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消息:市困難職工救助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接待困難職工62000餘人次,救助生活困難職工19626人次,介紹職業崗位27600人次,幫扶困難職工就醫3200餘例,使10800名特困家庭子女得到助學救助。
該中心已經形成了救急、幫扶、就業、維權為一體的長效服務機制,被全國總工會稱為幫扶困難職工的「天津模式」,並被全總以文件形式在全國工會系統推廣。
創新機制改變救助方式
在本市困難職工救助中心巨大的顯示屏上,有一張天津市地圖,圖上密密麻麻的符號標示著與工會工作相關的各種信息。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那張「特困職工網」,只要輕輕一點,特困職工的姓名、住址、家庭成員、致困原因、受助情況等,就會即刻顯現,清晰、準確、及時,一覽無餘。這個利用當代信息技術建立起來的網絡系統,被稱為救助困難職工的「綠色通道」。該中心自2002年1月18日成立以來,已接待困難職工62000餘人次,救助生活困難職工19626人次,介紹職業崗位27600人次,幫扶困難職工就醫3200餘例,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4200餘例,使10800名特困家庭子女得到助學救助,其中,直接入戶幫扶達2940戶。經過兩年來的不斷創新與發展,該中心已經形成了救急、幫扶、就業、維權為一體的長效服務機制,被全國總工會稱為幫扶困難職工的「天津模式」,並被全總以文件形式在全國工會系統推廣。
天津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一些企業和職工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和暫時的困難,為了幫助困難職工渡過難關,各級政府和工會組織一直沒有忘記給他們「送溫暖」。但過去的做法,通常是要等到年節上級撥下一筆救濟款時再行救助。救濟款一般是按比例分配到各區縣局工會,然後才到企業,企業再根據情況以活動或慰問的形式發放。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救助標準,二是缺少長效性和靈活性,不能保證把救濟款在困難職工最需要的時候及時發放到他們手裡,有時在某些環節還可能被截留。
必須創新機制,探索出一條更加有效和長效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2002年初,市困難職工救助中心成立之時,就以集中資金、集中物資、集中崗位、集中援助的全新方式體現了嶄新的救助理念。從此,把對困難職工的救助,由過去的活動慰問型轉向了長效機制型;由過去的抓重點抓典型轉向了多方位全覆蓋;由過去的單純辦實事轉向了源頭參與、監督保障和辦實事三位一體相結合。寬敞的救助中心辦公大廳,設立了「信訪接待」、「特困救助」、「職介服務」、「法律援助」等幾個不同的服務區域,數十臺電腦記錄和存儲著與此相關的各種信息,形成了直面對接、快速幫扶、專門服務、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以此為範式,全市18個區縣相繼建立了困難職工幫扶中心,20個集團總公司也建立了困難職工幫扶站,救助中心成了困難職工的「娘家」,在全市範圍內築起了社會保障的第三道防線。
救急困難職工的「及時雨」
救助中心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困難職工最需要幫助的時刻,及時伸出援手,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幫助。
大病重症患者的醫療費成為困擾困難職工的一大難題,佔到中心來訪的80%,這也是造成一些職工生活困難的主因。針對這個問題,中心積極聯繫醫療單位,動員大家獻愛心。在他們的努力下,有6名特困職工得到了免費施行心臟搭橋手術的救助,有300名特困職工接受了免費的白內障、青光眼復明手術,得以重見光明,有400名特困職工免費治療了牙病。另外,中心還向1200名困難職工發放了健康卡,持卡人在指定的醫院和藥房看病買藥時,可優惠10%。第二大理石廠困難職工張某通過做免費心臟搭橋手術,重獲健康後,實現了再就業。他來到救助中心,聲淚俱下地說:「是中心又給了我一顆健康的心。」2002年4月30日,7位尿毒症患者向中心反映生活難以為繼的情況,當時已是下班時間,但大家二話不說,馬上分頭入戶核實情況,當晚全部予以緊急援助。
就業困難職工「定心丸」
實現再就業是解決下崗職工困難的根本辦法。中心成立初期,50%以上是特困求助,現在這一數字已下降至25%,而求職比例則上升到44.8%。面對這種變化,救助中心意識到應該在幫扶困難職工就業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能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才是幫到了根上。
中心設有「免費職介」區。前來申請崗位的困難職工,如身體較好,便有機會根據自身條件找到相應的職業,若本人體弱多病,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中心便會把他們的配偶或子女介紹到相關企業或單位去。而這些崗位都是通過中心主動聯繫企業一趟一趟跑來的。兩年來,中心已經幫助27600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維權困難職工「保護傘」
據統計,來救助中心要求協調解決勞動關係糾紛的佔接待總量的23.1%,要求法律援助的佔6.5%。為職工提供法律援助,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一直被救助中心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這也正是他們工作的難點。但是,為了職工群眾的利益,再難的事,中心也不會放棄努力。
中心成立不久,某廠80多名職工集體上訪,反映企業拖欠9個月工資的問題。中心得知情況後,根據相關政策馬上就辦,當天就與企業上級主管單位和企業黨政領導商討出一竿子插到底的解決辦法:企業擠出資金先補發4個月工資,其餘的集團擔保分3次補齊,共同做好職工思想工作。即使職工拿到了錢,也確保了企業的穩定和發展。
救助中心就這樣成了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橋梁,困難職工的可靠後盾,工會幹部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一個窗口。稿源:北方網—天津日報編輯: 郭劍洪 [發表評論] [求醫 疾病 健康 藥品 心理 寵物 兒童][兩性 美容 生活 論壇 瘦身 新聞老年]·············· ·······