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標題,大家應該都知道八醬說的是哪部動畫了,剛入坑的小可愛們不清楚的也沒有關係,都知道了案內所可能就要關門大吉了。
那今天來聊一聊這部網飛出品,由岡田麿裡編劇,於2020年6月18在全球範圍上線,還很熱乎的原創動畫電影《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一如既往的岡媽
提到編劇岡田麿裡,那就不得不提她那部催淚治癒的《未聞花名》,相信有不少御宅大人為這部作品貢獻出了用快樂肥宅水轉化出不計其數的寶貴眼淚。
岡媽對少女情感的細膩描寫,簡直無人能及,《花開伊呂波》《龍與虎》《真實之淚》等等,俘獲了一批又一批觀眾的芳心。
然而岡媽最大的問題就是輸出極不穩定,那部國家隊豪華陣容,劇情卻迷到不行的《迷家》是真的被她寫爛了,從此也就有了上限《石頭門》下限《迷家》的古老傳說。
在《迷家》與《高達》的失敗後,岡媽也沉寂了許久,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作品,直到今年由網飛放出了這部《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看完之後,八醬覺得,雖然這不是一部值得誇的動畫,但岡媽還是那個對情感細膩,執著於描寫人的矛盾心理的她。
想哭的她,戴上了貓的面具
動畫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易懂,一個普通女初中生「無限神秘大人」,遇上專門倒賣貓面與人面的貓叔,鬼使神差地獲得了一個貓面具,戴上就可以短暫地變成貓來行動,因而與自己暗戀對象日之出有了奇怪的邂逅經歷。
之後,無限便經常以小母貓的身份偷跑去找日之出私會,還獲得了來自日之出的愛心暱稱——太郎,是的,我們的男主就是這麼會起名字。
漸漸地,一人一貓成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日之出不曾在無限前表現出的喜怒哀樂,在面對太郎時展露無遺。
貓面具為無限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門內是無憂無慮的烏託邦。
在她不知如何面對母親的時候,在她情緒崩潰的時候,在她感到挫敗的時候,太郎的身份,幫助無限無數次地逃避,幫助她享受日之出的喜愛。
作為貓的時間越長,不知不覺中無限和貓的界限就越來越模糊。對無限來說,人的身份是痛苦、厭惡,而貓的身份是快樂、自在。
有一天,再次出現的貓叔將無限的人面具拿走,她被迫捨棄了人類的身份,開始作為貓生活,只是這一次,日之出終於發現了太郎和無限之間的種種聯繫。
想要一直待在日之出身邊的無限,卻不知還能不能變回自己原本的身份。
整部動畫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片段,為了拿回無限的一半壽命和人面具,無限與日之出兩人遙望著奔跑的時候,那種為愛而生的勇氣,讓人為之振奮。
而生命樹中的一幕像極了《千與千尋》的油屋,我差點以為在那裡大吃大喝的是無限的爸媽,吃了這裡的東西就會變成貓。
這種奇幻元素的設定就像宮老爺子所展示的故事一樣,總給人無限的幻想與期待,也是治癒番所帶給觀眾的遐想空間。
貓的面具,你我都有
無限和日之出就像一枚硬幣的不同面,一個熱烈,一個淡漠,但其實他們都戴著偽裝的面具隱藏自己的內心。
這就好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失去面具將不再為「人」。
很多人說岡媽的劇本三觀不正,總是在演繹很彆扭的行為和心理,即使是完美大結局,但猜忌不坦誠帶著戾氣的角色塑造,卻讓一部分觀眾產生不愉悅。
在我看來,不是掩飾了生活中所有的不美好,就叫做正能量。只有真正了解現實的不完美,接受並且願為美好的目標付諸努力,才是真正的能量。
有人提問說:日本動漫對中國年輕人進行的價值輸出可怕嗎?
網友的高贊回答:輸出人生需要重視夥伴、夢想、親情、愛情可怕嗎?
動畫番劇的受眾,不只是需要在保護下做一個傻白甜。脆弱易碎,糾結猜忌,這就是人啊,只有經受住殘酷生活的試煉,才能成長不是嗎?
沒有誰是永遠強大的,面具下的我們都是真實的,而面具也是身為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