,故事更加通俗易懂,被譽為萬瑪才旦導演近期最好的作品;二則是因為有很多影迷之前都沒有機會欣賞到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此次全國路演中,各地影迷的熱情也證明了,萬瑪才旦導演的市場影響力正與日俱增。
  • ...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的電影?
    肖戰、黃景瑜、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的電影?11月20日,在《氣球》上映當天,導演萬瑪才旦帶著他的這部新作親自來了,並與杭州影迷展開了一場對談。王家衛導演曾說過:「萬瑪才旦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深看,也可以淺看。
  • ...黃景瑜、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
    肖戰、黃景瑜、鍾楚曦等眾多明星都在推薦的《氣球》究竟是一部什麼的電影?11月20日,在《氣球》上映當天,導演萬瑪才旦帶著他的這部新作親自來了,並與杭州影迷展開了一場對談。王家衛導演曾說過:「萬瑪才旦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可以深看,也可以淺看。淺看,是宿命,深看,是解脫。」
  • 萬瑪才旦《氣球》北京首映 支持1%還在堅持努力的藝術電影導演
    之所以擴大發行範圍,一是因為電影本身更具大眾共情,在極具人性深度的思想內涵之外,故事更加通俗易懂,被譽為萬瑪才旦導演近期最好的作品;二則是因為有很多影迷之前都沒有機會欣賞到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此次全國路演中,各地影迷的熱情也證明了,萬瑪才旦導演的市場影響力正與日俱增。在首映禮現場,很多來自影視界、文學界等社會各界的朋友,都表示非常喜歡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並祝福電影《氣球》全國大賣。
  • 萬瑪才旦導演新作《氣球》中的6個隱喻
    所以,出現在這個「安全套氣球」中的主體就很重要,因為它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觀眾通過這個「安全套氣球」看到的第一個主體是爺爺。此時鏡頭在這個重要道具和電影中的一個人物之間建立起微妙的關係。這個寓言和電影《氣球》的劇情互文,甚至可以說《氣球》的劇本在一個側面把這個道理又講了一遍。根據萬瑪才旦導演接受訪談時解釋,本來《氣球》中對《和睦四兄弟》這則寓言還有更多的表達和演繹,但因電影篇幅所限,最後成片弱化刪減了這部分內容。
  • 萬瑪才旦新片《氣球》原著小說亮相 「文學共同體書系」同期重磅面世
    由藏族著名作家、導演萬瑪才旦執導,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院線熱映。此前,《氣球》已受邀參加60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收穫11項專業電影大獎,得到專業維度的肯定,豆瓣評分7.9。
  • 《氣球》:漂浮的能指與意義的生成
    一方面,由於孩子誤將安全套當作玩具氣球的行為而導致了卓嘎的懷孕,通過作為能指的「氣球」的漂移和退位,從而滑向了更為廣延和多義的所指,賦予了「氣球」更加深層的關於生命載體的象徵意義;另一方面,紅白氣球這一對位式符號也象徵著生死輪迴的日月流轉,影片以孩童透過「白氣球」觀察世界的主觀鏡頭開始,以眾人仰望「紅氣球」飛升高空而結束,從而呼應了影片關於生死輪迴的主題。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發終極預告 11月20日全國上映
    、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發布終極預告。在電影《氣球》中,一個普通家庭面臨的真實困境,被升華為關於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哲學思辨。通俗易懂略帶黑色幽默的故事背後,是值得仔細咂摸的人性深度,萬瑪才旦導演的才華在《氣球》中被彰顯的淋漓盡致。這部屢獲殊榮的電影佳作,更得到了電影界、文化界等社會各界意見領袖的一致讚揚,被稱為萬瑪才旦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
  • 排片僅1%,高口碑電影《氣球》為何沒「飛」起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5日電(任思雨)最近,康巴小夥兒丁真一夜之間擁有了無數粉絲,但是,另一部講述藏地故事的電影《氣球》卻遇到了沒被多少人看到的窘境。11月20日,電影《氣球》正式上映,豆瓣評分7.9,首日排片佔比為2.4%,但接下來的兩天便跌至1.0%,截至目前票房累計400餘萬。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市場信息網   2020-11-26 14:40:54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一個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母親能不能決定不要肚子裡的第四個孩子?
  • 《氣·球》獲好評 「氣球」的故事,還可以這麼拍
    1905電影網專稿關於氣球的故事,電影史上並不少見。愛德華·克萊因與巴斯特·基頓的喜劇短片《氣球》,艾爾伯特·拉摩裡斯的奇幻類型《紅氣球》,艾爾伯特·拉摩裡斯的冒險電影《氣球漫遊記》,賈法·帕納西的兒童片《白氣球》,還有侯孝賢關注家庭的《紅氣球之旅》。
  • 《氣球》發布藏語片尾曲 《度母讚歌》滌蕩心靈
    、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中。近日,片方發布了藏語片尾曲《度母讚歌》,由不丹最受歡迎的女歌手Phub Zam演唱並作曲,天籟佛音餘音繚繞,讓眾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念念不忘。而輕嫋空靈的嗓音,配合電影MV中唯美浪漫的超現實畫面,仿佛引領觀眾進入空靈之境,心靈滌蕩間收穫寧靜與安詳。
  • 《氣球》發布演員特輯 楊秀措為角色落髮為尼
    幾位演員不僅是藏地首屈一指的實力派演員,更是萬瑪才旦導演的固定合作班底,在《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作品中都有精彩演繹。作為土生土長的藏族主創,大家在嚴謹細緻的創作氛圍下,為契合人物性格、展現藏地牧民的真實生活,對各種拍攝細節精雕細琢,力圖為觀眾呈現最原汁原味的藏地人文,打造極致的藏地影像之美。
  • 《氣球》趁飄走之前,快走進影院抓住它
    萬瑪才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用攝像機來進行大銀幕「寫作」的人,他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也是一名合格的電影導演。 新作《氣球》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講述了卓嘎一家因一次意外而陷入兩難的境地,面臨靈魂與現實的痛苦抉擇的故事。故事的靈感來源於秋冬交替的一個夜晚,萬瑪才旦突然在風中看到一個紅色的氣球在飄。 被這個意象吸引的他,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電影意象,於是有了劇本,改編成了小說,後來又拍了電影。
  • 電影《氣球》曝藏語推廣曲 11月20日全國上映
    西藏病人是一支藏族樂壇上的獨立樂隊,曾與萬瑪才旦導演合作,憑藉《撞死了一隻羊》中的片尾曲《轉經道上的屠夫》,為更多觀眾所熟知。電影《氣球》講述靈魂信仰與現實的緊張關係,而這首推廣曲《靈與肉的禮讚》,歌詞如詩、意境如畫,在淺吟低訴的悠揚旋律中,是對生死輪迴、靈魂信仰等人生終極命題的詩意禮讚,其音樂意境之美和信仰思辨之美,與被贊為「最美電影」的《氣球》可謂相得益彰。
  • 萬瑪才旦謹慎地使用了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
    電影《氣球》海報在日前上映的萬瑪才旦的電影《氣球》的結尾,達傑從鎮上給兩個小兒子買來紅氣球,其中一個破掉,另一個在被爭奪中飛向天空。由此,抬頭凝望氣球的眾人們——妻子卓嘎、丈夫達傑、妹妹卓瑪、哥哥江洋、醫生周措——組成電影裡的一組特寫肖像,在觀望氣球的同時他們也被氣球所觀望,沒人知道氣球飄往哪裡,一如他們腳下共有的土地,他們在此生活,也將被帶往未知的未來。
  • 《氣球》導演:先寫小說再改編 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新京報專訪導演,揭秘為何先寫小說再改編,由保險套開始故事有講究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No.606  《氣球》74分  觀影地點 : 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 : 15人  由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