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國經濟網報導,「韓劇!韓劇!又是韓劇!每天晚上打開電視機,拿起遙控器,調到CCTV-8,百分之百肯定在播韓劇。難道除了韓劇就沒有其他國家的電視劇可播了嗎?」昨日在某社區論壇上對韓劇的聲討帖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
更有網友給央視八套寫了一封懇請信……「我們親愛的CCTV-8套電視劇頻道,每天晚上黃金時間,放的都是韓國的電視劇。一個接著一個,全是韓國片,經常還是放過的,真讓人受不了!!強烈建議,CCTV-8套到了晚上,可以改成韓國電視劇臺了。」
堂堂的國家電視臺,翻來覆去播放的多是清一色的韓國影視劇。可能是有關人員對韓劇比較鍾愛,但更有不可忽略的客觀原因,國產影視劇缺乏經典作品。
雖然影視發展進入了黃金時間,可這種所謂的「黃金認同」,更是業內人士的「王婆賣瓜」。老百姓根本不認。舉個例子,這兩天百花獎電影節正在大連開幕,調查顯示,對評選結果,某某影后、某某影帝,絕大多數觀眾都沒有參與,也不關心。缺乏群眾參與的評選還能叫「群眾電影節」嗎?獲獎的經典作品,觀眾都聞所未聞。影視發達到如此程度,觀眾都來不及欣賞,你說這樣的經典還有什麼意義呢?
最能證明經典作品匱乏的就是電影《喜盈門》的久演不衰。據報導,「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最喜愛的農村題材電影」評選近日揭曉,《喜盈門》等10部影片獲此殊榮。可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電影文化在以超音速發展,而引領農村文化市場潮流的竟還是二十多年前的「文化舊船票」——《喜盈門》。
有人會說,這部電影的藝術水準太高了,是的,這部電影的確創下了「當年觀眾達5.7億人次,創下了新中國觀影人數最多的記錄。導演趙煥章回憶說,影片在上海放映時,觀眾的笑聲在四五十次;到了濟南,笑聲是七八十次;再到煙臺,笑聲達到一百多次;到了縣城平度,笑聲是一百二三十次;真正到了農村,笑聲是一百七八十次了」。可現在的製作水平和科技水平比過去高得太多了,導演的水平和演員的演技更高,為何反而達不到這種「歷史高度」呢?個中凸顯的正是影視精品意識的萎縮。我們不承認這些年在影視創作數量上達到了突飛猛進,可這種「猛進」連就曾經的歷史高度都不能突破,這種的發展還有什麼意義呢?在這種背景下,指望央視播放更多精彩絕倫的影視劇,真的為難他們了。
韓國影視劇雖然受到這位網友的嘲諷,但不能不承認,他們的影視水平、影視情節就是比我們高,筆者曾看過一部《閣樓小屋》的韓國愛情劇,情節自然、單純、畫面乾淨、高雅、純淨,而看看我們的影視愛情劇,不用看就能猜出下一集的情節,畫面粗俗,明顯有粗製濫造的痕跡,有的還屢屢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臺詞。再聯想到一哄而上的「皇妃系列」、「帝王系列」,以及惡俗炒作,影視創作精力屢屢在這些方面不遺餘力,觀眾當然不想看了。
長影集團副總裁、導演韓志君說:「農村題材影片缺的不僅是錢」。我認為,影視劇眼下缺的也不是錢,而是真心、真誠和耐心。韓志君說,他上世紀80年代進長影,當時長影的小白樓裡,每天都住著十五六個作家在一起修改劇本,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有時,全廠一年甚至只打磨一部農村電影。一部農村戲裡有一頭小花豬,開拍時,小花豬還是一頭小豬崽,拍到後期時,小花豬已經長成了大花豬。劇組沒有辦法,只好找來一頭小白豬,化裝成「小花豬」繼續拍攝。今天,這種精益求精、真心琢磨的文化責任感還有幾位電影人能夠做到?還有誰願意像養小白豬一樣「養」電影呢?缺少積累、作品虛假、製作粗糙、行為浮躁,才是影視劇不出精品的至要原因。
央視八套改名為韓劇臺,是嘲諷,更是警醒,應及早摒棄浮躁的創作風氣,跳出影視名利場,讓影視劇生出精品。這才是避免「央視八套改名為韓劇臺」最有效的絕招。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