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達系列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前後的反差之大讓人疑惑不已,那就是《鐵血的奧爾芬斯》,又叫做《鐵血孤兒》,為什麼說《鐵血》的前後反差大到讓人疑惑呢?我們先來用數據做一下對比。
從b站的評分來看,《鐵血》第一季雖然只有五千多人點評,但評分達到了9.4分,就論評分而言,b站的排面之一《Fate zero》兩季的評分也僅僅比《鐵血》第一季高出0.2分。說明《鐵血》作為一部高達作品,第一季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但是第二季開始,評分就急轉直下,僅僅只有4.2分。評論大多數也是觀眾表達對劇情的不滿,呆毛曾經看過一個評論「如果說第一季是給你發糖,那麼第二季就是告訴你糖是屎做的」。
就劇情而言,第一季以奧爾加為首的一群火星孤兒反抗壓迫為起點,然後接下護送「革命少女」古迪麗亞.蘭恩.伯恩斯坦前往地球為主要過程,其中穿插著許多鐵華團與加拉爾霍恩的恩恩怨怨。鐵華團以奧爾加為中心,塑造了很多形象,比如「巴巴託斯」的駕駛員三日月,「古辛」的駕駛員昭宏,以及比斯凱特,阿特拉,尤金等鐵華團的靈魂人物。第一季的結尾以到達地球為截止,古迪麗亞成功說服蒔苗,以及鐵華團幫助蒔苗參加選議會。
第一季的劇情可以說結束的恰到好處,因為故事線很完整,交代了前端和整個作品的前半部分。但是第二季開始劇情開始出現慢慢的崩塌。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鐵華團的團滅。看完的小夥伴都知道,在最後一戰中,西諾,三日月,昭宏,奧爾加都死在地球,太空,火星等地方,給人一種主角團急著下班的感覺。其實從第一季結尾比斯凱特死亡開始,這種死亡的劇情好像就已經在整部作品之中迅速蔓延。
奧爾加身為鐵華團的團長,可以說是整個鐵華團的靈魂,鐵華團的每個人都聽從奧爾加的命令,無論正確或者是不正確,鐵華團的成員都一直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奧爾加的決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三日月。
三日月作為本作男主,是整個作品的最強戰鬥力,第一季的三日月給人一種可靠,強大,為了保護別人可以犧牲自己的感覺。但到了第二季,劇情無數次的強調三日月跟隨奧爾加的腳步,讓呆毛感覺三日月與第一季相比生硬了很多。如果說奧爾加是帶領鐵華團前進的人物,那麼三日月就是奧爾加手中的一把槍,沒有感情,只會幫助奧爾加掃清前路的障礙。這種關係很微妙,看似鐵華團上下一心,牢不可破,實際上如果奧爾加做錯了一個決定,那麼帶來的就是鐵華團的毀滅。實際上奧爾加確實做錯了。
在麥吉利斯「火星之王」的鼓動之下,奧爾加退出迪瓦茲,一心奔向「火星之王」的最終目標,這種想法乍一看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仔細想一下,奧爾加確實是操之過急。
名瀨在劇中也說過,奧爾加好像處於一種「吶喊」的狀態,想著趕緊到達最後的地方,這樣可以卸下自己身上的擔子,也能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但是實際上奧爾加與鐵華團的各位還只是一群少年,並沒有成年人的那種勾心鬥角。麥吉利斯一句「火星之王」就讓鐵華團成為了自己的武器,這顯然是很不合理的。
另外說說麥吉利斯這個人,前半部劇情表現出麥吉利斯的思慮非常的縝密,事情也按照他所設想的方向前進,給人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但是最後的戰鬥,麥吉利斯竟然認為依靠巴耶力可以讓加拉爾霍恩的議會成員倒向自己,這顯然是很不靠譜。
巴耶力只是一個高達,往高了講也不過是加拉爾霍恩創始人的高達,憑什麼一個坐上這個高達的人就可以控制加拉爾霍恩?就好比你拿著皇帝的玉璽說自己是皇上,這明顯的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正是因為這個想法才讓麥吉利斯與鐵華團隕落,也讓麥吉利斯的形象瞬間崩塌。
奧爾加的死亡可以說是編劇的鍋,前一秒奧爾加還在和團員說話,下一秒跳下幾個人來就把團長打死了。並且這些人為什麼要殺掉奧爾加也沒有交代,奧爾加就這樣領了盒飯,實在是劇情的鍋,也讓整個作品結尾顯得非常倉促,給人一種「點到了,趕緊下班」的感覺。
總體來說,《鐵血》的人物形象與劇情在前後反轉的非常徹底,奧爾加仿佛成了一個只會叫著「不要停下來」的瘋子,三日月成為沒有感情的殺人機器,麥吉利斯智商下線,本來以為鐵華團會越來越好,但是沒想到最終隨著核心成員的死亡,鐵華團也就此消散在歷史之中。
所以《鐵血》的整部作品可以說高開低走,劇情上面的「突然性」讓一個本可以成為「高達」新篇章的作品變成了一個被觀眾猛噴的泥巴。所以說不是《鐵血》不好,而是編劇腦子不太行,在一顆新樹上硬生生的釘上了一根「岡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