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裡水滿了 雨也停了
田邊的稀泥裡到處是泥鰍
天天我等著你 等著你捉泥鰍
大哥哥 好不好
咱們去捉泥鰍
小牛的哥哥 帶著他捉泥鰍
大哥哥 好不好
咱們去捉泥鰍
……
這首歌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我小時候聽的是卓依婷版本的,她那時很可愛,歌聲甜甜的,很好聽。
我們從小聽到大,現在又給孩子聽,可以說最受歡迎的兒歌之一了。
可是這首歌最初並不是寫給孩子聽得,而是創作者寫給暗戀的女同學的。
這個創作者姓侯,鑑於他的身份敏感性,我暫且稱他為小侯。
1975年,21歲的小侯還在上大學,他喜歡同班的一個女孩子,那個女孩子長得很漂亮,皮膚白皙、長髮及腰,大大的嘴巴,笑起來性感又迷人。
小侯同學比較靦腆,喜歡又不敢去追。好在他是文藝青年,多才多藝。跟著臺灣當時校園民歌的熱潮,他寫下了這首用來追女孩子的《捉泥鰍》。
這首歌一出,就大受歡迎。但是歌詞拿去審查的時候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小牛」身上。原歌詞並不是「小牛」而是「小毛」。當時臺灣和大陸關係比較緊張,當局認為:為什麼是小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小毛是誰?難道暗指毛澤東。絕對不行,遂下令改為「小牛的哥哥 帶著他捉泥鰍」。哎,臺灣當時審查歌詞的有關部門這個玻璃心也是醉了。
後來小侯同學又寫出了一首更出名的歌《龍的傳人》,還有蘇芮唱遍大江南北的《酒幹倘賣無》。然後他從臺灣偷跑到大陸,後來因為政治原因,又被我們這的當局送上一艘漁船,遠走他國。
這麼多年小侯已成老侯,他在臺灣和大陸是解了又禁,禁了又解,身份依舊敏感。
還有一首歌我們更為熟悉。
就是羅大佑的《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 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
《童年》這首歌我們聽得很輕鬆,但是當年羅大佑寫起來並不輕鬆。
這是羅大佑寫得時間最長的一首歌,前前後後,他大概用了將近5年時間才完成。
羅大佑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日本同學。他通過這位日本同學知道了日本民謠歌手吉田拓郎。受吉田拓郎的《夏休み》的影響,1973年,羅大佑開始著手寫《童年》。
寫童年的時候,他想到了他的初戀女友,一位住在臺南的女孩子。那時候,他從高雄坐車去看讓她,40公裡的車程,大約半小時。在火車轟隆轟隆的響聲中,他一邊想著女朋友,一邊想起小時候住在臺南的外婆家:夏天睡午覺時,陽光透過木窗灑在羅大佑睡的榻榻米上,外頭傳來知了的叫聲,有時一隻,有時幾百上萬隻大合唱。
《童年》之所以遲遲寫不完,是因為最後一段,羅大佑不知道該怎麼收尾。前面寫了許多童年的玩耍細節、池塘、知了、蝴蝶、上學,但是最後該怎麼落腳呢?一直到羅大佑大學畢業前夕,他才寫出最後一段: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 盼望著明天 盼望長大的童年
此時,童年已經遠去。我們從「渴望長大」到變成「不願長大而又不得不長大」。
所以這首歌,每次聽到最後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因為時光遠去,童年只留下一個純真美好的影子。
喜歡請關注「問號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問號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