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各種人,有性格溫和的,也有脾氣暴躁的,也有表面看上去很粗獷,實際很溫柔,而有些是表面看上去很溫文爾雅,實則殘忍暴虐。
一個人平日脾氣溫和,但是看到落難小狗還會惡毒地出手欺凌……這可能嗎?完全有可能!
不知道大家看過《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部片沒有,這部片子蟬聯Netflix臺灣排行榜收視冠軍,可說是風頭一時無兩的韓劇,故事描述一位美麗的少女住在森林深處,總是獨自一個人所以常感到孤單又無聊,某一天,少女小心拿著一隻鮮豔的蝴蝶,左右兩手分別握著蝴蝶展開翅膀,雙手用力一扯在少年面前將蝴蝶翅膀扯掉,滿地都被是少女扯落的蝴蝶翅膀,這個畫面,與少女美麗的外表是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
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師諮詢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提到,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若是常常用語言威脅孩子,管教非常嚴厲卻又缺乏時間督導,很少花時間陪伴孩子,也沒有花心思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親子之間的依附情感薄弱,無形中養成孩子反社會人格傾向。
還有一個事例,有好幾個朋友外出旅遊,發現了一隻渾身溼淋淋的落水狗,正當大部分人在討論該如何幫忙這隻小狗的時候,沒想到其中一個平日脾氣溫和的男生,竟然對著小狗邊跺腳邊大聲咆哮,嚇得那隻小狗當場尿失禁。更驚人的是,這個平常說話輕聲細語的朋友看到小狗驚嚇過度的反應,竟足足興奮地笑了十分鐘。他那張兩眼發亮的滿足表情,在場的其他人都表示,想起來都覺得不舒服。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平時脾氣好的人就會對你好,或者「一直脾氣好」,他們平時受了氣,可能並不是無緣無故消失,只是還在積累,沒有恰當的時機爆發,或者合適的對象爆發。他們不敢,也不會向身邊工作、生活的人宣洩,而一些弱小動物剛好就是完美的宣洩對象。
心理師諮詢師稱,過很多人面對寵物吠叫的時候,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方法管教寵物,最常見的是打罵;也有主人會給寵物帶口罩,避免寵物傷人或吵到別人;亦有人會試圖用電擊項圈來控制寵物;甚至有主人會想要用外科手術割除寵物的聲帶;還有些主人會直接把寵物棄養。
面對狗狗過度吠叫的時候,要糾正其實有更好的科學方法,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下面的專欄去學習。
此外,不少會打動物的人也可能會打老婆、打小孩。有一名女性朋友非常懊惱地表示,如果她早知道,會打動物的人也會打老婆和小孩,她絕不會選擇嫁給有暴力傾向的人。
在《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只要滿六歲以上, 會以肢體攻擊或傷害動物的人, 有可能是間歇暴怒障礙症(Intermittent ExplosiveDisorder),也有可能是行為規範障礙(Conduct Disorder)。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欺負弱小動物的人。
相反,如果飼養了寵物,人的行為也很有可能會被改變,因為狗是對主人很忠誠的,會全心全意愛著主人,這種行為也會感化主人,一些人也會因為寵物對自己毫無保留的的愛,也會對應地回贈給對方。所以你會看到外表看起來很孔武有力的壯男,在面對動物的時候,會變得溫柔細膩,也是飼養了動物之後的功勞。
弱小動物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們的行為,折射出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